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大柴胡汤治疗慢性胆囊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1-06-22霍玉辉
霍玉辉
(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加味大柴胡汤是临床经验方,对治疗慢性胆囊炎有显著疗效,我们选择6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慢性胆囊炎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治疗组中男14例,女16例。两组病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2年。两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胁隐痛,脘腹胀满,口干口苦,纳呆便秘,厌油作呕,寒热往来,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查体墨菲氏征阳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系疾患会议制定的有关标准[1]。临床表现:右胁部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嗳气反酸,厌食油腻,纳差或大便秘结,口苦或伴黄疸,墨菲氏征阳性。B超检查提示胆囊收缩功能差,甚至无收缩功能,胆囊壁增厚(>3 mm)、毛糙,或伴胆囊增大、胆汁瘀积、胆囊结石。脂餐试验胆囊收缩(<1.3)。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消炎利胆片,8片/d,3次/d。治疗组采用加味大柴胡汤治疗,药物组成:炒柴胡12 g,黄芩 9 g,芍药 15 g,清半夏 8 g,枳实 8 g,炙甘草 6 g,生姜5片。若有心烦、胸闷、恶心等上焦郁热者加栀子15 g,黄连3 g,竹茹6 g;若困乏无力、纳差中焦虚弱者加党参15 g,焦山楂15 g;若有便干、尿黄等下焦有热者加大黄10 g;若黄疸者加茵陈20 g,金钱草30 g,泽泻12 g;胆绞痛较剧者加赤白芍各15 g,延胡索20 g;合并胆石症者加鸡内金15 g,海金砂15 g。临证择药水煎服,1剂/d,取药液200 mL,早晚餐后服。14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不服用其他药物,且劳逸适度,情志舒畅,禁食生冷、辛辣油腻之物,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右上腹隐痛、嗳气反酸、腹胀厌食等)消失,B超复查胆囊壁厚度基本恢复(<3 mm),胆囊壁光滑清晰,脂餐试验胆囊收缩大于2.3,随访1年未见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B超复查胆囊壁厚度明显改善,脂餐试验胆囊收缩(小于2.3且大于1.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B超复查及脂餐试验证明胆囊收缩功能改善不明显。无效:临床症状、胆囊功能未见改善。
3.2 疗效观察
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7%,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7%,两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体 会
慢性胆囊炎是因结石、胆固醇代谢紊乱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慢性炎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胁痛”范畴,病位在肝胆,多涉及脾胃。临床本病多从气郁血瘀、肝胆湿热、肝郁脾虚等方面辨证治疗。笔者认为,饮食、情志及外邪皆能影响肝的疏机之利,使肝胆失疏而发生本病,故治疗以和解少阳、疏肝利胆为主。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文中云:“……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方中炒柴胡与黄芩合用,能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枳实疏肝泄热;芍药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治腹中痛;清半夏、生姜治呕逆。临证中重用茵陈清热除湿;金钱草、泽泻清利胆热,使湿热从小便而去;大黄通腑泄热,使邪从大便而去;元胡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鸡内金化石排石、利胆行气,防止结石的形成。诸药合用,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加味大柴胡汤体现的是“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特色。在临证过程中本方主治范围甚广,除上述胆囊炎外,对肝炎、急慢性胰腺炎、腹膜炎、胃痛等亦作用突出。
[1]陶晓丽.清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8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3,1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