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分类推进规模养殖进程
2011-06-21
内蒙古地域辽阔,草地类型多,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特点各异。为此,内蒙古从实际出发,先后出台了《关于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的决定》和《关于促进牧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推进规模化养殖,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选择不同路径,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
一、牧区大力实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发展生态家庭牧场
近年来,广大牧民群众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创新形成草牧场流转建规模牧场、自觉自愿联合组建合作社等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这些新的经营模式,不仅扩大了养殖户草场经营规模,而且完善了棚圈、人畜饮水井、饲草料基地、储草棚等配套基础设施,从而达到了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实现了草原保护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牧民增收共赢。我们及时总结广大牧民智慧,把这些新的经营模式统称为“生态家庭牧场模式”,
并作为引导牧区推进规模养殖的抓手,在草场资源条件相对好的牧区进行全力推进,并且在有关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目前,牧区各类生态家庭牧场已发展到3万多户,参与经营牧户5万多户,占到牧户总数的10%,并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特色不同形式的生态家庭牧场建设模式。东部呼伦贝尔市实施“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建设。建成后每个家庭牧场拥有一处2000亩以上的围栏草场、一座标准化暖棚、一套牧业机具、一眼机井、一台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机、因地制宜的一块饲料地、一辆流动宿营车。目前,呼伦贝尔市家庭牧场达到6000多个,占牧户数的36%。中部锡林郭勒盟主要以家庭联户或合作社形式带动家庭牧场建设。通过牧户之间联合,扩大草场规模,对肉羊进行统一配种、统一饲养管理,接冬羔早春羔,羔羊当年育肥出栏。锡林郭勒盟已有40%的牧民参与联户经营家庭牧场、股份合作牧场、专业合作社等适度规模家庭牧场。西部鄂尔多斯市以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建设工程推动家庭牧场建设。市旗二级整合资金,每个示范户投资50万元,通过牧民转移和草牧场、水浇地的有效流转,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目前已开工建设876户。建成后每户牲畜饲养量1200只绵羊单位以上,年均育肥出栏600个羊单位,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内蒙古因地制宜在草原牧区推行的“生态家庭牧场建设模式”,一是有效地提高了养殖规模化程度,实现了规模效益和草场保护的统一;二是加快了畜群周转,实现了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增产增效;三是提高了防灾能力,实现了节本增效;四是提升了人员分工协作和转产,实现了牧区人口转移、产业升级、多渠道增加收入。
二、半农半牧区大力发展种草养畜,推进规模化舍饲养殖
半农半牧区有农牧结合、种草养畜的优势。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半农半牧区,突出抓好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强棚圈、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模化舍饲养殖。内蒙古赤峰市在农牧交错区坚持“农牧结合、以牧为主,草畜分营、立草为业,以草兴牧、以草富民”和“小面积开发、大面积保护”的原则,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基地,沿西拉木伦河两岸已规划种植紫花苜蓿20万亩,到2015年达到200万亩,以此强化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基础。通辽市在肉牛产业发展上突出母牛繁育、育肥牛基地和优质牛种子工程的“三优工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对购进基础母牛实施专项补贴,扶持育肥牛小区(场)建设,坚持架子牛不育肥、不出栏;加大良种引进和繁育力度,肉牛产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目前,年出栏肉牛50头以上和年出栏育肥牛千头以上的养殖场分别达到1642个和121个。巴彦淖尔市依托巴美肉羊新品种,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引导,重点培育养殖大户、专业小区和公司化养殖场,加大舍饲养殖、经济杂交和规模育肥技术同步推广力度,引领肉羊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养殖方向发展。肉羊个体生产性能和繁殖率逐年提高,肉羊平均胴体重达18.5千克,巴美肉羊繁殖实现了两年三产。累计建成肉羊专业户12.4万个,专业村101个;年出栏500~1000只肉羊的规模育肥户2480户;年出栏1000~5000只肉羊的规模育肥场户650户,年出栏10000只以上肉羊的规模育肥场户5户,年出栏10万只肉羊规模育肥场2户。集中规模育肥出栏羊占全市总出栏的60%以上。在半农半牧区通过种草养畜,推进舍饲规模养殖:一是增强了饲草料供给能力,缓解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为牧区、半农半牧区实施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创造了条件;二是为实现繁育与育肥、产量增加与效益提高的同步探索出可行之路。
三、农区挖掘饲草饲料资源,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内蒙古农区相对于内地农区,具有土地资源、粮食及秸秆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我们发挥农区优势,以奶牛、生猪、家禽产业为重点,依托国家奶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大力引导加工企业及社会资本参与规模养殖建设。加工企业和社会资本的进入,极大地推动了农区由千家万户庭院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进程。奶牛主产区呼和浩特市按照自治区制定的《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规划纲要》,每年投入引导性资金1000万元,积极引导散养户“出村进场”,鼓励加工企业和社会资本兴办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形成以农企股份联结、“奶联社”、规模牧场等多元投入的规模养殖模式。
目前,呼和浩特市奶牛百头牧场243个、千头牧场71个、万头牧场4个,规模化程度达到50%以上,17 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被评为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单位。在主产区示范带动下,自治区百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奶牛存栏比重由2008年不足7%提高到目前的40%以上,兴安盟引进江苏雨润集团、吉林安大等加工企业,开展生猪、家禽规模养殖专项推进,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猪、家禽养殖专业县迅速发展。
四、实施“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 提高畜牧业的产出和效益
2010年自治区政府出台1号文件,每年投入2.3亿元,对畜牧良种进行三项补贴:对牧民购买种公羊每只补贴800元;牧户使用良种肉牛冻精,每头基础母牛每年补贴10元。对牧户养殖良种基础肉用母牛,每年每头给予50元的饲料补贴。加之国家畜种良种补贴,内蒙古奶牛、肉牛冻精和牧区种公羊补贴实现了全覆盖。为此,内蒙古适时启动了以提高个体产出效益为目的的百万奶牛、百万肉牛、千万肉羊“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为标准化规模养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的实施,优势畜种单产有了明显提高。良补奶牛单产提高1000千克,肉牛提高47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