辛亥革命时期的朱德元帅
2011-07-10谢涛
文/谢涛
辛亥革命时期的朱德元帅
文/谢涛
蔡锷(左三)与护国军将领合影
近来看反映建党风云的大片《建党伟业》,提到辛亥前后的一些往事,常能见到共产党人活动的身影。其中,让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护国战争中的朱德元帅。电影里,我们的总司令化身“神枪手”,可谓英气勃发,用堪与狙击手媲美的枪法,只手挑掉敌军数名机枪手,为护国军的胜利打开了一条胜利之路。
青年时期的朱德
护国战争中的朱德,亲眼目睹了军阀政府的腐败与没落,并认识了人生中继蔡锷之后的又一个莫逆之交——孙炳文,并毅然决定抛开现有的一切,去寻找更为光明的未来。
辗转入学
朱德出身于贫困的佃户家庭,在清末,这一身份,自然而然便赋予了其内心浓郁的反抗意识。1898年,戊戌变法爆发,年仅12岁的朱德从私塾先生那里获得了相关信息,算是接受了革新思想的启蒙。之后几年间,由于一直待在私塾中,眼界有限,因此,少年朱德的思想始终停留在朴素爱国主义阶段。
1906年,青年朱德告别家乡的私塾,先后进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和顺庆府中学堂,开始系统地接受新学。当时的顺庆府中学堂中,学监是思想颇为进步的张澜,老师中也多有留日而归者,在这里,朱德逐渐萌生出了反清思想。特别是听了张澜一句“要亡国灭种了,要牺牲身家性命,去救国家”之后,他心中的反清理想变得越发坚定起来。1907年,怀着反清救国理想的朱德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在体育学堂学习期间,他与同学一起秘密传阅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并多次秘密求保入盟,遗憾的是,他的此次入盟请求无果而终。需要指出的是,在体育学堂的一年,朱德的成绩非常优秀,十二门课程中,有七门得分在八九十分,其中,器械一门更是得到了一百分。这一点,可以说充分体现了他的行伍天赋。
从体育学堂毕业后,朱德曾去仪陇县高等小学堂担任体育教习。在仪陇的一年,他多次与当地的守旧势力进行斗争,在斗争中发现,办教育似乎不是一条出路,要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非得走出去不可。正好在这一年(1909年),云南陆军讲武堂在昆明创办,开始对外招生。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各省开始大量开设新学堂,一些地方督抚紧跟这股风气,创办了不少军事学堂,以此来培育自己的军事势力。云南陆军讲武堂本是时任云贵总督李经羲所办。李经羲办讲武堂,目的肯定不是要反清,相反,他是为了稳定自己辖地而培育武装力量。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所学堂的教官大都是从日本士官学校回来的留学生,这些人早在日本时就接受了孙文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的甚至还是同盟会会员。因此,随着他们的进入,一所原本是要为维护清朝统治培育人才的新式学堂很快便成了一个为同盟会积蓄人才的基地。事实表明,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创办,不仅成功促成了云南的反清起义,而且为近代中国培育了大量的军事人才。在共产党中,有朱德和叶剑英两位元帅从这里走了出来;在国民党和各地方势力中,有二十几位上将从这里走了出来;此外,朝鲜的人民军总司令和越南的国防部长也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正是这样一所学校,吸引了青年朱德的目光。
1909年4月,下决心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朱德从家乡出发,一路步行至成都,再从成都经嘉定、叙府等地,历时七十多天,最后才到达昆明。到达昆明后,朱德和同伴在一名川军军官的保荐下报名参加了讲武堂的考试。然而,由于不是滇籍人士,加上又没有当地大户或老住户介绍,成绩优秀的他并没有被录取。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朱德不得不先选择进入川军当兵。凭着在军中的优异表现,他再次获得保荐参加讲武堂考试的机会,这次,他吸取了经验,在填报报考资料时将籍贯改为云南省临安府蒙自县,最终才得以顺利录取。入讲武堂后,朱德念的是丙班步兵科,他的同学之中包括范石生、朱培德、金汉鼎等后来在国民党军中叱咤风云的猛将,老师之中更是有李烈钧、唐继尧、刘祖武等鼎鼎有名的军界宿老。讲武堂的学习和训练模式是全新式的,采用的教材也是全日式的。出身农家的朱德刻苦好学,成绩非常优秀。他的军事科学、术科和普通学科成绩均属上乘,其中,术科成绩尤为出众,在指挥队伍喊口号时,更是气宇轩昂,冠绝全校。除了成绩优秀以外,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入校没多久,便加入了同盟会,并成为活跃分子。
蔡锷家书
初识蔡锷
