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牛”咏叹调

2011-07-10赵进一

检察风云 2011年22期
关键词:黄牛商场顾客

文/本刊记者 赵进一

“黄牛”咏叹调

文/本刊记者 赵进一

(图/CFP)

这里所说的“黄牛”,并非在农田里耕田的老黄牛,而是指专在商圈里做买空卖空生意的掮客,俗称票贩子,也即周立波“海派清口”里所说的“打桩模子”。这种群体世界各地都有,在上海也有200多年的历史,真可谓是子子孙孙,繁衍不息。

那么,“黄牛”之称是从何而来的呢?有关资料这样描述这个群体:在地下经济里,有一堆人在那里买卖(抢购)物资或票券,其场面有如黄牛群之骚然……

由此,凡有此类行为者,均被冠以“黄牛”之称谓。由于这种人往往是成群结队地出现,故又被人叫做“黄牛党”。这种人“黏性”十足,一旦被其盯上,很难甩脱。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没同“黄牛”打过交道的。

本来,人们对“黄牛”已是见怪不怪,习惯了他们的存在。岂料,今年5月3日中午,在上海闹市中心某知名商厦内,两“黄牛”因争抢地盘引发一场血拼:一名绰号“大扁头”的“黄牛”,用一把30厘米长的尖刀,在另一个名叫“阿龙”的“黄牛”身上连捅三刀,致对方脾动脉等部位破裂造成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黄牛杀黄牛”,血案震惊申城。犯罪嫌疑人已被检察机关起诉至法院。血案让人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到这个特殊的群体身上——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存在对社会是利耶?弊耶?我们怎样看待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

多年来,发生在执法者与“黄牛”之间持久的“拉锯战”表明,对这个特殊群体的管理难度极大,在社会管理不断得以创新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管理难题?

“黄牛”的渗透力

“黄牛”的渗透力极强,强得如同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每个角落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业务经营”范围,不仅限于票券之类,连医院专家号、考试座位号、游泳馆的健康证以及最时新的“经适房”房号,乃至以不合法、不正当的途径帮人解脱法律制裁等,他们都能“轻松搞定”。

总而言之,哪里有空子可钻,他们就在哪里出现。所以,北京人把这类人称为“拼缝儿的”,实在是最形象、贴切不过了。

近年来,五花八门的电子消费卡(即购物卡),以及由商场各种促销手段而滋生的“优惠券”、“贵宾卡”、“满百立减”抵用券的存在,给“黄牛”营造了很大的牟利空间。

一次,记者到火车站购票大楼楼上购买“一卡通”,刚进入二楼通道,两名手上各拿着一大沓人民币的女子就迎上前来问:“先生,交通卡有吗?联华、好德、乐购、家乐福、斯玛特我们都收……”记者问什么价,她们说,“九七折”。记者故意说,那谁知道你们手中的钱是真是假?她用嘴角向不远处的“一卡通”销售柜台方向呶了呶:那儿有验钞机嘛……

只要稍微留心观察一下,在各家大小超市门前,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男女杵在那儿,脚边放着一块写有“收购各类电子消费卡”字样的硬纸板广告牌。不用说,这些人就是“黄牛”。除个别卡、券外,收购价多是统一的九七折。

在各商场,只要办过“贵宾卡”(当购物达到一定金额时,方可领取“贵宾卡”),购物即可打折并得积分(凭积分可免费换取商品)。“黄牛”做生意需要“贵宾卡”,但他们干的多为“空麻袋背米”的营生,不可能通过大量购物换取“贵宾卡”。

于是,有的“黄牛”使出各种手段与商场收银员接近,达成默契:当尚未办过“贵宾卡”的顾客到收银台付款时,把金额全数记在他的名下,以此获得“贵宾卡”。此后,每当顾客出现在柜台前,流露出购物的欲望时,一直在旁“察言观色”的“黄牛”立刻就会“贴靠”过去:“朋友,帮忙给我积点分,用我的‘贵宾卡’给侬买东西好哦?侬享受打折我得积分,大家双赢……”

商场“黄牛”是不会放过一丝“商机”的——如商场在促销中发给顾客的抵用券也成了“黄牛”牟利的工具。当顾客购物后得了有日期限制的抵用券,一时间又消费不掉,“黄牛”马上就会缠着顾客把抵用券打折卖给他,得手后他就加价卖给别人,从中渔利;而顾客因手中的抵用券即刻换成了现金,也觉得很爽,双方皆大欢喜……

记者曾在商场遇见一位女青年,她花2600元钱买了一件皮装,得了600元抵用券。按该商场规定,抵用券使用期限仅半个月,而且只能在本商场内使用。女青年望着手中的抵用券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耳边传来“黄牛”的声音:“美女,把抵用券打对折转让给我吧!”女青年稍微犹豫了一下,就把手中的抵用券递了过去,“黄牛”马上把300元现金送到女青年手中。

