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电的日子——《中央党校日记》创作谈

2011-07-06

江南 2011年1期
关键词:中央党校入学党校

北京海淀区大有庄100号,又一个称呼是中共中央党校。

坐落在颐和园北宫门,她的水脉乃至山川走势都与这座世界名园息息相关。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很远,譬如革命圣地延安的窑洞,还有昔日延河畔一群活泼泼的青年学子,以及他们迎着朝阳唱出的青春的歌。

我和这座学校有缘。

1993年的初春我成为中央党校进修部的一名学员,半年时光,终生难忘,乔石校长是在为我们这批学员颁发了毕业证书后离任的。所以我戏称自己是乔石校长“关山门的弟子”。当时的建制准确地称呼是“中共中央党校进修二班第20期”。由于正赶上小平同志巡视南方讲话发表,中央党校师生们思想活跃,光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研讨就很下了一番功夫。当然我们这批学员更占便宜的是小平同志另一条具体指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于是把对大部头《资本论》的通读限于10万字,顿时我有了一种轻松感。这种轻松感的具体成果是半年不到的时光,竟然写了99篇散文随笔,后来结集为《避斋走笔》,在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从此念念不忘中央党校。

12年后我的愿望再次得到满足。2005年的几乎一年时光,我重新踏入中央党校大门深造,这次由进修部变为培训部,有趣的是建制的序次:中共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培训一班,第21期),由20期变为21期,时间跨度12年,一次冥冥中的巧合。

拿到入学通知时我惊喜莫名,在通知上这样写道:“该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和我国国防’、‘当代世界思潮’、‘当代世界民族宗教’等课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前沿问题,进一步夯实理论功底,提高理论水平,加强领导能力训练,增强党性修养,扩展知识面。”这就是同学们简称的“三基本”和“七当代”,还有“五目标”。

刚开学时光沉浸在兴奋里,来不及细品入学通知上的具体要求,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师生的互动与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才发现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培训部课程的设置上那种实效性、针对性便显现出来,于是我再次认识到:今非昔比,想像当年那样边学习边写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可能,我索性塌下心来,坚持做到每课必听、每课必记,然后自己反刍,记下一篇有意味的手记。我知道并不是每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都有机会进入中央党校深造,尤其进入两次的可能性更小。我偏偏是这样的幸运者。在党校学员与作协会员的双重视角里,我开始记这本党校日记。从2005年2月28日入住,到2006年1月13日撤出,其中还包括三次大的离校教学与调研活动(课题组国内调研、延安党性锻炼、新加坡国际考察)。

我所住的18号楼是一座快乐温馨的宿舍楼;我所在的二支部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集体;我所身处的一年制中青班又是来自中直、国直各部门的后备干部,在同学们身上我学到很多长处,用一位老师的话说:同学们都是执政党的精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者。可是话虽这么说,通过大家的从政经验交流,每个人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都有过坎坷和经过风雨,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一步一步走进中央党校,个中艰辛,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力图尽可能忠实地记录下一个党校学员的日常生活、学习状况,还有业余活动。我会惊喜地观察门前玉兰花的荣衰、栏杆上蔷薇花的生长,还很耐心地与喜鹊们对话,向掠雁湖(即12年前的人工湖)上游动的野鸭母子们致意,向雪松上穿行的大尾巴松鼠表达我的关怀……有幸走过中央党校的四季,我真的很幸运。生命中的四季,也显现在其中。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文字是在五年前写就的。由于种种原因,这本党校日记未能及时出版,五年时光一晃而过,每逢与党校师友聚会,大家都关切地询问起这本小书。现在是入学五周年的时刻,重新整理昔日的文稿,心底依然升腾起当年的快乐,还有入学时的欣喜,我从内心里感谢一年间中央党校老师们的倾心传授,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渊博学识使我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充电”;感谢四个支部组成的班集体所有同学,五年来我和许多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人事更迭,五年间虽然大家都有不少的变动,可是唯一不变的是醇厚如酒般的同学情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小书是中央党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与我共同写就的,流逝的是岁月,沉淀的是鲜活的记忆。作为五年前一个中青班的普通学员,现在把这本小书的历史意义已大于现实意义,或者说,我的记录近似于为当代生活提供某种实践标本。因为毕竟五年不是个短暂的时间,假若把时间坐标设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后呢,也许《充电的日子》会显得更加有趣。

猜你喜欢

中央党校入学党校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党校: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
入学通知书
五行真经
入学面试
党校人的忠诚
湿 地
入学第一天
让“党校姓党”的旗帜高高飘扬
走近党外干部“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