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远去的记忆——茶标的故事
2011-06-30陈婷
陈婷
对于喝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每一泡茶都记录了一段历史。对于收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一段记忆。很多人爱喝茶,不同的滋味在口中百转千回,是身心愉悦的极致享受。随着历史的发展茶也由当时的贵族阶层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茶庄、茶馆大为兴盛,也由于自由贸易的繁荣,各个茶叶经营者也逐渐有了品牌与宣传意识,茶叶包装与宣传的招贴广告也变得绚丽多彩起来。许多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扩大销售,在茶叶外包装上都印上了精美的图案,而许多茶叶招贴记录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格,也成为了独具特色的藏品,为我们留下了一段难忘的故事。
墨香朱泥—牛皮纸的色彩
茶叶因其易受潮,吸附性强等特点,对茶叶的包装要求甚高。茶叶包装除了要有防潮、除味、避光等特性之外,还需轻便。在民国时期,除了传统的木箱与铁罐,牛皮纸的运用最为广泛,对于每次只买几斤茶叶回去解馋的顾客来说,用牛皮纸包装的茶叶便于携带、存储方便。很多茶庄常常镌刻木质商号大印,印在牛皮纸上以示区别。常见的牛皮外包装分类有这么几种:1、在包装上印上商号名称、联系地址等信息,便于顾客再次找寻。2、在包装上印上花纹如“采茶图”等,使顾客不会因泡完茶而丢弃茶包装。3、在包装上印上茶庄经营茶叶的范围和种类,犹如一张产品介绍单。从卖茶的那一刻开始包装就成为了移动广告单。这些牛皮纸包装的种类繁多,多用厚重的朱泥和油墨印制,极具收藏价值。
民国风韵—旗袍姿彩
在民国时期,大部分茶庄、茶馆都有喝茶配茶食的传统。不论是精致的糕点还是可口的零嘴都成为喝茶必不可少的佐食。老北京的茶馆里瓜子配上盖碗茶听评书知天下事,江浙一带的茶馆里的茶香总是透着温柔的味道。虽然对于喝茶本身来说,边喝茶边吃点心并不是那么正式,可在民国时期却异常风行。在那个时代由旗装改良后的旗袍风靡一时,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东方女人最美的风韵是在旗袍开叉处。”一套贴身剪裁的旗袍加上一头卷发,让东方女性的风雅展露无遗。在那个时代,诞生了许多以旗袍女子为主题的茶食招贴:或是三两姐妹相邀出行、或是闻杯品茗、或是眺望远方。这些茶食招贴多为红底,上下分别用黄色色块标注出商号和主营的内容,两边的色块标注出地址和联系方式,中间多为旗袍美女出镜。这一时期的茶食招贴大多由当时的绘画师傅手工绘制,见证了许多茶食店的兴盛。
贸易的兴盛—老茶币
说起这些老茶币就不得不提晋商,当年晋商从武夷山运茶到俄国恰克图,开启了万里茶路。在行进的路上,开设了不少的茶庄作为运输途中的中转,这些茶庄成为晋商钱庄的前身,是他们积累财富的开始。而在民国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茶叶生意红火,在茶叶生产与出口旺季,为了缓解收购茶叶资金不足及货币不够流通等问题,许多茶庄及丝茶银行发行了钱币代替品。比较出名的有“中国丝茶银行”发行的代茶币、“中国钞票公司”发行的茶市流通券、“怡和茶号”发行的代用纸币和“协升昌号”发行的茶庄票。举例来说:“怡和茶号”在1932年发行了面值分别为壹元和伍元的代用纸币。壹元券,正面白底,褐饰,褐字。上为茶号名称“怡和祥茶号”,接着是地址“祁西高塘”,中为“寶塔风景图”。下为年代“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下面中间为“凭票如期即兑大洋壹元”字样。两旁分别写“认票不认人”和“不准挂失票”。这些老茶币为当时茶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成为了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
当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回顾以往的茶行业发展历史的时候,会欣喜地发现许多闪光点。不论是泛黄的茶包装,还是漂亮的茶食招贴,都让我们隐约触摸到当时人们生活的温度。回顾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记忆终将成为明日前行的基石。
小链接:
这张包装纸是1952年“红中绿茶”的“中茶”商标使用之前的包装纸,因纸后面写了“检举反革命份子”的材料而保存下来,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此包装纸为黑砖茶包装,有中、英、俄等7种文字说明,内容为:茶为人类重要饮料。两湖砖茶素负盛名,湖南安化所产者与湖北羊楼洞所产品质同为世人所交誉。本公司特就安化产地精选上等茶叶,甑用优良技师,以科学方法压制成砖,运销中外,以供同好。如蒙采购,曷胜欢迎。
中国茶业公司谨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