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媒体
2011-06-21
1 荣昌:生猪RFID追溯系统让市民放心吃猪肉
9月1日,笔者从重庆市荣昌县RFID(电子标签)生猪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建设动员会上获悉,荣昌县畜牧局、县工商局、县商委、县质监局四家单位联合发布通告,从9月20日起,在县城民生市场和水口寺农贸市场实施“放心肉”市场准入,将在城区民生市场以及水口寺市场进行试点,运营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让市民吃上安全、放心、有保证的猪肉。
据了解,通告实施后,供应昌元城区生鲜猪肉的昌元定点屠宰场,必须在每片合格的猪肉酮体上绑定已录入该产品完整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的电子溯源芯片,实现生猪来源可追溯和生猪产品质量、流向可追溯。
这一全程追溯体系做到了每一块猪肉都有了其“身份证”。生猪自入栏起就戴上电子耳标全程记录养殖状况;在屠宰场一宰完,猪肉就加挂RFID无线芯片,监控屠宰和物流环节;到了门店和超市,电子秤就将芯片内容读取保存;零售环节在顾客购买时给肉贴上电子标签,注明猪肉重量、价格、出厂条码号和销售门店号,一旦出现问题,将可溯源追查。
据了解,荣昌县生猪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将多种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并对众多的异构信息进行转换、融合和挖掘,以RFID为关键索引,实现猪肉供应链的养殖、屠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信息采集、记录与交换。
优化猪肉生产流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流程,可提升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同时也可满足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信息的知情权。
据介绍,荣昌县畜牧兽医局、商委、工商局、质监局等多个相关部门参与监管,内容包括生猪动物检疫、无害化处理监管、屠宰场监管、生猪屠宰技术人员及肉品检验人员监管、猪肉来源流向监管、猪肉流通环节质量抽检等。这一举措将为荣昌及其周边区县生猪产业提供安全放心的物流,为荣昌肉品全程溯源体系的推广普及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同时,也确保每个环节都监管到位,让市民吃上放心肉。(摘自荣昌新闻网)
2 戴眼镜的芦花鸡
人有戴眼镜的,可你见过戴眼镜的鸡吗?9月5日,笔者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开发区王党村李伟的养殖场见到了戴眼镜的芦花鸡。
高密养殖户李伟的一千多只芦花鸡,坚硬的喙上都戴着鲜艳的红色“眼镜”。为啥要“戴眼镜”呢?李伟告诉笔者,他给芦花鸡戴眼镜,不是因为这些鸡视力不好,而是故意让它们看不清楚。因为不戴眼镜,芦花鸡会互相啄毛啄肛,最厉害的能啄死。鸡的眼睛长在脑袋两侧,戴上眼镜能把它前方的视线挡住,但不妨碍眼睛看左右两侧的事物,这样一来,两只鸡即使对面也看不到彼此,就不会打架了。
李伟说,鸡的野性大,经常争斗不断,有的鸡被啄死了,有的毛被啄没了,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很着急。李伟的鸡苗是从济宁引进的,他打电话求助济宁的养殖基地,反映自己遭遇的养殖难题,对方建议李伟给鸡戴上“眼镜”。李伟感到很稀奇,依据基地提供的信息,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明白给鸡戴眼镜的道理后,立即向外地厂家订购了专用眼镜给鸡戴上,如今芦花鸡打架互啄现象明显减少。(摘自《潍坊晚报》)
3 一株草带来大变化 会宁五保户种苜蓿年收入上万
“满福得很,想吃牛肉就吃牛肉,想吃鸡肉就吃鸡肉,吃饭的烧水的,都是带电的。”微风吹过,地里成片的紫花苜蓿散发出阵阵清香,甘肃省会宁县甘沟驿镇田坪村张山社五保户王世业,以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他家在近两三年中发生的变化,苜蓿草就是最大的功臣。当女儿相继出嫁,惟一的儿子遭遇车祸身亡,行动不便的王世业和体弱的老伴,就是靠着这种草改变了窘迫的生活现状。
王世业边往袋子里装刚打出来的苜蓿籽,边向笔者介绍,苜蓿每年能割两茬,一亩地一年卖草就能赚千元左右,卖籽也能挣到六百至八百元。去年一年,除了人工费等,他30多亩苜蓿收入过万。
种这么多苜蓿,卖往何处?王世业说,销路他一点都不愁,“一年到了割草和打籽的时候,就有人上门收,我们自己也可以找车拉到镇子上卖。”笔者从会宁县甘沟驿镇了解到,近年来,镇子上及全县都大力发展草畜业,紫花苜蓿是优等的饲料,养牛养羊的人多起来,苜蓿也就有了出路。此外,甘沟驿镇自筹资金兴建的草产业园,已经完成基础建设,目前已有2家苜蓿收购加工企业和1家养殖企业进驻。
“近年来天旱,一年到头下不了几滴雨,旱山塬区的农民几乎绝收,觉得种田不合算,镇子里不少山坡地都荒着,以前县里就提倡种草,今年镇子里大力动员,已经有四千多亩弃荒种上了苜蓿。”甘沟驿镇党委书记伏涛介绍,苜蓿根系发达,只要多少有点水就有收成,而且当年种植当年就能见成效,在王世业等一批种草先行者的带动下,今年镇上种苜蓿的农户增多了,以前一些收成不好被荒弃的山地,如今已披上新绿。伏涛指着山地里大片大片的苜蓿向笔者介绍,为了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今年镇上兴建了草产业园,下一步将通过各种举措引导更多的企业进驻。
一株草竟也带来了如此可喜的变化,在前进的道路上,会宁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一直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着顽强斗争,过去仅限喂牲口当柴烧的苜蓿,如今已变成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宝。(摘自《西部商报》)
4 稻花香里“鸭声”响
场院里,一捆捆稻谷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光,一群闲庭信步的鸭子,不时传来“嘎嘎嘎”的叫声,仿佛在给丰收的农民报喜……“今年的水稻又获得了大丰收!”这几天,吉林省九台市其塔木镇忠田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池忠田沉浸在“双丰收”的喜悦中,“因为今年和水稻一起收获的还有这群鸭子。”
“稻鸭共养是我们今年的新尝试。”池忠田向笔者介绍说,他在参加农业部门组织的科技培训班上,学会了稻田养鸭这项技术,于是在今年稻穗分蘖期间,以每只7元的价格买了5000只鸭雏,散养到自家的20公顷有机稻田里。“我一开始还怕鸭子会糟蹋稻田,就天天来看着,但我发现鸭子根本不吃稻秧,就爱吃杂草和小虫子,我就放心了。”据了解,稻田养鸭既减少杂草、害虫等对水稻生育的危害,降低了农药成本,又为鸭子提供了优质饲料,节约了饲养成本。鸭粪还是很好的肥料,使稻株粗壮,增强了抵抗病害能力。
“你看,这鸭子长得多壮!”池忠田随手抓住一只鸭子掂量起来。据了解,这批“有机鸭子”很抢手,当地有很多农户已经预约,要买回去饲养,还有一些饭店也前来订购。池忠田现场给笔者算了一笔账,除了少部分鸭子死亡外,成活的鸭子有4000多只,每只鸭子的纯收入至少有30元,“这么算下来,光是鸭子的收入就有12万元。”
池忠田说,他家的20公顷水稻预计平均每公顷能比去年增产1000多千克。“除了天气、技术等原因外,这收成也有鸭子的一份功劳呀!”看着撒欢的鸭子,池忠田开心地笑着说。(摘自《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