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流的服装加工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2011-07-03孙萍
孙 萍
(浙江树人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杭州 310015)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企业都加快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企业正逐步转向利用网络和计算机集中处理管理、生产、销售、物流和售后服务等重要环节的大量数据。长三角的大部分服装加工企业存在规模小、家族制管理和以承担外贸加工业务为主的特点。他们普遍存在现代化管理模式欠缺,缺少企业管理配套设施,如缺乏管理软件等现状,同时加工生产过程比较复杂,往往存在订单层层转包或同一产品的不同工艺由多个厂家生产等特点,因此,在中小企业的服装订单生产过程中,明确各流程的执行顺序与活动规则,减少不必要的人为活动,能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本文从分析工作流技术出发,结合服装加工管理系统实施的实际需求,设计该系统并深入探讨工作流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1 工作流技术理论研究
1.1 工作流与工作流管理系统
工作流是为了完成一个重大繁杂的目标所做的一系列活动的安排,也称之为业务流程[1]。如果把工作流当作一条从起点站驶向终点站的公共汽车路线,那么步骤(活动)就相当于汽车站台。动作就是工作流中每一步骤(活动)中需要处理的事情,每一个动作执行完毕以后都有一个结果。公共汽车停站下客就好比一个动作,动作完成以后,开向下一站,或者加油,或者返程等等就是一个结果。每个步骤中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动作,动作执行的结果将会使一个步骤的状态发生改变[2]。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定义、创建和执行工作流的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来定义、执行和管理工作流,协调工作流执行过程中工作之间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3]。基于工作流的管理系统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被企业广泛接受,在不同程度上,对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运行效率以及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工作流模型
工作流模型可以是结构性的,强调系统的组织;也可以是行为性的,强调系统的动态方面。整个工作流模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组织模型(参与者模型)、过程模型(过程定义)和资源模型(亦称工作流数据模型),分别描述工作流模型中的人、事与物。过程模型是用来定义工作流的过程逻辑,包括组成工作流的所有活动以及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组织模型是用来定义企业人员的组织结构,包括几种不同形式的组织元素以及每种组织元素内部的递阶层次关系。资源模型是用来定义企业资源的组织结构,它包括几种模式的资源容器元素以及容器内部的递阶层次关系,直至最终的原子级资源个体。三个模型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各模型关系图
2 工作流技术应用
下文将通过服装加工管理系统进行工作流建模与设计来说明工作流技术的应用。
2.1 服装加工管理系统
一个优秀的服装加工管理系统必须具备服装加工任务的制定与执行的管理系统,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制定加工计划,对各个关键点进行实时监控,并能够对实时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并能提出纠偏的具体措施。服装加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服装加工计划制定与服装加工计划的执行。(1)服装加工计划制定:根据加工任务制定加工步骤,确立各环节控制点;(2)服装加工计划执行:监控并分析各环节控制点的执行情况,进行纠偏处理。由此可见,服装加工管理系统中计划制定与执行与工作流中流程的制定与执行相似,因此,工作流技术可以完全使用于服装加工管理系统。
服装加工管理系统的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加工不同类型的服装,需要执行不同的工艺流程,工艺之间有一个先后关系。加工过程往往是多部门同时进行,几个部门之间的加工进度往往互相制约,系统制定的加工计划并非一成不变,可能会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可能会根据各部门生产进度的不同,调整加工计划或进行人员调配等。这就需要服装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并通过工作流技术改进和优化业务流程,更好地控制业务过程,以及提高业务流程的柔性。
2.2 服装加工管理系统的工作流模型
2.2.1 过程模型
根据服装加工管理系统的设计原理,实施流程为:1)建立服装加工计划;2)描述产品;3)分析加工工艺;4)分析原料需求;5)制定生产流程;6)确认生产流程;7)确定关键点;8)建立关键点的控制限值;9)建立关键点监控系统;10) 建立可能出现偏差的纠偏措施。
