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该如何普及

2011-06-19张诗中

科技视界 2011年12期
关键词:科学普及科普科学

■张诗中

有一段时间没有关心科学网了。发现最近有一些变化,科学网努力将它办成有特色的科学交流平台,还开设了聊天室供大家就某个共同的话题进行切磋,这是多么好的事呀!科学网理应吸引更多的人,当然也包括探讨科学普及。最近读到何毓奇先生转贴的“科学普及的重要”一文,感概良多。一位伊拉克前线的军人在体力疲惫、情绪消极的情况下给科学家写信,觉得科普著作给他以生机和活力;一位科学家撰写科普著作,而且对读者来信一事发表感想,对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谈自己的看法。

这是多么地难能可贵!作为我们这些从事科学和关心科普的同仁们也一定觉得高兴。科学普及是一个老话题。可以说,自从人类有了专门以寻求事物规律的科学活动,以及出现了相关的科学术语及其分支学科的时候,科学普及就亦步亦趋于左右。如果说科学探索产生科学的种子,那么科学种子的传播得依赖科学普及。从文化演化的历史说,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二者同等重要,有时在一定条件下,文化传播的作用一点不亚于文化创新。科学探索与科学普及的关系也是这样,科学探索如果没有科学普及为之源源不断提供鲜活的课题和材料,没有科学普及为之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展示神奇的舞台,科学探索之花终将会萎谢。然而,科学该如何普及,我们该如何面对现状,把科研成果更好更受欢迎地送到广大百姓的心坎中,好像有不少问题值得探讨。

科学普及历来是世界各国竭力推行的一项重要事业。可是,我们不能不看到,随着科学成果惠及百姓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现代人对科学爱好的热情并没有因为受益而同步增长。三四百年前,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对周围发生的许多现象不甚了了,“知识就是力量”仿佛耀眼的闪电,激励着人们强烈的求知冲动,为数有限的科普书刊,填鸭式的科普呈现方式,是雪中送炭,自然广受大家的欢迎。时针转到20世纪下半叶,情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于信息爆炸,科学的分支越来越细,再沿习原来纯知识的科学普及,往往事倍功半。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者意识到,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将科普的侧重点转向传授科学能力、科学方法,转到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上来,成为科学普及的共识。

然而,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义无反顾推进这样的改革,好像并没有根本扭转科学普及不景气的现状。科学工作者和科学普及者往往自己搭台、自己唱戏,尽心尽职,精神可佳,可是科学在社会上、尤其对娃娃、青少年和普通大众的感召力、影响力到底有多大,或许可用八个字描绘:王婆卖瓜,不热不冷。我国科普类的探讨会、交流会年年在开,国家投入的经费也不算少,但是比起文学、艺术,比起音乐、绘画,比起网络游戏,科学普及的影响程度真可谓小巫见大巫。联系到我们的科学网,不要以为,现在上网阅览的人数越来越多,假若作番粗略的统计,估计九成甚至更高的比例囿于广义科学界圈子内的人士,与科学普及关系密切的基础教育界以及普通大众可能很少光顾。科学网难道没想到把“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思想普及传播,科学网难道不想把科学的理念、方法、思想、精神普及广大?不是的!追究原因,概言之好像是,科学普及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我们对它不认识清楚,并化成共同的行动,科学普及就会受到限制,就难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再回到何毓奇先生转贴的 “科学普及的重要”那篇文章。该文作者Brian Greene有这样几段话值得我们思考:

“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科学是一种见解。科学是一种活动过程,它让我们以准确、预见和可靠的方式从混沌走向理解,为此幸运地要充分体验它;换句话说,科学能够做到,科学是激起情感的活动。能透彻地思考和掌握要领……不是因为科学是公开的信条,而是因为它揭示了人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所证实的范式,这是人类体验最可宝贵的一种东西”,“引人注目的是,科学依然普遍被视为仅是教室里研究的科目,或者被视作为孤立、深奥的知识体--虽然有时以技术或医药发展的方式显示其‘真实’面貌。实际上,科学是一种充满希望和鼓舞人心的语言,它所揭示的发现激起想象的翅膀,使大家逐渐形成如下感觉,即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世界彼此关联。”

“如果科学不是你的强烈欲求——许多人不把科学作为欲求——即便曾有所经历,科学的上述方面你就难以感受……一些人快乐地享用科学造就的创新,却认为科学本身与自己的生活不相关。多么遗憾的事情。”

还有更全面、更精彩的,建议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读。上面摘译的三段,无非说明一点,科学比知识、技能细节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科学既然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一部分,我们没有理由束缚自己的手脚,把科学普及局限在脱离人文的纯科技细节当中,不经意将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大众排队在外。科学普及虽然需要普及科学知识,但是不等于说它只有拘泥于科学技术细节才能成功。事实上,科学家的真切体验,科学活动时的情感唤起、科学将生活与世界联结起来那种感受,科学是展示人类热情和想象的最好舞台……等等,也是科学普及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予以关注。

两年前,笔者以“兴趣:科普书赖以吸引读者的灵魂”为名撰文,在科学时报上发表。其大意是:科普市场不景气跟其编撰时忽视读者的情绪性特征有密切的关联。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而提出科学普及要以兴趣为灵魂。其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科学本身充满了情感的成分,科普书依靠科学的情感因素吸引读者可以产生奇特的效果;二是将兴趣视为科普书赖以吸引读者的灵魂,从情绪心理学分析是站得住脚的,因为兴趣作为人的一种积极情绪是人行为的强大驱动力……

如今联系到“科学普及的重要”一文,觉得特别地亲切。伊拉克前线的军人在充满敌意和孤独的情境下,写信给科学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充分表明科普书籍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产品,正因为跟文学小说一样,字里行间也充满希望和鼓舞人心的元素,所以才对他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受此启发,我们能否把科学普及的视野放得宽些再宽些,不要做画地为牢的蠢事,固步自封。

当然,如果认为这样做能为我们的科学普及找到突破口,而经验告诉我们难以办到,那么,笔者倒以为,事在人为,只要方向对头,路总是会有的。这是后话。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科普科学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科学普及助力科学教育做加法——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科学教育论坛会议综述
科普达人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广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动效果调查研究
科学拔牙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