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虹”的脊梁——记2010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同济大学教授范立础

2011-07-07

中国科技产业 2011年9期
关键词:弹塑性同济大学跨度

■ 本刊记者 王 溪

范立础,浙江镇海人,中国著名桥梁结构和抗震专家。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路桥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现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1997年,任同济大学原结构工程学院院长;1997年至今,任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现任国际桥协(IABSE)中国国家团组主席,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常委会交替会员,EASEC国际指导及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立础教授从事桥梁与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五十多年,成果丰硕。在桥梁结构设计理论和桥梁抗震领域内获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主编教材与科研专著10余本,英文专著1本,1990年以来发表论文近180篇,培养硕士生30名,博士生34名,博士后研究人员6名。在国内,七五、八五、九五都参加大型国家级研究课题。先后获得茅以升桥梁大奖(个人成就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等各类重要奖项十余项,为国内公认的桥梁抗震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

唐山地震后,范立础教授开始攻关桥梁抗震理论,在国内首次编写了桥梁杆系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程序。20世纪80年代,率先建立了我国大跨度桥梁及城市复杂立交工程的抗震理论和计算方法; 20世纪90年代,提出高水平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率先开展了桥梁减压隔震和抗震加固技术研究,开发研制了一、二代橡胶抗震支座;进入21世纪,提出基于寿命期和性能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解决了我国大跨、高墩桥梁抗震和减震关键技术,开发研制了大吨位全钢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填补了我国大吨位减隔震支座空白,该产品目前已产业化,最大竖向承载能力已达8000吨,为国内最大减隔震支座。这些成果已应用于上海卢浦大桥(世界最大跨度拱桥)、东海大桥(国内第一座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大桥(世界最大跨度双层斜拉桥)等50余座国内重大桥梁工程。

此外,范立础教授还开展了对桥梁抗震措施的研究,利用钢材的弹塑性,开发了弹塑性抗震挡块,弹塑性挡块不但可以防止地震中落梁,还具有合理分配横向地震力、耗散地震能量的特性,已被应用于雅泸路石棉至泸沽段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抗震设计中,其效果已被汶川地震间接验证。

进入21世纪后,范立础教授一方面继续进行重大桥梁工程的抗震性能研究和抗震设计规范编制;另一方面又提出和开创了基于寿命期的桥梁结构性能设计的研究方向,引领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弹塑性同济大学跨度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大跨度梁中的应用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大跨度连续钢箱梁桥设计研究分析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线形控制分析
矮塔斜拉桥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弹塑性分析在超高层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大跨度高速铁路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