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追寻,千里相约

2011-07-05朱桂华

读者 2011年7期
关键词:欧文哈佛李白

朱桂华

两颗心从遥远的地方靠近

1959年,美国北方大城市巴尔的摩的公共图书馆,在周末时总能迎来一个14岁的少年,他如饥似渴地在里边翻阅各种文学书籍。少年叫斯蒂芬·欧文,刚跟父母从南方小城搬到这座大城市。

有一天,他的手落到了一本英译唐诗上,这是他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少年急不可耐地翻阅起来,看到初唐诗人宋之问在《陆浑山庄》里这样写道:“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他将第一句解释为:“我看着花,进入泉水中。”但是第二句又是:“我走在幽林中采药。”人在水中如何采药呢?少年感觉不对,只好回过头来将第一句解释为:“我进入泉水的源头看花。”这样理解就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意境:沿着泉水走入树林的深处,看到源头繁花盛开,四周一片寂静,诗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采药。

欧文被这种有意思的语法排列现象迷住了,从此开始阅读更多的汉诗,并研究它们特殊的对偶对仗以及词语活用,一度达到痴迷的程度。

欧文的父亲是个物理专家,他对儿子的爱好隐隐地感到担忧,因为在美国,当时还没有为专门研究汉学的人提供的相关职业。父亲担心儿子今后无法谋生,劝他改变方向,无奈儿子兴趣巨大,他只好颇为担忧地看着儿子在这条偏僻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汉诗中,欧文尤其喜欢唐诗,在唐朝诗人中他最喜欢李白。李白奔放多情,这极像他的个性。成年后的欧文性情激越,行为独特,性喜烟酒,言语诙谐。他常常夸张地自比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971年,25岁的欧文到耶鲁大学东亚系攻读文学博士学位,他准备的毕业论文题目为“韩愈与孟郊的诗”,真正开始将他的研究推向中国诗歌史、诗歌理论、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深层领域。

就在他将汉学研究确定为终生职业的时候,像是上天注定,在他25岁生日的这天,在遥远的中国,有一对同样喜好诗歌的夫妇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叫田晓菲。

在天津文联大院里,田晓菲瞪着黑溜溜的眼珠,看着周围都是舞文弄墨的人,也对文学发生了兴趣。她开始习诗。父母都是做文字工作的,看到孩子喜欢写诗,就及时引导。5岁时,田晓菲在《天津日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诗。9岁那年,她以一首《露》蜚声诗坛: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我在张开惺忪睡眼的花心里/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清晨和黑夜/我自生又自灭/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很少有人注意我,我不抱怨/那——又有什么要紧/阳光妩媚的清早/我会升华成一朵/美丽的洁白的云。

此后,田晓菲以神童的形象闪耀在中国诗坛上。13岁时,她已经出了5本诗集,从初中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成为一名少年大学生。大三时,她发表了著名的《十三岁的际遇》,此作品后来被选入教材,田晓菲成为当时唯一一个作品被收入教材的在校学生。

但就如她在《十三岁的际遇》中所说:“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毕业后,田晓菲前往美国求学,先后获英国文学硕士、比较文学博士等学位。数年的异域生活,不管是情感还是学问,都一直是不系之舟,直到遇到欧文。

以一颗心摘取另一颗心

1972年,欧文开始在耶鲁大学执教,先后出版《追忆》《迷楼》等有名的汉学著作。出版于1977年和1981年的《初唐诗》《盛唐诗》,80年代中期被翻译到国内,给国学界以强烈的震动。1992年,欧文前往哈佛,任东亚文学系系主任,还被评为美国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美国教授最高级别)。

1997年,欧文招了一个中国博士生。第一次见面,见这个叫田晓菲的女生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他怦然心动,觉得她就是唐诗里走出来的女子。欧文一直浪漫地期待一见钟情,他对于一见钟情的理解,是李商隐描写的境界:心有灵犀一点通。眼前的女孩从外貌到神韵,都极为符合他20多年来的憧憬。

于是他问:“你如何看待一个美国人研究中国古文化?”她回答:“中国的古典文化就像是一个遥远的国度,不管是外国学者还是中国学者,都可以进入。关键是看谁能找对路径,谁能超越现代的文化环境和欣赏趣味,真正回到古代去做正确的欣赏和探究,并让它们对当代的文学和文化生活产生意义。”

逻辑滴水不漏,认识又那么默契,欧文几近痴狂。他马上给田晓菲写了一封既像情书又像是学术研究的邮件,试探她是否已经有了爱情,向往怎样的爱情。他说:“李白的《长干行》与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代表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爱情道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是美好童年成就的爱情,它似潺潺流水绵延不绝。罗密欧和朱丽叶出生于世仇之家,从相识相爱到殉情死亡只有短短四天。这是一见钟情成就的爱情,它猛如烈火,灿若烟花。晓菲向往的爱情是火般烈还是水般清呢?”

