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潼关站流量测验误差来源及控制
2011-06-30孙文娟和哓应李海霞
孙文娟,和哓应,郭 强,窦 敏,张 楠,李海霞
(黄委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潼关站一般水流条件下采用流速仪法施测流量,仅在特殊情况下,改用浮标法测流。采用流速——面积法施测流量时,流量测验误差由水道断面测量和流速测验2大部分组成。影响测验精度的因素概括起来有3方面:1)测验方法和仪器因素。包括各种测验仪器的精密度、准确度以及仪器设备入水部分阻水引起的水流结构变化等;2)测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如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规范执行情况,现场测验垂线布设位置、测船定位等;3)自然因素。如水位涨落、河床冲淤变化等。
1 水道断面测量误差的来源及控制
水道断面测量的误差来源于测深垂线布设数目、水深测量和水面宽测量。
1.1 测深垂线布设
从误差传递角度讲,水深测量误差将传递给水道面积,进而传递给流量。当断面平均流速一定时,面积的相对误差将引起流量等量的相对误差。为了测得精确的断面资料,就必须保证有足够多的垂线数目来控制河床变化的转折点。GB 50179—93《河流流量测验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没有对测深数目作出要求。《水文测验手册》(以下简称《手册》)要求测深垂线数目的精简根据由精密测深资料进行,精密测深资料的垂线数一般不少于精测法测速垂线数目的2倍。
根据《手册》有关的技术要求,潼关站在2004年进行了19次精密测深误差试验。对该资料进行精简分析,精简后保持不同测深垂线数目的相对平均误差和相对标准差见表1。
表1 测深垂线精简误差统计表
从表1计算结果看,面积的测验精度随着测深垂线数目的增多而提高,垂线数目增加到25条时,相对标准差可控制在2.0%以内;不同测速垂线数目的面积计算结果系统偏小,当垂线数目增加到20条时,相对平均误差可控制在1.0%以内。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测深垂线数目,简而易行,能有效地提高面积测验精度。潼关站在实施流量测验时,采用测深与测速垂线相间布设的方法,推荐潼关站测深垂线布设数目在高、中、低水应分别不少于34,30,26条,且垂线易均匀分布,主槽较滩地稍密。
1.2 水深测量
潼关站水深测量采用测深杆。影响测深精度的因素有测深杆的弯曲程度、杆底接触河底时的倾斜情况以及水面起伏和杆底入泥深度、标尺刻画精度与测验人员的操作技能、熟练程度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读数精度,为了消除误差,测深杆的制作精度要满足《规范》要求,一般重复测深2次以上,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采用测深杆测深方法导致的测验误差,根据潼关站2004年45条测深垂线比测,计算测深的相对标准差1.4%,相对平均误差0.24%。由此可知,潼关站采用测深杆测深的精度满足《规范》规定的要求。
1.3 水面宽测量
潼关站水面宽测量采用标志索直接观读,误差来源于断面标志索的伸缩与垂度变化。为了消除误差,潼关站每年汛前都对标志索的垂度进行改正,并用全站仪对标志索进行检验。为了探索采用标志索测宽给面积测验带来的误差,2004年潼关站用全站仪对标志索进行检验,共比测148条垂线,计算测宽随机不确定度为2.0%,系统不确定度为0.12%。由此可知,潼关站采用标志索测宽的测验精度满足《规范》规定的要求。
引起面积测量误差除上述因素外,洪水期水位涨落率大以及河床冲淤变化剧烈,测流历时将对面积引起误差,此时应尽可能缩短测流历时;在实施作业时测船定位不准也将对面积引起误差。
2 流速测验的误差来源及控制
潼关站采用过河缆吊船横渡测验流速,船的前甲板左侧分别安装水文绞车和悬杆升降架各1套。采用悬杆、悬索2架流速仪同步测流,或采用1架流速仪单独施测。影响测验精度的因素有测点流速脉动误差,垂线测点流速测验方法,测速垂线布设数目,测船阻水和悬杆入水对流速的影响和流速仪测点定位不准等。
2.1 测点流速脉动误差
张海敏等人在《黄河中下游流量测验总误差的实验研究》中,利用华县等水文站的测点流速脉动试验资料,分析了测点流速脉动误差,认为:1)测点流速脉动误差,随测速历时的增加而减小;2)各相对水深处不同测速历时的误差数值,同其他流域的试验结果相近。除水面外,其余各点的测速历时只要大于80 s,其相对标准差均在3%以下;3)不同测速历时脉动误差的相对标准差,都符合上下大、中间小的趋势。历时愈短,差异愈明显。当测速历时增至200 s时,已无明显差异[1]。
