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科学养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八期
2011-07-04本刊编辑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与养生成为了热门话题。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保健活动。中医养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为维护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年来的养生热潮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一些既无医学背景,也无行医资格和临床经验的所谓“专家”频繁出现在媒体上,打着中医的幌子,忽悠公众,影响了中医的形象。
针对社会大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保健,如何判断什么是正确的养生方法,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八期活动,请到了王奕、温长路、张国玺三位专家,为大家解疑释惑。
王奕认为养生热反映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民素养的提高,老百姓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也跟着提高;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关注,健康长寿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三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过去我们过多投入的是医疗、治疗,而预防和健康教育相对比较少,百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不良的现象。所以我们提倡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发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针对当前养生问题,温长路教授认为有五个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偷梁换柱,把各种说法都塞入养生。养生是复杂的理念,也是人类作为保护自己的基本措施,就像人口渴了要喝水一样,其实喝水也是养生,所以养生是人类本能的保护措施,不是复杂的事。正因为如此,养生作为科学,经过几千年来人们从生活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总结、筛选,后来真正发展为科学升华才达到的。而把过去文人著作中一般的说法,或者老百姓的个案个例一股脑拿来都冠以养生的帽子,并且有一些方法不分青红皂白,人人都可以使用,所以就造成了养生乱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根源上找到问题,就是要理解、了解和认知中医养生理念,认知符合东方人生活习惯,符合中国国情的养生理念。
二是以偏概全,抽象中医的个性化理念。中医有三大特点,天人相应观、整体认识观和辩证认识观。天人相应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果人背离了大自然,或者过度改造自然、破坏自然的话,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和带来的危害是不可避免的。第二个观点是整体认识观,中医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人是一个小世界,外边是一个大世界,小世界要适应大世界,小世界本身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所以中医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三是辩证论证观,中医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年龄给予不同的治法,北京人和黑龙江人,大西北人和大东南人,老人和孩子,精神愉快和精神郁闷的人会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药物、不同的剂量给予治疗,这是中医个性化的理念。因此养生问题不能脱离这个理念。
三是囫囵吞枣,混淆食养与食疗的概念。把所有的食物说成是珍贵的药,把所有的药物和食物都结合起来,这是对中医概念的混淆。中医的食养和食疗是两个概念。食养运用的是食物的营养作用,按照营养素、维生素、微量元素,从这个方面出发,以营养为主要目的。这个使用范围比较广,用量方面没有严格区别。如果是食疗,就有治疗性质,要有严格的用量、禁忌症,所以食养和食疗不能混为一谈。温长路:
四是瞒天过海,夸大药物或食物的作用。药物和食物的作用都是局限的,都是从一个角度上表述的。实际上药物和食物没有最好和最坏之分,有非常广泛的选择性,可以吃菠菜,可以吃芹菜,可以吃猪肉也可以吃羊肉,同样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五是混淆是非,迎合以补为尚的世俗偏见。什么是养生?养生对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状态的改善。养就是调养、补养,对人生理功能的调解。所以养生不能和补划等号。养生是全方位综合措施,包括心理因素、饮食因素、气血因素、体育锻炼因素、药物因素等等,并不是通过某一个方面就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张国玺研究员把中医养生的方法归纳为五类:
第一类是精神养生。就是让自己心情好。现在社会浮躁,精神压力大,好多疾病我们称为心理性疾病躯体化。所以精神养生非常重要。要“治贤而少欲,心安而不聚,勤劳而不倦”。首先要想活得很轻松,活得很自在,怎么办?欲望少一些。欲望少一些不是对别人有好处,而是对自己有好处。心安而不聚,做什么事不亏心。心理很踏实,这是很重要的。勤劳而不倦,每天该活动就活动,该工作就工作,但是不达到疲劳的状态。要怎么做?要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第二类是起居养生。日常生活要有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和睡眠习惯。就是按照古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的生物钟有三个高峰、两个低谷,上午、下午一个高峰,晚上睡觉之前一个高峰,中午一个小低谷,晚上一个大低谷。按照这个规律起居,对身体肯定有好处。
第三类是饮食养生。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营养成分合理搭配,提倡食物品种的多样化。一天吃的食物品种最好达到30种以上。同时一日三餐中,要特别重视早餐。美国有一个调查,跟踪了几十年发现,不吃早餐的人在中年和晚年高脂血症状、肥胖发病率明显高于吃早餐的。
第四类是运动养生。要适量运动,运动有两种,一种是现代的,一种是传统的。传统运动比较和缓,尤其适合老年人群。
第五类是药物养生。如果说中老年身体已经弱了,有一些慢性疾病了,可能就需要进行药物养生了。一定要记住中医的理论,叫做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即便是虚,还得辩证,是血虚还是阴虚、阳虚。
所以中医养生是五大方法。五大方法中我们非常提倡前四种,既不花钱,又经济实惠,还没有副作用。实在不行,用第五种药物养生,要根据中医辩证的原则,不能自己随便乱补。所以中医养生一定要按照科学的养生方法,这样才对身体有益。
温长路教授认为,在养生这个问题上,专家应该把握话语权,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使公众建立起正确的养生理念,才能摆脱目前养生的困惑,才能走出片面性,建立科学性。
专家简介:
王奕,研究员,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医学工商管理硕士。
毕业后一直从事学会管理工作,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科学普及部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社会办医管理分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管理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北京港澳台侨妇女联谊会理事、中央农工党医学委员会委员、《糖尿病天地》杂志社社长。2005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普工作者。200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科普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学会干部。2010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
温长路,笔名文苕、寓愚。现为中医主任医师、教授、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健康教育专家、国家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委员会专家。并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和科普分会主任委员,中医药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编辑出版、医史文献、医古文等分会常委。
张国玺,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养生康复科主任,并担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及首席健康教育专家、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基础学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保健医苑》、《家庭医药》等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