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善的门诊随访机制对糖尿病患者的益处
2011-06-09梁怡彭小春朱丹李颖菊
梁怡 彭小春 朱丹 李颖菊
糖尿病的各种慢性、急性并发症已成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治疗存在的问题除了治疗不规范外,还有患者缺乏糖尿病知识、在治疗过程中缺乏监督指导、患者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等[1]。近年来,糖尿病的健康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所认同和重视,自2007年8月以来我院内分泌科对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逐一建立糖尿病管理档案,定期随访,适时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了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8月至2009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45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男126例,女119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程1~23年,平均(8±1)年。合并糖尿病肾病79例,其中糖尿病肾病Ⅳ~Ⅴ期2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5例,糖尿病末梢神经炎87例,其他并发症合计57例。
1.2 方法
1.2.1 建立健康档案:无论是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均建立糖尿病管理档案,填写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文化程度)、家族史、个人生活习惯、病程、药物治疗情况、血糖监测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并发症。
1.2.2 电话随访:由专科医生及培训合格的专科护士轮流定期(每2周)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的饮食控制、运动情况、追踪药物治疗情况、血糖监测水平、近期心情及是否合并其他可能影响血糖的疾病等,并记录在档。若有异常或自我监管不力的进行电话指导治疗、宣传教育、讲解,病情严重的劝导患者来院进一步检查及治疗。
1.2.3 健康教育:每周开展糖尿病知识讲座,讲座内容、时间及讲者提前3个月拟好计划,制成表格,由专门的护士发放给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同时告知参加知识讲座累计达4次的患者可免费查1次手指血糖以鼓励患者多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更好地配合治疗。
1.2.4 心理疏导:提供心理支持,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坚强、乐观、坦然地接受疾病,听取医护人员的建议。
1.2.5 观察指标:观察随访半年前后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监测频率、听讲座的次数、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情况、生活方式的变化、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失访18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例,失访原因:因严重并发症死亡2例,搬迁或到异地子女处居住的4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2例,失访原因:电话变更未告知的5例,因经济困难不能坚持监测病情的7例。
2.2 糖尿病知识的知晓情况 随访前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12.1±2.3)%,随访后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65.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生活方式的变化 随访后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多走路、上楼、少乘车、参加户外运动)的人数明显增加。随访前(8.6±0.8)%,随访后(58.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
表1 随访前后生活方式变化比较
表1 随访前后生活方式变化比较
项目 随访前 随访后空腹血糖(mmol/L)12.1±2.3 7.3±0.6餐后血糖(mmol/L) 17.4±3.1 10.4±1.9糖化血红蛋白(%) 13.2±2.1 7.2±0.5血糖监测频率(次/月) 5.2±1.1 15.3±3.1听讲座的次数(次/月) 0.6±0.21 1.3±0.7药物治疗的依从性(%)35±6 67±11
3 讨论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需要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长期坚持治疗,且这一过程主要由患者在家完成,有些久病患者可能会产生懈怠情绪,或因为经济原因不能坚持监测病情和用药,从而加速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更加重患者精神上、身体上、经济上的负担及社会负担。
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大部分为城镇居民,占76.2%,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的占31.6%,初中及以上的占35.8%,文化程度是影响患者遵医行为的重要因素[3],故大部分电话随访的病人都能听从医护人员的建议。但仍有些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分析原因如下:(1)自我感觉症状良好,根据症状好坏来判断血糖高低,而不定期检测血糖。(2)对胰岛素过度恐惧或过分信赖,该用时不用,不该用时迷信。(3)以家务劳动代替体育运动。(4)误信广告,认为有特效药能根治糖尿病而擅自改药。(5)因经济困难为省钱而坚持不换药。(6)看别人治疗效果好而不根据自己的病情效仿用药。我们通过电话提醒和敦促、宣传教育及及时干预治疗,使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渴望度及知晓率增加,随后带来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自我监测的频率增加、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变好、血糖的控制达标率增加、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延缓。我们在随访及干预治疗过程中发现,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P<0.01)。血糖监测频率、听讲座的次数、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明显提高(P<0.01)。
糖尿病需要综合治疗,将饮食、运动、药物、自我检测及糖尿病教育结合起来,同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亦不容忽视。患有忧郁、焦虑及对血糖测定结果恐惧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大,且情绪变化极易出现高血糖与低血糖的交替发生。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门诊随访机制,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及心理指导,及时监督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的自我管理能力,激发患者自身责任及潜能,能有效地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对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和降低医疗费用至关重要[4]。怎样使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得到合理的治疗是个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疾控部门、卫生服务机构和患者共同参与和努力,不使患者因无知而延误病情,也不因贫困而得不到良好治疗。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深入到社区、大型企业,和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交流经验,使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接受综合的医疗服务。
1 贾伟平.血糖控制达标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上海医学,2005,28:1-3.
2 Albert KG,Zimmet PZ.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provisional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Diabet Med,1999,15:539-553.
3 温水群,焦淑敏,刘红霞,等.影响糖尿病病人遵医行为的因素及护理对策.国际医药卫生报导,2003,19:76-77.
4 Steed L,Cooke D,Newman S.A systematic review of psychosocial outcomes following education,self-management and psyellitus.Patient Educ Couns,2003,5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