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缘政治看中东巨变
2011-06-11郑若麟
郑若麟
阿拉伯世界的觉醒,受冲击最大的,莫过于美国。
也许,对美国来说,这是自9·11以来,它面对的一幕最为重要的国际地缘政治震荡:从突尼斯引发、并在埃及达到高潮的阿拉伯反政府运动,今天正在席卷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也门、巴林等中东、北非国家。长久酣睡中的阿拉伯世界,正突然间苏醒过来。美国被迫一个个抛弃其在这一地区的盟友,特别是其中分量最重的中东大国埃及。时光倒退一个月的话,谁能相信今天这一幕会上演?问题在于,无论是埃及还是突尼斯,或任何其他阿拉伯穆斯林国家,通过一场直接震荡之后,任何“亲美”政府均已难以立足;无论这些国家是否成功建立世俗政权或伊斯兰民主体制,阿拉伯世界与美国长达半个世纪的“蜜月”,恐怕正在走到尽头。
阿拉伯世界对于美国来说,有着两大战略意义:一是资源丰富,特别是石油资源;二是涉及美国最重要的盟友以色列的安全。为了保护以色列,更为了控制世界最重要的石油产区,美国一向在阿拉伯世界扶持自己的盟友,哪怕不那么“民主”、“自由”也罢。全球从东欧到拉美等各个地区都可以看到美国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各式“颜色革命”,但直到这次突尼斯反政府运动之前,在中东地区却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震荡。当朝鲜和伊朗被美国指为所谓“独裁政权”而列入 “邪恶轴心”国家名册上时,突尼斯或埃及则依然戴着美国认定的“民主国家”的桂冠,尽管这两个国家都有一位“连选连任”长达20多年的总统,尽管这两个国家都存在着严重的言论自由问题……
就在埃及民众继突尼斯之后掀起反政府巨浪时,另两个中东国家——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则强烈要求美国扶持穆巴拉克继续执政到9月。美国也确实竭尽全力,向埃及派出密使游说。但埃及民众对执政已长达30年之久的穆巴拉克家族已经厌恶至极,绝不接受美国的调停。而奥巴马是在权衡利弊之后,不得不抛弃穆巴拉克。此举在阿拉伯世界引起的震撼是外界难以想象的。很多与美关系极为密切的“亲美”国家统治者,都开始意识到,美国是靠不住的。
众所周知,2005年埃及曾一度在布什担任总统并推行“大中东计划”时,被迫举行相对自由的选举。结果在第一轮就出现穆斯林兄弟会赢得80多位议席的结果。西方特别是欧洲大吃一惊,欧盟接受派出5名主要大国外长前往华盛顿游说布什,最终说服美国转向支持穆巴拉克。在其后数轮选举中,穆巴拉克的执政党民族民主党通过作弊、逮捕反对派候选人等手法,使穆斯林兄弟会未再获一席。到2010年的立法选举中,更是将兄弟会议员全部逐出议会。因此埃及反对派和抗议民众对美国也同样不信任。据消息灵通人士说,这次突尼斯和埃及民众的抗议活动之所以没喊出“反美口号”,正是运动领导者深谋熟虑的一种策略,迫使奥巴马不得不在“民主”的口号下抛弃“亲美”的穆巴拉克,以试图通过对埃及民众最后一刻的支持来换取埃及未来执政者继续执行没有穆巴拉克的“穆巴拉克親美政策”。但是,这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因为,阿拉伯世界民众抗议的原因虽各有不同,但有3个特征则是这些国家所共有的:一是都有一个控制着该国经济且执政长达二三十年的独裁者及其贪婪的家族;二是这些推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都面临分配不均、民众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局面;三是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大多是“亲美”的,而民众则多是反美、反以色列的。故这场阿拉伯世界抗议浪潮明显具有追求自由、要求社会公平和推崇民族主义精神的三大特征,是上世纪50年代阿拉伯国家反殖民主义浪潮的继续,是“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的进一步深化。
由此可见,阿拉伯世界的觉醒,受冲击最大的,莫过于美国。多年来,美国的中东政策一向是一边倒地支持以色列,同时在分化、分裂阿拉伯世界,在其中间寻找代理人或听从美国意图的统治者。这一战略正在阿拉伯民众抗议活动的口号声中走向破产。可以预见,美国的影响将从世界的这个角落急剧衰弱。?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