1911年6月,一名年仅29岁的青年将领被云贵总督李经羲从广西调到云南,出任陆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的协统。这名青年将领,就是名震中华,被后人誉为“近代军神”的蔡锷。作为清廷的封疆大吏,李经羲将蔡锷调到云南,原本是指望他能稳定大清江山而效力,须不知,这个被清廷寄予厚望的青年才俊,最终却成为了埋葬封建王朝,缔造共和大业的重要骨干。
蔡锷来到昆明带兵以后,驻地与陆军讲武堂隔得很近。他出身贫寒,早年曾师从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领袖学习,后来又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还参加过反清起义和新军操练,可以说是一个经历丰富,理论和实践均十分突出的人物。这样一个人物来到讲武堂,自然很快便把一班热血澎湃的青年学子给折服了。课余时间,朱德时常去向蔡锷请教问题,还借阅了不少鼓吹维新变法及资产阶级革命的书刊报纸。据说,朱德有一次去拜会蔡锷,由于不熟,竟被他的卫兵误以为是刺客。这一误会,反倒让朱、蔡两人有了深入交往的机会。朱德从讲武堂毕业以后,恰好又被分配到蔡锷所在云南新军,担任司务长,直接成为蔡的部下,此一契机让朱、蔡二人有了更为紧密的交往。
在蔡锷看来,青年朱德刻苦好学,质朴勤奋,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是一块璞玉。有一次,朱德和士兵谈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被巡营的清军统制钟麟听见。钟麟大为恼火,说朱德蛊惑人心,要将他逮起来枪毙。蔡锷挺身而出救了他。正是有了蔡锷的着力提携,才有了以后在云南新军中崭露头角的朱德。从朱德这方面来讲,蔡锷年轻有为,精干稳重,学识深厚,而且仅比自己年
在蔡锷看来,青年朱德刻苦好学,质朴勤奋,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是一块璞玉。正是有了蔡锷的着力提携,才有了以后在云南新军中崭露头角的朱德。长四岁,可以说是自己一个信得过的老师和兄长。应该说,对蔡锷,朱德是执以师礼的。护国战争之前,袁世凯调蔡锷进京。明眼人都知道,袁名为提拔蔡,实则是要控制他。当时,朱德奉电召来见蔡锷,苦劝蔡不要进京,并向蔡直言:这是杯酒释兵权,不能去。不久,蔡锷返回云南发动护国战争,再次电召朱德来见。当朱德匆匆赶来,见到身患重病的蔡锷向他走来之时,不禁感动得流下热泪。讨袁战争开始后,护国军进驻泸州,身为司令官的蔡锷没有进驻军部,而是去了朱德所在的部队。后来,蔡锷赴日养病,赴日之前,他还特地到泸州和朱德会晤,与他“共商国是”。谁料,赴日之后没过几个月,蔡锷便病逝了。噩耗传来,朱德很悲痛。他立刻发动驻地的军民,为蔡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号召大家为蔡塑造铜像。诸多史实表明,朱、蔡两人的情谊之深,确非常人所能体会。若干年后,已是“红军之父”的朱德深情地回忆了这一段往事:“尤其使人永远不能忘怀的是当时的蔡锷将军。他是李经羲介绍来的新军旅长。他不是同盟会会员,而是与梁启超有密切关系的进步党人。他十分沉着,从来不公开与讲武堂来往,却暗中和同盟会会员们保持密切联系,什么人都不怀疑他。他利用他的地位给予革命运动以很好的掩护。他是辛亥前后云南革命运动和起义的掌舵人。”
云南光复
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酝酿已久的辛亥革命终于在中华大地掀起巨浪。武昌起义之前,在同盟会的推动下,革命的力量早已在全国各地积蓄,反抗的怒火只需一点合适的星火便可迅速在神州燃起。受武昌首义影响,各省的革命力量无不欢欣鼓舞,伺机而动。9天之后,这股强烈的政治脉动传到了边陲省份云南。
在蔡锷等人的组织下,云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举行了几次秘密会议,筹划起义。与会人员最终达成一致:驻昆明的新军各部在10月30日夜12时举行起义,蔡锷担任起义军临时总司令。此时的朱德,只是一个排长,授的是少尉军衔。职务虽然低,但由于他在同盟会中是活跃分子,又颇受蔡锷赏识,因此,在起义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也比较重要。尽管他没有参与起义的高层决策,但在对起义指令的传达和下层士兵的动员中,他却发挥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当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时,有关新军要起义的消息正通过一些小道途径传到了总督李经羲耳中。于是,一些专门针对起义的预防性措施开始在军中实施。一方面,李经羲撤换了有重大嫌疑的第七十四标标统罗佩金,同时,还酝酿着把第七十三标的几名管带调走,并收缴各营队枪械的机枪。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还特别制定了包括不少同盟会骨干在内的捕杀名单,准备集中逮捕。起义前夕的昆明城内可谓风声鹤唳,一片肃杀。这样的气氛,无形之中也让准备起义的官兵们倍感压抑,心弦绷得紧紧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似乎都能激发出他们无限的战斗激情。