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耕地资源丰度与经济增长分析

2011-06-22刘春艳衣保中

山西农业科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耕地面积吉林省耕地

刘春艳,衣保中,刘 雁,钟 凤

(1.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2.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12)

耕地作为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利用发生剧烈变化,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为建设用地的扩张伴随着耕地的减少[2]。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耕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耕地保护与未来经济运行相协调,已成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3]。

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2006年全省耕地面积为557.8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21 hm2,远高于全国0.093 hm2的平均水平,更高于联合国0.053 hm2的最低警戒线[4]。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耕地面积无论总量还是人均量都在平缓下降,从1997年开始,耕地面积又稍有增加,但该增加却主要以开垦林地和草地为代价,而且耕地的增加主要发生在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区[5]。虽然吉林省耕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量在全国都相对较高,但其农业产值却居于中间位置。2005年该省农业产值位居全国第17位[6],说明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在全国比较低也说明了这一点。而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2个重要指标人均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一直都处于上升趋势。因此,探讨吉林省耕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破解“新东北现象”和振兴东北都极具意义。

1 自然资源约束概述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认为,系统中的任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限制系统实现目标的因素并不是系统的全部资源,而仅仅是其中被称之为“瓶颈”的个别资源,找出制约系统的关键因素加以解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约束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出发,任何事物在数量上都存在“缺一不可”和“过犹不及”2种状态,而这2种状态都是产生约束的原因。由于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也应体现为“缺一不可”和“过犹不及”。所以,自然资源约束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自然资源的供给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开发利用难度提高以及资源禀赋优越所引起的自然资源供不应求和供给过剩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制约的过程和现象[7]。

自然资源短缺和过剩都会阻碍地区经济增长,但其实质和产生原因却迥异。自然资源短缺会引发资源安全问题,短期内经济社会发展会面临国内外资源供应不及时、不持续、不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影响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且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面临着潜在约束;而资源禀赋优越会造成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吸引和控制,限制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范围,使经济发展陷入路径依赖,甚至“资源诅咒”怪圈。短期内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长期增长将可能停滞或后退,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平等、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和产业结构畸形发展等。通过增加资源供给数量、建立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可缓解自然资源短缺对经济增长的束缚,而资源过剩引发约束的原因较为复杂,所以,破解的方式和方法相应地也较为复杂。

2 吉林省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目前,关于耕地与GDP增长关系的研究很多,其主要结论大体可分为:耕地变化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呈阶段性相关的特点[8-11];耕地流失速度(或非农化速度)和GDP增长速度之间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12-14];耕地面积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其他回归关系[15-16]。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少有涉及区域耕地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矿产、能源等资源丰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都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尤以耕地资源显著[17]。

本文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以耕地资源相对丰裕度(DRAI)、人均GDP为分析指标,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以进一步论证耕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资源相对丰裕度指标避免了由于区域资源总量、人口数量不同引起的指标值过大或过小的弊端,能较客观地反映区域资源禀赋。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ri为i地区某种资源数量,pi为i地区人口数,R为全国该种资源数量,P为全国人口数。

2.2 结果与分析

利用Excel统计软件,对吉林省1985—2007年的耕地相对丰裕度指数与人均GDP散点图进行拟合分析,并用y代表人均GDP,x代表耕地资源相对丰裕度指数,建立数量经济模型为:y=-120 777x2+407 844x-333 368 (R2=0.556 3)。

从图1可以看出,在一段时间内,耕地资源相对丰裕度较低时,人均GDP呈上升势头;当耕地资源相对丰裕度较高时,人均GDP则呈下降趋势,曲线整体呈倒“U”型,基本符合库兹涅茨规律。