目睹这一幕的记者问女青年,600元一下子变成300元,你不觉得亏吗?女青年不以为然地说,总也得让人家赚点吧,再说我家离这儿远,来去不便,抵用券使用期限内,不大会再来,与其白白浪费了,还不如换点现钱……还有一位中年女顾客用“黄牛”的“贵宾卡”花470元为女儿买了一双价值500元的皮鞋,“黄牛”得了500点积分,她少花了30元钱,当记者问及她的想法时,她呵呵地笑了起来,说:“大家得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对某些“黄牛”来说,上述种种,已属“小儿科”。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人已与时俱进地利用网络做起“黄牛生意”来。

“黄牛”除了黏性足,其“拼缝儿”(钻空子)的本领实在非同一般。瞧,他们的目光又盯上了“网上报名”。

譬如,考生要报名参加雅思(英语)考试,首先得在报名网站注册一个用户号,然后才能选择考点和考试日期,并且预订座位。嗅觉灵敏的“黄牛”瞄准这条“缝儿”,抢先一步,用众多亲戚朋友的身份证号码和个人信息在网上注册雅思考试用户号,把这些用户号“储存”起来,到考试报名的时候,就一拥而上用这些用户号“占座”,然后向考生“转让”牟利;而许多考生为了能如期参加考试,不得不多花一二百元冤枉钱向“黄牛”购买座位号。

“黄牛”之“挤缝儿”的钻劲,由此可见一斑。

近来,“团购”(即以低于市场价格50%以上的团体购买促销活动)在网络上逐渐走红。据团购导航网站最新统计报告,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团购网站已增至4871家,团购业的月销售总额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当月有2700万人次参与团购……

蕴藏在如此大规模商业活动中的商机,“黄牛”们是断然不会轻易放过的。果然,各大团购网站均活跃着无孔不入的“黄牛”。他们每天都盯牢团购信息,选择优惠力度大、知名度高、信誉好、容易出手的商家的产品下单,有的“黄牛”用一个IP账号就注册几千个用户,疯狂团购,然后加价倒卖团购产品,牟取暴利……

商家的本意是要通过团购的方式进行促销活动,同时让利于消费者,现在利却让到“黄牛”的口袋里去了,岂不哀哉!

众说纷纭话“黄牛”

世界上万事万物只要存在,总有它存在的理由。

尽管社会上大多数人对“黄牛”持否定态度,他们对“黄牛”恨声不绝,坚决要求取缔“黄牛”,但为其说话者也不乏其人。

一位商场老总说,平心而论,在销售淡季,“黄牛”的活动对提升销售额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对有些顾客来说,如果购物后得到的抵用券、优惠券一时找不到出路,只能白白浪费,就激不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很可能会影响到销售额。

有人为“黄牛”辩解道:没有“黄牛党”的出现,一些热门票证和物资的紧缺问题照样存在。而“黄牛党”的出现,客观上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如某些演唱会的票子常常被赠送给赞助商、主管单位、媒体记者等,多余的票子就难找出路,而“黄牛党”的出现,一方面能将仅剩的票兜售出去,一方面又以加价的方式将能够承担更高价格的刚性需求的潜在客户甄别出来,让资源得以最优的配置,不仅自己获利,同时,主办方和观众均能得利。

记者曾与一位研究经济的朋友探讨过“黄牛倒票”问题。他说,从经济角度分析,购买比原价高一些的“黄牛票”有时更划算:如火车票售票窗口销售的虽是原价票,但如果算上排队购票付出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交通成本和不一定能买到票的风险成本,并不见得比购买“黄牛票”划算。有的“黄牛”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如送票上门,多购打折等,权衡成本之后,很多人宁愿加价买“黄牛票”,也不愿去售票点排队购买并不一定能买到的原价票。

如果留心一下,在一些剧场或体育场门口,你或许会惊奇地发现,有时“黄牛票”的生意非常好。原来“黄牛票”比从窗口里卖出来的票便宜多了,这是因主办方将票价定得过高,造成正常渠道的门票销售惨淡,为保证上座率,主办方只得大量赠票,这些赠票落入“黄牛”手中后,“黄牛”就用低价卖出,由于是赠票,票价越炒越低,最低达5元、10元一张……

多年来,“黄牛”之所以能立足存身,一方面是与一些消费者的刚性需求有关;另一方面是因其有较高的信誉度,我们很少听说“黄牛”卖假货的事例。但最近“黄牛”的信誉度正在不断下滑——在重庆发现了多起“黄牛”卖假月饼票之事;大连在举办张学友演唱会时,有好几百名张学友的粉丝被拦截在场外——因为他们用高价从“黄牛”手中买到了假票!以至于一些观众不放心,买了“黄牛票”以后,让“黄牛”带进去,想不到“黄牛”带他们进场后,不知内情的观众再往里进时,遇到第二道门岗,因假票还是进不去,再找人时,“黄牛”早没了身影……

“黄牛”自砸“招牌”,那就“其亡也速”,怨不得别人了。

社会管理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数学上有“哥德巴赫猜想”,社会管理上也有“哥德巴赫猜想”,“黄牛现象”就是其中之一。这道难题如何解决,令人纠结。

