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太安乡村旅游景区野营地规划方案探讨
2011-06-21任弼政
任弼政,钟 俊
(西南林业大学 生态旅游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1 引言
受乡村旅游热的影响,近年来大量的乡村旅游区应运而生,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环境和文化的破坏。伴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与普及,乡村生态旅游也渐渐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方向。野营作为一种旅游项目,是随生态旅游而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区优美的自然条件与原始的人文资源,为开展野营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场所。一些乡村旅游景区开始引进野营项目,虽然乡村旅游及野营地规划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乡村旅游区内的野营地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科学的指导方法,通过合理设计、统一规划,才能增进露营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与融入,也能有效地减少人类活动对乡村环境的影响,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使整个露营地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休闲活动场地。
2 太安乡概况
2.1 地理区位
太安乡位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西南部,东邻古城区、七河乡和黄山镇,西连九河乡和龙蟠乡,南接剑川县,北靠拉市乡,乡政府驻地太安村委会距丽江古城27km。
2.2 地理地貌
太安乡海拔主要在2 700~3 200m之间,中部较高,向南北缓降,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其中山地面积占90%以上。
2.3 气候条件
太安乡属高原型山地寒温带,年平均气温9~11℃,最高月气温15.7℃,最低月气温1.4℃,气温较低,温差较大。年均降雨量为911.9mm左右,干湿季明显,每年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具有纬度低、海拔高、天气晴朗、大气宁静度好、天空背景亮度弱等天象条件。
2.4 水文资源
太安乡是玉龙县水资源较为短缺的乡镇之一,属红土喀斯特地貌区,落水洞较多,降雨难以形成径流,地表水水资源缺乏,水资源利用较为困难。
2.5 土壤类型
太安乡属于旱地土壤类型的棕壤,土壤多数是坡耕地,耕层较浅,土壤自然保水性极差,作物产量低,属轮歇地。
2.6 人文资源
境内居住着以纳西族为主体,包括彝族、普米族、汉族等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太安乡是纳西族东巴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之一,是丽江市著名的东巴舞蹈之乡,至今还保存着传统的纳西火葬文化习俗,是现存的为数不多的东巴文化遗产地。
3 野营地开发可行性分析
3.1 政策分析
云南省旅游局公布,云南将在全省主要旅游城镇建设100个游客服务中心,在旅游交通干线、主要旅游景区沿线规划建设200个旅游休息站和30个自驾车营地。在云南省,营地建设属于符合政府决策,并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沿性,为太安乡的营地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3.2 区位分析
太安乡位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西南部,东邻古城区、七河乡和黄山镇,西连九河乡和龙蟠乡,南接剑川县,北靠拉市乡,乡政府驻地太安村委会距丽江古城27km。连接丽江与香格里拉G214的连接线横穿太安乡海西村和太安村委会。太安乡全乡境内过境公路36km,县乡公路44km,全乡6个行政村皆通公路,内外部交通条件较优越。
太安乡与未来丽江旅游升级改造的重要传承地拉市乡毗邻,处于丽江古城至老君山国家公园、石鼓等著名景区的旅游线上,是丽江市“一体两翼”旅游发展战略格局中“西翼”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区位优势明显。
3.3 资源景观分析
规划区处于高原侵蚀余面上,形成“森林-花田-雪山”的震撼大地艺术景观视域。花田内马铃薯、秋油菜、白芸豆的大规模连片或成片种植,每到夏秋季节,马铃薯花、油菜花、芸豆花争先开放,景色宜人。
3.4 市场分析
从太安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来看,以丽江作为游客集散地,通过旅游营销分流进入丽江的游客,是未来太安市场发展的主流方向。自驾车游客、以深度体验为特征的文化和科普游客,以现代生态农业旅游为特征的休闲游客,将成为市场中一个快速成长的群体。
由此可见,凭借与丽江这个“背包客的天堂”的区位优势,市场需求以及太安乡自身的田园资源,野营的开展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进行必要合理的规划开发可以使整个乡村旅游的开发更具有自然生态野趣味道,成为自己的一大特色。
4 太安乡村野营地规划研究
4.1 太安乡野营地规划原则
4.1.1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
充分尊重自然环境,结合野营地周围地形,适度修建游览设施。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的地形、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工程,避免建设与其他地区相似的毫无特色的设施,以达到经济、实用和美观的效果。乡村营地规划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延续保护乡村整体景观;体现景观生态、景观资源化和景观美学的原则。
4.1.2 以人为本,亲人宜人
充分尊重场地环境人文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野营地规划设计内容的比例、尺度要符合美学原理和人体工程学原理,使游人感到自然舒适;其次要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空间来满足游人的不同心理和生理需求。
4.1.3 重点突出,分布实施
以乡村营地重点地段的控制建设为突破口,并对营地周围游览道路的铺装、观景休息设施、景观小品等方面提出系统的建设要求,使相关要素同步推进、协调一致。
4.1.4 保护乡村文化