2.2.1 吉林省相对丰富的耕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发展 其突出表现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矛盾突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根据产业结构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值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值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值也开始上升。近年来,吉林省第一产业产值比例波动中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起伏和缓,变化较小,与产值差距逐渐拉大,不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图2)。这种现象的持续存在说明吉林省农村中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低,但劳动成本会加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以2003年为例,吉林省农村有剩余劳动力约230万人,其中,有意愿转移的劳动力约有111.2万人,其数量远远低于剩余的劳动力数量,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二者的“错位”会越来越大,将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制约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18]。“新东北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是由耕地资源丰富造成的。

吉林省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典型的农业大省,但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无论是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是与耕地数量和质量都相对较高的黑龙江、湖北、福建、江苏等省相比都较低。而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致使财力有限,对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以教育经费为例,2006年吉林省投入的教育经费为172.42亿元,远远低于北京(337.43亿元)、上海(370.72亿元)、广东(865.43亿元)这些发达城市和省份。研发(R&D)费用,吉林省投入的也非常有限,不仅低于东部发达省份,也低于部分西部省份。2007年吉林省的R&D费用为50.87亿元,而广东省为405.50亿元,四川省为139.11亿元。

2.2.2 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与经济的快速增长基本同步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和耕地面积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人口增加使得对住宅用地、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等的用地需求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占用耕地资源[19]。耕地面积减少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3种关系,即经济增长超前、耕地减少滞后,经济增长滞后、耕地减少超前和经济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同步[20]。从图3可以看出,吉林省人均耕地减少的峰值与经济增长的峰值基本同时出现,说明吉林省经济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基本同步,且在经济增长初期或高速增长阶段,是以大量消耗包括耕地在内的自然资源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3 结论与讨论

耕地是确保区域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目标。但由于我国地形地势的原因,致使部分区域会出现耕地资源总量和人均数量多,而其他区域耕地总量和人均数量少的现象。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数量少,会使人地关系紧张、外出务工人口多。外出务工有增加家庭收入、更新思想观念和引进技术等多方面好处,但外出务工的一般都是中青年劳动力,留守在家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和儿童,这就会产生空巢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社会现象;而耕地总量和人均数量多,会使农民对土地产生强烈的依附性,外出务工人员较少,致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生产效率不高,小家小户的粗放经营使农业成本增高,进而在市场占有上不具有优越性。从这方面说,耕地资源相对多也不是好事。

[1]石淑芹,陈佑启,姚艳敏,等.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J].地理学报,2008,63(6):16-28.

[2]岳禧庆,黄朝禧.武汉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3):58-62.

[3]刘海灵,潘剑君,刘兆德.山东省耕地变化与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初探 [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33-137.

[4]邵晓梅,杨勤业,张洪业.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J].地理研究,2001,20(1):43-51.

[5]何艳芬,张柏,马超群.吉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4,26(4):120-126.

[6]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7]岳利萍.自然资源约束程度与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 [D].杨凌:西北大学,2007.

[8]熊鹰,王克林,郭娴.湖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69-72.

[9]李兆富,杨桂山.苏州市近50年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资源科学,2005,27(4):51-56.

[10]杨桂山.长江三角洲耕地数量变化趋势及总量动态平衡前景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2-9.

[11]蔡银莺,张安录.耕地资源流失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56-61.

[12]胡建民,石忆邵.略论耕地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的适用性[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4):90-94.

[13]李永乐,吴群.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Kuznets曲线验证[J].资源科学,2008,30(5):29-34.

[14]曲福田,吴丽梅.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J].资源科学,2004,26(5):61-67.

[15]万丽平,吴群,陈成.耕地资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探析[J].资源·产业,2005,7(4):79-82.

[16]汤江平,赵小敏.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各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对策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58-62.

[17]张菲菲,刘刚,沈镭.中国区域经济与资源丰度相关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4):23-28.

[18]李秀霞.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8-45.

[19]兰吉奎,潘涌璋.山西省吉县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7):70-72,103.

[20]郭贯成.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5):57-64.

猜你喜欢

耕地面积吉林省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保护耕地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发布耕地面积超过19亿亩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家畜养殖生产的环境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