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肝转移治疗方法的探讨
2011-07-05黄涛
黄 涛
(太原市中心医院,山西太原 030009)
胃癌的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多种因素如生活习惯、饮食种类、环境因素、遗传素质、精神因素等有关,也与慢性胃炎、胃息肉、胃黏膜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手术后残胃以及长期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有一定的关系。据国内外文献报道,胃癌的发病占肿瘤发病率的23.2%,为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一位。胃癌发生肝转移占16% ~25%[1],肝转移是胃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为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太原市中心医院肿瘤科近年来对部分胃癌肝转移患者开展肝脏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以期在减少全身化学治疗带给患者副作用的同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住院确诊的胃癌肝转移患者27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29~74岁,平均(59.0±10.5)岁,从确诊胃癌到发现肝转移时间为3~7个月。
1.2 入选标准
两组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a)胃癌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查证实肝脏出现了源自胃癌的转移病灶,肝转移病灶<50%肝脏,无腹水;b)肝转移发生的时间在胃癌的诊断之后;c)肝转移灶源自胃癌;d)均未行手术治疗。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给予抗肿瘤及对症支持营养治疗。21例给予奥沙利铂加5-FU的全身化学治疗(化疗组),奥沙利铂85 mg/m2,每2周重复一次。6例家属因担心全身化学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患者不能耐受,给予奥沙利铂100 mg,5-FU 500 mg,碘油10mL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介入组)。
1.4 疗效评价
按Child分级评分,入院后每周各评价1次;随访并记录患者的生存期。
2 结果
介入组与化疗组治疗前后Child分级的评分结果见表1。
临床疗效评定化疗组中位生存期31个月,而介入组中位生存期2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Child分级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Child分级评分比较(±s)
注:与化疗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化疗组21 5.16±1.16 1.72±1.57介入组 6 5.33±1.63 1.75±1.32*
3 讨论
胃癌肝转移是指胃癌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查证实肝脏出现了来自于胃癌的转移病灶[2]。根据发生肝转移的时间不同,可分为同时性胃癌肝转移和异时性胃癌肝转移。同时性胃癌肝转移是指胃癌初诊时已发生肝转移,且排除了其他转移至肝脏的病变;异时性胃癌肝转移则是指在明确诊断胃癌后出现的肝转移且病灶来自于胃癌病灶[3]。本次研究的病例均为异时性胃癌肝转移。
目前大多学者认为胃癌肝转移的途径是血行转移和直接蔓延,但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为血行转移,约占46.7%[2]。提高胃癌肝转移疗效的关键在于早期的诊断,对高危人群的普查可望早期发现胃癌。胃癌肝转移与原发性肝癌不同,无肝炎、肝硬化病史,所以胃癌肝转移的治疗一定要慎重。胃癌肝转移患者仅有10% ~20%适用于手术治疗[3],大多数患者会选用全身化学治疗和肝脏介入治疗,目前肝脏介入治疗已取得较多的临床经验,成为胃癌肝转移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肝脏介入治疗使肿瘤病灶缩小,给予患者手术的机会,同时肝脏介入治疗可减少肿瘤的扩散和复发。肝动脉栓塞最初是用来治疗不能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近年来也用于治疗转移性肝癌。胃癌肝转移介入治疗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全身化疗为31个月,两者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胃癌肝转移患者的肝转移灶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局部介入治疗是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肿瘤转移是多种改变累及的结果,对这一过程认识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其中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便可有效地加以阻止,相信随着对转移机制更深入的了解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针对肿瘤及其转移的治疗措施将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1] Miyaki M,Itoh H,Nakagawa K,et al.HepatationresectionfliveRMetastasesfromgastrccarc-inoma[J].Am Jgastroenterol,1997,92(3):490-493.
[2] Kwok CM,Wu CW,Loss,et al.Survival of Gastric CanceRwith Concomitant LiveRMerastases[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4,51(59):1527-1530.
[3] Okano K,Meaba T,Ishimura K,et al.Hepatic Resection foRMetastatic Toumors from Gastric Cancer[J].Ann Surg,2002,235(1):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