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两种不同排气方法的效果观察
2011-06-09郭晓慧
郭晓慧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主要给药途径之一,输液前排气是静脉输液过程中关键环节之一。操作中常见莫菲氏滴管下端输液器及头皮针内壁附着残留小气泡,管内有小段空气或输液器终端过滤器内残留少量气体,必须重新用药液冲洗或反复轻弹输液器管壁排出气体。这样既造成药液的浪费,增加了药液污染机会,又增加了护士工作量。虽然少量的气泡不会引起生理紊乱,但患者及家属对此却十分紧张,认为是护理人员疏忽所致,以致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随着医疗行业进步,现在静脉输液的液体包装大多改为塑料软包装,而我们的静脉输液操作仍是针对以前瓶装液体的步骤。因此有必要对静脉输液的排气环节做一定的改进,使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至11月来我院住院需要静脉输液的200例患者600次静脉输液操作,随机分为2组,每组300次。对照组采用传统排气法,观察组采用改良排气法。使用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输液时输液架的高度均离地面约180 cm。输液瓶均为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生产的5%葡萄糖250 ml的塑料包装,液体均是250 ml葡萄糖+0.6 g血栓通。选用了3块由深圳市金伯爵有限公司生产的并统一校对无误的秒表。
1.2 方法
1.2.1 排气前准备:由同1名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士完成操作,输液器插入输液瓶,调节器移至滴管下输液管的中下1/3处,关闭调节器,旋紧头皮针与输液管连接处,倒挂于离地面约180 cm的输液架上准备试验。
1.2.2 排气方法:①传统排气法:将穿刺针的针柄夹于两手指之间,倒置莫菲氏滴管,并挤压滴管使输液瓶内的液体流出,当液面达到滴管的1/2~2/3满时,迅速转正滴管,打开调节器,使液面缓慢下降,直至排尽过滤器乳头内的空气关闭调节器,首次排气结束[1]。②改良排气法:将穿刺针的针柄夹于右手两手指之间,右手倒置莫非氏滴管,左手挤压软包装袋,使滴管内溶液迅速流至滴管1/2~2/3满时[2],右手顺势放下滴管,使其与水平面成45°角,使液体顺着管壁迅速流下,左手继续挤压并保持过滤器乳头向上且并用一手拇指与食指间断阻断药液,使药液脉冲式通过过滤器至液体流至头皮针接头处,停止挤压并关闭调节器,首次排气结束[3]。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由3名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士记录1次排气成功的例次并采用秒表记录排气时间。一次排气成功标准:没有药液的浪费,过滤器乳头(包括在内)到莫非氏滴管液面(液面上的气泡不包括在内)之间的输液管内没有气泡的产生,首次排气药液一定要充满过滤器乳头。排气时间的判断:从将穿刺针的针柄夹于两手指之间开始计时至关闭调节器停止[4]。
2 结果
观察组的一次排气成功率为99.3%高于对照组的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排气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次排气成功率及排气时间比较 n=300
3 讨论
当莫菲氏滴管1/2~2/3满时,改良法将滴管放下倾斜45°角,使液体顺着管壁迅速下流,缓冲了水流的冲击,不易产生气旋[5],减少了传统法排气时液体因垂直滴入造成的莫非氏滴管下端与输液管连接处产生的气泡,提高了排气的成功率[6];其次在排气过程中保持过滤器乳头向上且并用一手拇指与食指间断阻断药液,使药液脉冲式通过过滤器至液体流至头皮针接头处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滴管下端液柱下流速度[7],使液体与管壁充分接触避免附壁气泡的产生,提高了一次排气成功率[8];再有改良法进行加压排气是在整个首次排气过程中,与传统方法通过挤压莫非氏滴管使滴管内产生负压相比更加节省时间,加快了排气速度[9]。
综上所述,我们对静脉输液的首次排气环节所做的改进,提高了静脉输液操作的速度,提高了排气成功率,减轻了患者担心静脉输液过程中气泡输入体内的焦虑,也避免为此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1 李少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87.
2 李燕,郑州鹏,杨颖.介绍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排气方法.护理学杂志,2002,17:944.
3 冯银解,陈春兰,曹红燕.倾斜式静脉输液排气法的探讨.护理学杂志,2002,17:994.
4 马立峰,胡国芬,方芳.减少微量空气的排气方法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27.
5 高琳,康瑛,胡俐,等.密闭式静脉输液改良排气方法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8.
6 姜安丽主编.新编护理学基础.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35.
7 刘瑛.优化急诊输液流程的做法与效果.护理学杂志,2007,7:55-56.
8 李秀丽.改良静脉输液排气方法临床应用体会,临床误诊误治,2007,20:96.
9 郑碧霞,谢小华,胡利君,等.多功能终端过滤器排气时间及效果的实验观察.护理研究,2004,18: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