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规划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根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编制。不同地域都有其特殊的自然景观和地方文化形成不同特色的乡村景观,乡村营地规划应强调和突出当地景观的特殊性,体现当地的文化内涵,提升乡村营地旅游的吸引力。
4.2 太安乡野营地功能结构规划
营地设计中常常见到一个区和一个区是结合设计在一起的,相互穿插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将乡村野营地功能结构分为露营区、管理服务区、农业体验区,这些功能区之间互相穿插结合,并通过不同的道路廊道进行串联。根据太安乡的地形现状、游赏路线和功能特征,整个总体布局将以“一廊道两环线三片区”的思路来规划。“一廊道”是指自东向西连接营地服务区与帐篷营地区的主要道路,是游客游览的主要通道。“两环线”为东北线指规划区东北段以现有土路改造的环行慢游道,主要满足露营游客的观赏需求,可通过特种车、自行车、徒步等方式游览花海;西南环线是指规划区西南段以穿越森林、田间的生态步道,增加露营游客的多重体验。“三片区”指东北入口的花海营地服务区、西部的花海帐篷休闲区以及南部高处的花海观赏体验区(图1、图2)。
图1 太安乡旅游规划功能分区
图2 太安乡旅游规划总平面
4.3 太安乡野营地分区规划
4.3.1 道路廊道规划
乡村野营地的道路规划时以现有道路为基础,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建设,并恢复原有道路风貌。道路两旁适当修建必要的休憩场所,并以乡村田园植物为主要绿化植被,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在太安乡规划时拆除了现有公路沿线两侧临时搭建的棚架,在两个交叉路口规划建设休息茶室一座,建筑面积32.4m2;商品零售部一座,建筑面积19.8m2;沿公路两侧50m规划种植不同品种的油菜、花卉,形成花卉博览大道。
4.3.2 营地服务区规划
营地服务区主要包括管理和服务的各项设施,是整个营地的控制中心,承担着行政管理、游客服务、购物、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可以说这里是露营地管理运转的中心,同时这里几乎提供有游客露营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由此可见,服务区是整个营地规划的重点,应选用面积较大,地势平坦地区。
在太安乡的规划中,服务区主要位于选于东北入口垭口的缓坡地段,坡度为3%,是露营服务区的最佳的选址,并处于农田与森林的交界面并与玉龙雪山相望,既可坐拥森林-农田-雪山的美景,又能有效减少对花田核心景观的破坏,场地地势平缓,适宜建设停车场、服务点等相关旅游服务设施。
该地块是整个规划区的“第一印象区”,场地规划控制建设面积15 060m2。规划于场地南部建设游客中心、停车场和小广场。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集旅游咨询、旅游展示、旅游购物、旅游集散等配套功能于一体,占地面积1 220m2,建筑面积270m2;停车场车位全部采用渗透性铺装材料和结构,并通过乔灌木植物配置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停车场面积9 040m2;广场与停车场、游客中心连为一体,作为集散中心,占地面积1 800m2。
于场地东北林间地规划自驾车营房,借鉴国外户外营地的理念,建设满足自驾车、自助游客的户外休闲需求的自驾车营房。营房布局结合地形以轴线布局为主,场地占地面积控制在3 000m2,设置豪华营房、舒适性标间营房、单身贵族营房等系列,豪华营房户型面积17.28m2,舒适性标间户型面积12.9m2,单身贵族营房户型面积8.64m2,营房总建筑面积为140m2。营房建筑以传统木楞房为原型,结合营地休闲需要,建设为可移动的木营房,每个营房配停车位,预留游客可以放置帐篷的绿地空间,并根据贵宾需求营造个性化的环境。
4.3.3 帐篷休闲区规划
帐篷休闲区主要是打造成为帐篷营地爱好者的休闲娱乐区,整体与当地农田景观结合,创造一种融于田园,回归自然的不同感受。太安乡旅游规划中,在油菜花海中修建栈道式帐篷户外营地,满足中档游客帐篷露营的功能需要,并主要采用环形布局,以减少对于农田景观的破坏,并充分融于其中。在这里游客可以沐浴在花的芬芳中,晚间还可仰望天空,过一把天文瘾。该区规划控制建设面积为13 600 m2,规划35个帐篷营地位,配套服务建筑面积135m2。在场地南部缓坡地段,规划机动停车场,满足贵宾以及旅游高峰时的停车需要,面积1 260m2。
4.3.4 农业景观体验区规划
农业景观是乡村旅游中最重要的吸引物,主要通过规划各种观赏娱乐设施,使游客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充分领略乡村景观的魅力,体验乡村文化的内涵。体验区主要满足露营者的观赏与游览需求,并增加露营者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在项目规划上应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打造适合整个乡村营地环境的旅游项目。
在太安乡旅游规划中,根据当地的油菜花花海景观与当地纳西文化资源,主要打造了观景塔、花海迷宫、花海剧场、花海部落等旅游项目,并利用本地的碎石子铺装道路进行连接,充分融于整个乡村环境。步游道沿线的草地,巧妙地利用原有地形,建设碎石铺地、拼装树桩为座凳的观景、摄影、休息平台。
5 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生态贫困”现象日益严重,人们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欢迎,野营地作为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也逐步成为一种热门旅游项目,尤其是木屋野营、帐篷野营已成为首选游憩项目,而乡村旅游区作为野营地的载体,在规划上不仅要考虑不同野营区的合理布局、选址、规模、建筑风格,也要考虑规划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充分利用乡村旅游区的特色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野营地进行合理规划,达到与整体环境的融合,并满足回归大自然、返璞归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增加游客的体验性和娱乐性,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从而使乡村旅游成为全新的旅游热点。
[1]吴楚材.论中国野营区的开发建设[J].旅游学刊,1997(5):37~40.
[2]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陆 军.广西自驾车旅游营地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07:35~39.
[4]王永辉.对我国汽车露营地运营相关问题的思考[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5]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5~58.
[6]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