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2例临床分析
2011-06-21陈海山龙权生黄戈平廖佩婵吴淑清
陈海山,龙权生,黄戈平,廖佩婵,吴淑清
(江门新会会城医院新生儿科,广东 江门 52910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核黄疸,危及生命,即使幸存,往往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落后、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等)。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必须及早处理,以防止其发展成核黄疸[1]。我院新生儿科2004年7月至2010年11月应用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治疗1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12例患儿均为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患儿,其中男5例,女7例;入院年龄为生后12 h~2 d;胎龄34~41周;体重2.2~3.5 kg;换血时间为生后1~13 d;其中G-6-PD缺乏症3例,新生儿溶血病(ABO血型不合)2例,核黄疸(警告期)1例,败血症1例,新生儿窒息1例,新生儿肺炎1例新生儿脐炎2例。
1.2 方法
1.2.1 换血指征 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组制定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2]给予换血。
1.2.2 血源准备 均采用“O”型悬浮红细胞及“AB”型血浆混合液,换血量为150~180 ml/kg。
1.2.3 换血途径 选用手背、大隐、足背、前额、桡静脉作为输血及输液途径,选择桡、肘正中、手背动脉作为排血通道。
1.2.4 换血方法 换血前、后各暂停喂奶一次,换血前给予双面蓝光照射,纠正酸中毒,静脉滴注白蛋白(其中3例),镇静治疗。换血开始时,将患儿放置于辐射抢救台,取仰卧位,密切观察患儿肤色、呼吸、体温,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及心率,微量泵或输液泵控制红细胞和血浆混合液的输入速度。外周动脉穿刺成功后,排血端的动脉留置针连接1个三通管,三通管的一端与肝素液(每100 ml生理盐水含肝素钠625 U)连接,另一端与排血管连接(取平时输液管滴壶下段自制而成),排血管则与辐射抢救台下方放置的标有刻度废血瓶连接,让动脉血自然滴出,并通过排血管中的流速调节器(取平时输液管下段的流速调节器)控制流出血的滴速(20滴=1 ml),肝素液则由微量泵以30 ml/h速度输入排血管,防止血块堵管,然后根据排血管中流出混有肝素液的血液速度,减去30 ml/h,计算入血速度,量出为入。此外,每换出100 ml血液输入10%葡萄糖酸钙1~2 ml,整个过程持续1.5~3 h,总换血量为150~180 ml/kg。在换血过程中,每5 min记录1次排血量、入血量、排血速度、入血速度,并注意低血糖、低血钙、心衰、呼吸暂停的出现。换血后随即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胆红素、葡萄糖及电解质,继续密切监测心率、呼吸、体温、肤色、经皮血氧饱和度、血压、吸吮、精神、四肢肌张力、拥抱反射等。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保持出血通道的通畅,所以,外周动脉穿刺成功后,先以肝素液1 ml/h输入动脉防止血块堵塞,换血中,出血速度不能过慢,保持 80~100 滴/min(相当于240~300 ml/h),若滴血停止,需及时使用注射器抽吸部分动脉血和血块,待排血管通畅后,继续让动脉血自然滴出。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的比较 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接胆红素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换血前后血胆红素比较(μmol/L,±s)
表1 换血前后血胆红素比较(μmol/L,±s)
项目 总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换血前换血后换出率(%)t值P值450.23±140.28 175.99±50.87 61 9.164<0.01 433.01±131.16 164.68±46.49 62 9.442<0.01 17.19±11.17 11.37±5.09 34 2.767<0.05
2.2 换血前后血常规、血生化的比较 换血后白细胞、血小板下降(P<0.01),血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糖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酐、钠、氯、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换血前后血常规和血生化的比较(±s)
表2 换血前后血常规和血生化的比较(±s)
项目 换血前 换血后t值P值白细胞(×109)红细胞(×1012)血红蛋白(g/L)血小板(×109)糖(mmol/L)尿素氮(mmol/L)肌酐(μmol/L)钠(mmol/L)钾(mmol/L)氯(mmol/L)钙(mmol/L)14.17±4.26 4.25±0.62 154.67±14.44 323.17±113.64 3.49±1.03 2.56±0.84 27.48±15.34 136.93±3.75 4.96±0.76 102.88±4.61 2.49±0.15 7.80±2.44 4.06±0.80 145.5±17.02 150.17±58.67 7.39±2.23 2.49±0.70 34.62±15.98 136.57±4.30 3.88±0.73 99.76±6.76 2.51±0.04 4.448 0.71 2.18 7.806-6.872 0.249-1.501 0.47 3.049 2.072-0.319<0.01>0.05>0.05<0.01<0.01>0.05>0.05>0.05<0.05>0.05>0.05
2.3 临床转归 本组12例患儿经换血治疗后,黄疸均明显消退,换血后继续给予蓝光治疗,无需2次换血,其中1例吮奶少,反应低下核黄疸(警告期)症状患儿,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出现发热和出血倾向,均能治愈出院。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临床现象。生理性黄疸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无需处理,而病理性黄疸甚至核黄疸对新生儿影响较大,轻者听力和智力损害,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即使经治疗后能幸存,亦常留有严重的后遗症。换血疗法是目前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换血疗法能快速地清除血中游离胆红素,致敏红细胞及抗体等,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3]。以往,Diamond氏法是换血的主要方法,该法需行脐静脉插管或脐静脉切开术,且在手术室与外科合作下进行,同时该法存在管道死腔,旧血换出率低,换血时间较长,增加感染机会,注射器抽与吸不同步,血压波动大,影响组织器官灌注,危险性较大等缺陷[4]。本文采用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穿刺选用外周动静脉,穿刺成功率高,换血时,使用微量泵或输液泵控制输血量及速度,出血则通过流速调节器控制出血速度,让动脉血自然流出,出血和入血同时进行。根据出血速度控制入血速度,量出为入,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同时减少血压波动及感染机会。本组资料表明:换血后血清胆红素能明显下降,尤其是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换出率达61%及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换血后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有下降(P<0.01),考虑与所输注血制品中白细胞和血小板含量减少有关;血糖升高,则考虑与所使用红细胞中的保养液含糖浓度较高(每100 ml保养液含葡萄糖3.19 g)及换血时患儿处于应激状态有关。换血后次日复查血糖均下降至正常范围,血钾虽有下降,但平均值在正常范围。换血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酐、钠、氯、钙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术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但是,换血治疗存在术后感染及继发出血的风险,需严格掌握换血指征,密切监测术后血常规和血生化的改变,并注意预防术后感染和出血的发生。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4.
[2]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85-187.
[3]王丽婷.外周动静脉非等量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8例[J].广西医学,2009,31(9):1275-1276.
[4]刘洪军,闵 红,周晓丽,等.换血疗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07,28(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