为何把对“黄牛”的管理难度提到如此的高度?且听一位大型商场保卫处负责人吐露的苦衷——

“黄牛”的所作所为比过去的“投机倒把”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刑法上早已没了“投机倒把罪”,所以,对“黄牛”就无法治其罪,最多是对他们进行治安处罚,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一些“黄牛”多次被处罚,拘留所进进出出,皮厚得像老茧,早已无所谓了。而“黄牛”的猖獗活动确实给商场的治安管理秩序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尤其是大型促销活动期间,本来客流量就大;而客流量越大,“黄牛”也越多,一来就是好几百人。有的穿梭在人流中,拿着各色票券黏在购物顾客的屁股后面纠缠不清;有的黏在收银台旁,等着顾客结账,以便在“第一时间”内向顾客收售抵用券等,赶也赶不走……有时商场规定,黄金也可用抵用券购买,那就等于黄金打折卖,人就更多了。顾客会争先恐后地向“黄牛”购买抵用券,这种情况很容易引起秩序混乱。

这位安保负责人告诉记者,商场有时候也试图用保安驱赶“黄牛”,但“黄牛”精得很,知道保安没有执法权,所以对保安根本不买账。他们非但不服管理,还用种种手段威胁、谩骂保安。商场怕事情闹大,只得报警;但警察一到,“黄牛”均作鸟兽散,混在顾客群中,警察与保安只能干瞪眼。每次与“黄牛”斗法,结果大多如此……

“黄牛”活动猖獗,遏制“黄牛”活动的建议、举措也是不绝于耳,但都无法从根子上禁绝“黄牛”,且争议声也随之而来……

一些大型百货商店在电脑中设置了自动排解系统:凡本商场发放的各类打折卡如在同一柜台购物次数过于频繁就不正常,所以达到一定的量,该系统就会自动停止打卡(如是团购,出示50%以上的发票即可继续开通使用,而“黄牛”是不可能拥有发票的),这样一来,不少“黄牛”就被卡住了;

南京路上一家大商场则采用“积点办法”,规定购物即得积分(不发券),积分当天要用完,此举对“黄牛”活动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营业额也随之下降;

据悉,全国铁路系统将建铁路票贩子黑名单,以彻底封堵倒票渠道。但此举立即遭到网民一针见血的质疑:公布“黄牛”黑名单,远不如封杀内外勾结的通道!

有人建议:上车购票,“黄牛党”就没了市场。但这一建议显然是纸上谈兵,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试想,在春运期间,大家都想上车,但大家都上了车,岂不乱了套?

为了对付“黄牛”倒号,有些医院推出了“一人一号制”、“挂号实名制”(即凭身份证挂号)等方法,规定一个人只能挂一个专家门诊号,专家接诊时如发现病历卡中信息与本人身份证不符或病历卡封面有涂改,即拒绝诊治……但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偏远农村,并无随身携带身份证的习惯,而这样的习惯一时间也难以改变,所以“挂号实名制”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就夭折了……

“黄牛”扰乱市场、治安秩序、败坏风气,遭到大多数人的厌恶,但这种现象为何屡禁不止,难以断根?原因有二:

其一,利益驱动使然——上文提及的“黄牛血案”中的犯罪嫌疑人到案后透露:他们的平均月收入高达两万多元,这样的收入远远高于普通白领和公务员,怪不得他们为了抢夺地盘不惜以命相搏了。

据悉,即使是小打小闹做些零碎生意的“黄牛”的月收入也有四五千元。中秋节期间,“黄牛”将月饼票四五折进,七八折出,倒来倒去,发财的不乏其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场老总告诉记者,“年底旺销大潮中,‘大黄牛’(‘黄牛’中的领头人)日均进账高达‘一只米’(即一万元),侬想想看,介高收入,侬要断伊财路,伊阿要同侬拼命?”

其二,市场与价格使然——如果货源充裕,价格稳定合理,物类“黄牛”就必然会丧失其功能,进而从社会上消失。运输也是如此,如果节假日尤其在春节期间,有关部门能增调车辆运行来满足人们出行之需,以频繁的班次来缓解超大的客流,票类“黄牛”还会有机可乘吗?其他领域也情同此理。

记者认为,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第二方面的原因会逐渐消失,但由于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有利可图,“黄牛现象”是很难根绝的。“黄牛”主要的“功能”是把物资与票证倒来倒去,并不触犯刑律,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出格行为常常干扰了正常的经济和治安秩序。怎样对待“黄牛”?有关部门的感觉是“轻不得、重不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人认为,各种消费卡的存在,是滋生“黄牛”的温床,他们提议取消消费卡,这样,“黄牛”就闹腾不起来了。但他们想过么,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的今天,要取消各种名目的消费卡现实吗?

当前“黄牛现象”成了社会管理中的一大难题。数学上有陈景润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皇冠,在创新社会管理大命题中,在社会管理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也期待着陈景润这样的巨擘的出现。

编辑:程新友 jcfycxy@sina.com

猜你喜欢

黄牛商场顾客
“一站式”服务满足顾客
脏物是如何被带出商场的
黑牛和黄牛
打击“黄牛”到底靠什么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香港ifc商场
让顾客自己做菜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车101:给黄牛做中介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牛瓣胃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