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2011-06-22宋玉琳李倩兰

经济师 2011年6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三农

宋玉琳 李倩兰

摘 要:文章在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三农”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关键意义,“三农”问题的解决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三农”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074-02

一、我国社会小康水平的现状与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强调的是经济学上的指标。2010年我国人均GDP有4361美元,与人均GDP3000美元的现代化门槛相比较,我们已经达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是各地区、城乡、各阶层的两极分化却在加剧,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更加注重社会意义上的全面社会进步,追求的是物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和谐的发展。全面小康社会是社会的整体进步,除了经济的发展外,强调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结构是社会学专家非常看重的一个小康社会指标。中国正处在从总体上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型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同样也在不断地变迁。全面小康社会表现为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学术界有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等级结构,它有庞大的社会中间层。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相反的是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即顶尖底宽的金字塔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极少数人居于社会的上层,而绝大部分人则处于社会的下层。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中国是否达到全面小康社会,仅有3000美元的人均国民收入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才能深刻、本质地反映中国整体现代化水平。中国的农村社会和农民阶层从地理范围和人口总量来看,独占绝大部分比例,但农村经济文化教育远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条件和综合素质与城市居民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占人口70%以上的农民的社会地位处于底层,农业经济发展资源相对不足,农业生产力水平低。这些不和谐问题的存在将严重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更是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基本的奋斗目标。深刻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我国社会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当前要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先进生产力快速健康发展起来了,“三农”问题就会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真正实现。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小康,但还是较低水平的、很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这种低水平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地区。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面临的困难更多,农村全面实现小康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历史过程。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矛盾在农村而不在城市;在基层而不在大中城市;在中西部地区而不在东部。“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是因为,“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我国13亿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国的现代化。“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竞争力,才能为农村小康建设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雄厚的基础。“三农”工作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

当前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面临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不富裕,中国就不富裕。过去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农产品增产、农产品提价和乡镇企业发展。但现在这些条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要用新的思路和举措解决新的问题。

三、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途径

围绕如何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当前要紧紧抓住几个关键点不放。

1.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调整要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优化品种,提高质量。这些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进展明显。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了,农业区域化问题、规模化问题、品质问题就都找到了有效的解决途径,也才能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市场。但现在结构调整的难度依然很大,问题很多,主要是体制问题,配套政策不够,对加工业的鼓励不够,农产品加工业还面临一些不平等待遇。

2.要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仅靠“三农”自身,需要全社会共同协调解决,需要城乡统筹发展。农民收入问题说到底是就业问题。因此,要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注重发挥小城镇增加农村就业来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对农民进城务工要合理引导,公平对待,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要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当中的培训问题,现在各地的就业培训只是针对城市下岗职工免费培训,对农民很少涉及。

3.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文化落后是影响农村全面小康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农民是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主体,其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而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必然造成农民思想观念、组织化程度及发展思路的滞后。首先,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必然差。其次,农民文化素质的不高阻碍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着力培养知识型农民,同时完善农村文化政策,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这比直接对农民补贴更实在。

4.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土地政策和農民增收问题。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农民是主体,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但现在部分地方存在政策不落实,或者走形变样的现象,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但一些地方借土地流转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2011年4月2日到4日,温家宝总理在山西吕梁山区的岚县、兴县和临县考察,在与村民座谈时,他强调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土地流转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要严格按照中共中央有关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政策执行,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5.解决“三农”问题还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改善和完善对农业的支持补贴方式。要改变观念,如果没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眼光,对“三农”问题的理解会有很大偏差;要增强对农民的感情,不要把农民的贫困看成是麻烦;要建立和完善配套政策,真正把“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来解决。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指标难于经济指标.领导文萃,2003(2)

2.国家统计局小康研究课题组.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中国网,2002.12.30

3.韩长赋.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中国合作经济,2003(3)

4.滕贞贞.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作者单位:湖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湖南长沙 410009,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7)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五个坚持”做好“三农”工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努力为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