服装加工计划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基于审批的环节,在计划制定过程中,计划的完成通常需要在一个部门的多名用户或多个部门的不同用户之间协作交互进行,通过设置用户的访问与操作权限,将需要协作交互完成的任务发送到协作人的工作区,从而实现业务流程的协作交互处理[4]。可以看出,服装加工的流程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工作流过程,包括了制定加工计划与具体实施。服装加工计划的执行实质是对加工过程中各关键点的监控以及判断的过程。关键控制点主要针对加工过程中具体某个工艺生产进行,主要监控生产的进度与质量控制,在计划制定时,设定了具体进度限值及质量最低限值,通过监控各个工艺的进度与质量控制数据,通过与设定数据的比对,纠正偏离设定数值限值的工艺生产,从而达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如图2所示。
图2 生产过程流程图
2.2.2 组织模型
组织模型主要根据服装加工生产的业务需求面向职能建立工作组,工作组是指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动态组成的人员的组合,工作组直接面向任务过程的,可以跨部门组成工作组,这样可以沟通部门结构间的横向联系,使得业务流程运行畅通[5]。这种组织模型能够有效的将人员根据业务进行组织,避免部门之间的重复与交叉,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柔性化管理。
在服装加工工作组中,组成人员跨企业多个部门,计划由计划制定者负责制定,需要确定加工的工艺、原材料需求、加工流程等,并由计划审核者进行审核。服装的加工根据服装加工的程序,由多个生产工艺组成,每个工艺流程下面,都有具体生产人员和质检人员,生产人员一般计件生产,质检人员随时控制生产质量并监控相关信息,由系统管理者监控各个关键点的数据并负责纠偏与记录。
2.3 服装加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将工作流技术应用到服装加工管理中去,就生成了相应的工作流管理系统。首先,需要确定工作组中各用户的权限分配及工作区划分。由计划制定者来启动工作流实例应用,并在工作区内容制定相应内容,并在不同阶段将工作流转到相应的审核人员手中,通过审核才能继续下一步操作。其次,需要及时监控各关键点的数据,将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由计算机进行采集。一个关键点可能会采集多个监控对象,每个对象都设有相关的数据限值、监控方式、监控频率等,如在一个工艺生产流程中,至少需要定时采集生产进度、质量监控两个监控对象的数据,每个监控对象都有一个数据限值,并有系统进行判断采集的数据有没有偏离设定的范围,及时对偏离设定数值的工艺进行纠偏。
以生产某成衣为例,假设需要进行裁剪、绣花、车缝三道工艺流程,系统在计划指定时,已经设定了每天裁剪需要完成量为A,绣花为B,车缝为C,每道工艺的合格率不低于D,则这几个数据即相应的监控限值,当系统监控到某段时间内绣花这道工艺的完成量低于B时,系统会进行纠偏处理,在设定好的机制中,选择增加加工人员或者调整部分流程顺序来达到各工艺生产的平衡,从而达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在纠偏机制设定中,还要考虑到多产品同时生产的问题,这就需要设定产品生产的优先级,对生产进度快的工艺,也可以将队列中有一产品的生产提上来,提高生产效率。
运行实例:以加工生产一件T恤衫为例,业务员将合同录入系统后,系统会将生产量和产品的详细描述传递给技术员A(生产计划制定者),技术员A根据产品描述分析生产工艺、原材料需求并制定生产计划,形成关于产品生产工艺、原材料组成及生产任务分配的具体文档,技术员A提交文档后,系统会将文档传递给技术员B(生产计划审核者),技术员B负责会同业务员及采购方,审核生产计划,如通过,则将计划提交给生产部门生产,同时反馈信息给技术员A,如未通过,则返回技术员A重新制定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工作流的活动变迁基本以人工触发为主。
假设这件T恤衫的生产需进行打样、裁剪、绣花、车缝四道工艺,则进入生产流程后,每天都由各工艺生产部门将生产数据录入系统,系统每天汇总数据,并和生产计划中的标准值比对,这个过程由时间触发。比对结果如果与设定的标准值出现偏差,则系统自动触发纠偏过程,将纠偏信息发送到监控人员,由监控人员决定是否调整生产。
3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服装加工管理系统的实施的具体方案,提出在服装订单加工系统中结合企业的业务流程,渗透进工作流的思想,有利于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减少程序流转过程中的人为干预次数,从而为企业减少人力运行成本。在服装加工管理系统中,部分关键点监控数据的采集,还需靠人工输入,处于一种半自动化的状态,如何将工作流技术在服装订单生产管理系统更深次的应用,如直接与生产设备连接,通过读取流水线设备的数据,自动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在管理者面前更客观、直接的呈现生产状况将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 Hollingsworth D.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the workflow reference model [EB/OL].http:∥www.wfmc.org/standards/docs/tc003v11.pdf.
[2] 张方田,王开义,喻钢,刘忠强.工作流技术在HACCP体系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12):2769-2772.
[3] 于勇,彭岩.工作流管理系统柔性机制[J].计算机工程,2008(12): 40-42.
[4] 贾峰,文志诚,薛晓燕.基于J2EE工作流的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12):2792-2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