参考以上研究成果,认为潼关站常测法流速测速历时选择100 s是合适的,特殊水情采用一点法测速时,易选用0.6或0.5一点法,测速历时应选择在80~30 s之间,此时要适当增加测速、测深垂线,以减少测点流速测验误差和流速脉动误差对流量测验总误差的影响。洪水期间水位涨落率大,靠增加测速历时提高测验精度是不可取的,增加测速历时,必然会延长测流历时,导致相应水位采用近似计算法给流量测验带来更大误差。
2.2 垂线测点流速测验
根据潼关站2004年试验的37条11点法垂线资料,对流速测点进行精简分析。分别计算水面一点法、相对水深0.2,0.5,0.6一点法、相对水深0.2,0.8 两点法、相对水深 0.2,0.6,0.8 三点法的流速相对平均误差和相对标准差(见表2)。
表2 测速垂线不同测速方法系数及误差统计表
从表2的计算结果看,潼关站采用三点法测速的测验精度最高,为最佳测速方案,其次为两点法,2种方法的测验精度均满足《规范》要求;一点法测速误差均超过《规范》要求,一般不宜采用;一点法测速方案中,0.6一点法测速精度最高,其次为0.5一点法。测流方案优化在满足流量测验精度的前提下,应经济、实用,推荐潼关站在低水期或水量调度的关键期测点流速采用三点法施测,简测法采用0.6一点法施测。
2.3 测速垂线布设
为了探讨不同测速垂线数目导致的流量测验误差,2004年潼关站进行了17次多线法流量误差试验。根据《规范》规定的有关技术要求,在进行测速垂线精简分析时,根据断面形状和流速横向分布,确定对流量精度影响较大的垂线作为保留垂线,按均匀抽取的原则,分别计算垂线精简后保留不同垂线数目的系统误差和相对标准差,结果见表3。
表3 测速垂线精简误差统计表
从表3计算的结果看,流量测验精度随着测速垂线数目的增多而提高;测速垂线精减后,不同测速垂线数的流量计算结果系统偏小;当垂线数增加到30条时,再增加测速垂线,误差减小很小。要使测验误差控制在《规范》规定的允许范围,潼关站采用等部分流量法测算流量时,最少需布设13条以上的测速垂线。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测速垂线能有效地提高流量测验精度,推荐潼关站高、中、低水测速垂线数目分别不少于17,15,13条,并且垂线易均匀分布,主槽较滩地稍密。
2.4 测船阻水和悬杆入水对流速的影响
关于测船阻水和悬杆入水对流速的影响,潼关站在1982,1983年汛期进行过试验,从试验结果看,用悬索悬吊流速仪测速时,《手册》规定的距离船边的水平距离不能少于1.0 m是适度的,只要在测船很小,可能影响船只的平衡和安全时,才允许减少至0.5 m;悬杆测流的流速精度试验表明,由于悬杆入水部分对天然流场的干扰导致流速系统偏小,且悬杆测流的相对标准差随流速增大而增大,但均不超过1%。为减小测验误差,仪器与悬杆的连接部位应精密制作。
2.5 流速仪测点定位带来的误差
流速仪测点定位带来的误差,尤其在水面起伏较大时施测水面及0.2相对水深处及水深较小时施测河底一点流速时,受水流或流速仪安装条件的限制,流速仪不能正确置于预计点位,给流速带来误差。为了消除误差,可选择0.6一点法测速。
洪水期水草多,水草缠绕流速仪旋浆也是导致流速测验误差的原因之一,此时应密切注视流速仪信号的连续性及均匀性;洪水期流速大,铅鱼悬索偏角和流向偏角将导致流速测验误差,此时应及时进行悬索偏角改正和施测流向偏角。
3 结语
1)潼关站流量测验误差随着测深、测速垂线数目的增多而减小。采用等部分流量法测算流量时,最少需布设13条以上的测速垂线。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测深、测速垂线数目,能有效地提高流量测验精度。推荐潼关站高、中、低水测速垂线数目分别不少于17,15,13条,采用测深与测速垂线相间的方法布设测深垂线时,测深垂线数目按测速数目的2倍布设。
2)潼关站常测法流速测点测验方案采用0.2,0.6,0.8三点法测验精度最高,其次为0.2,0.8两点法。推荐潼关站在低水期或水量调度的关键期采用三点法方案测速;一点法测速方案中,0.6一点法测速精度最高,推荐潼关站简测法采用0.6一点法方案测速,此时测速垂线数目比常测法增加2~3条。
3)潼关站采用测深杆测深的相对标准差1.4%,相对平均误差0.24%;采用标志索测宽的随机不确定度为2.0%,系统不确定度为0.12%。
4)潼关站测船阻水和悬杆入水对流速的影响,从试验结果看,用悬索悬吊流速仪测速时,《手册》规定的距离船边的水平距离不能少于1.0 m是适度的;悬杆入水部分对天然流场的干扰导致流速系统偏小,相对标准差随流速增大而增大,但均不超过1%。
[1]张海敏,等.黄河中下游流量测验总误差的实验研究[M].水文测验误差研究文集,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