26岁的田晓菲神采飘逸,身心不羁,之所以攻读欧文的博士生,不仅因为他是一个研究中国古诗的美国人,更因为所有到过哈佛访学的中国人,都夸他幽默、睿智、随和、健谈,她惊讶于一个美国人竟然痴迷中国文化,更倾慕他的大气与宽阔情怀。然而,她从没想过爱情的模式,以及更喜欢哪种爱情。

跟欧文相比,田晓菲更喜欢南朝的诗歌和诗人,觉得那些歌于乱世、以隐逸为清高、以山林为乐土的诗人,比起在盛世高歌的李白,更具苍凉的美感。她对陶渊明的诗文也很感兴趣,她尤其喜欢陶渊明对生命深邃洞察后的洒脱。她回复欧文说:“为人的境界决定爱情的境界,好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是有意为之,见南山是无意偶遇。尽管南山或许一直在那里,可如果不先做芬芳的事,就不会有偶遇的佳境。我期待爱情,但不刻意去寻找什么样的爱情,一旦爱情来了,我不想分辨是火般烈还是水般清,此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欧文更加激动,回复道:“素处以默,妙已裕矣。以心之妙,触理之妙;以心之妙,触景之妙;此时之妙,乃妙不可言。”

心心相印哈佛育桃李

更大的巧合还在后面。1997年10月的一天,田晓菲应邀到欧文的寓所聚会。走进门,她看到桌上摆放着生日蛋糕,几个同学正在唱生日歌,她十分疑惑地问:“你们怎么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

大家停下来不唱了,一旁的欧文欣喜地问:“你也是今天过生日?”原来大家是在给导师过生日。田晓菲窘迫地点头。欧文再也控制不住情感,惊叹:“我一直不相信缘分,现在信了!”

治学严谨的欧文很少失态,一旁的同学很震惊,弄得田晓菲脸色绯红,她也为和欧文的诸多默契而震撼。她以前写过一首诗,说坚信在遥远的地方,有一颗心等着她去靠近,现在,她认为自己找到了那颗心。她欣喜,激动,羞涩,种种情感在心里翻腾,那翠眉、杏眼,便随着情绪的急剧变化,在脸上跳舞。欧文更以为自己见到了世界上最美的女子,整个身心都沉浸到那眉眼里。

无奈哈佛学术氛围浓厚,直到1998年田晓菲博士毕业,前往柯盖德大学任助理教授,他们才开始谈婚论嫁。

欧文的求婚方式很特别,他在一封邮件里说:“最近一直在做一道题——想我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相同找了很多,不同只有一个:我执著地喜欢唐朝,而你喜欢南朝。不知同一张床上,能否睡两个隔着数百年时空的人呢?”

田晓菲的回答也很妙:“床的意义在于,无论睡在一起的人是多么的同与不同,它都能收容,能将遥远的距离化为无隙的相依。”

2000年,田晓菲成功应聘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讲师职位,两颗心终于跋涉到了一起。

2006年9月,年仅35岁的田晓菲被破格提拔为哈佛大学正教授。这是哈佛史上极为少有的事,美国各大报纸纷纷跟进报道,称她是东方智慧女神的象征。

2010年5月,64岁的宇文所安(欧文的笔名)在北大百年校庆上,以“快乐·拥有·命名:对北宋文化史的反思”为题的精彩演讲,开启“胡适人文讲座”的大幕。从头到尾,他始终睿智而恬静地笑着,满溢着跟一个美丽智慧的女子相遇的幸福。

(李 晨图)

猜你喜欢

欧文哈佛李白
记得抬头看看
被哈佛开除的奥运冠军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一)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大器早成
变脸 凯里·欧文
倒下的那一刻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
查尔斯·埃利奥特:改变哈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