10月30日晚上9点左右,离事先约定的起义时间只差3个小时了,意外突然发生。一些官兵因搬运军火,泄露了消息,千钧一发之际,起义不得不提前发动了。枪声首先从北校场打响,起义军由李根源领着朝昆明北门进攻,城内讲武堂学生打开城门,迎接义军,两军会合,进攻军械局。当时,蔡锷正在南校场,还不知起义已经提前举行,直到李经羲命他出兵镇压起义,才知道起义已经爆发。于是,他当机立断,宣布反正,率军与李根源部汇合,同攻军械局。起义开始后,朱德被蔡锷临时指定为所在连队的队官(相对于连长),让其率所部攻打总督衙门。由于朱德事先就曾在总督衙门卫兵营中做过策反工作,并且,里面还有不少他的四川老乡,因此,当起义军杀到跟前时,大部分卫兵还没开枪就缴械了。所以,在攻打总督衙门的战斗中,起义军并没有费多少力。总督衙门被攻破的时候,李经羲及时携家眷逃了出来,可是,没逃多远,他就被起义军搜到了,而带队搜他的人,就是朱德。所幸,蔡锷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见到狼狈不已的李总督被手下押到跟前,他想到了李总督平日里对自己的赏识,于是,挥了挥手,让手下将其礼送出境了。
一战成名
云南起义中,朱德的表现只能算是初露锋芒,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参与了不少重要军事行动,在云南军中的地位也蒸蒸日上,逐渐成为蔡锷麾下的骁将。1916年3月的棉花坡之战,更是让年仅30岁的朱德一战成名,成为护国名将。
云南光复之后,朱德先是参加了云南援川军,很快,他就由连长升到了营长。1913年,他率部来到边境地区,与在这一带活跃的土匪作战。在与土匪作战的过程中,朱德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激发。山区的地势非常复杂,为了有效打击土匪,保护群众,朱德采取了独特的战术。一方面,他特别强调做好情报工作,每次战斗之前,都要尽量摸清敌我双方的情况,以作出相应的对策。另一方面,他还特别注意战术运用的灵活性,时而化整为零,时而化零为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创造出了一套适合在山地作战的游击战术。这两年战斗生涯,可以说是为他若干年以后指挥游击战争打下了基础。
1915年12月19日,蔡锷摆脱袁世凯的控制,从北京秘密回到昆明,组织力量开展反袁斗争。当时,蔡锷给驻扎在云南各地的老部下发出亲笔信,号召他们起兵反袁,并与他们约好,25日起事,然后合兵一处,出师北伐。蔡锷给朱德的信是由一位国民党的老朋友送过来的。当时,朱德正在蒙自街头,突然,一个戴礼帽的人径直走到他面前,向他鞠躬。正当朱德认出这是一位老友时,这位老友却低声说了一句:晚上带上可靠之人,到城外小庙相见,有要事相商。按照来人的意思,朱德晚上按时来到城外小庙,见到了此人。只见此人从身上取出一块白布,交给朱德。朱德打开白布,发现里面居然是蔡锷的亲笔信。信中,蔡锷邀朱德参与起事,并要他率部赶往昆明。25日,朱德根据蔡锷的指示,在蒙自起事,宣誓效忠共和。来到昆明后,朱德被委任为护国军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支队长(相当团长)。不久,他的这支部队就被蔡锷紧急调往前线。
1916年护国军攻克成都时的朱德
朱德来到前线的时候,北洋军和护国军的战事正酣。1916年2月12日,北洋军张敬尧部15000多人与蔡锷指挥的4000多人在纳溪交火。此时,原本一路高歌的护国军遭受北洋军重兵堵截,被迫退到纳溪,处于守势。局势危急之际,蔡锷命令第三梯团火速前来增援。2月17日,朱德带一个营赶到前线。不久,蔡锷让他接任第三支队支队长,带兵冲锋。朱德接令之后,马上组织人马,进入与北洋军直接对垒的棉花坡阵地。接下来的数天,朱德与北洋悍将吴佩孚正面硬战,在军事史上留下了赫赫有名的棉花坡之役。战斗开始之初,朱德率部死死顶住北洋军优势兵力的进攻,及时稳住了被敌人反复争夺的阵地。2月19日,护国军开始反击。反击中,朱德担任主攻,他并没有选择从阵地正面进攻,而是领着队伍从侧面插入,猛攻北洋军的薄弱地带。其间,他运用了炮战、夜战、白刃战等多种手段,灵活出击,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护国军猛烈的冲击下,战斗力本来就不强的北洋军,如决堤之水,哗啦啦
溃垮。于是,护国军很快就收复阵地,与人数上占优的北洋军再度形成均势。棉花坡之役,不仅是护国战争中一次少见的大战,更是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尤其是朱德,以区区一个支队,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血战数天,为总攻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堪称奇功一件。对于此役,吴玉章后来评价说:“你是护国之役的先锋队,泸州蓝田坝(棉花坡)一战,使张敬尧落马,吴佩孚、曹锟手足失措,袁世凯胆战心惊,终将袁氏帝制倾覆,保存了‘中华民国’之名。”凭借着棉花坡之役的威名,31岁的朱德一跃成为少将旅长,奠定了“护国名将”的称号。
编辑:黄灵 yeshzhw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