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古典园林之美学特征
2011-06-06陆琦
陆 琦
(华南理工大学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赋予园林美学的内涵很广,但首先给予人们美感的是园林的形式美,通过园林的空间形态、形体特征、景观物象等,从而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意境美。造园艺术的美学就是通过造园手法来表述其造园理念。中国南北园林的造园形式和表现有着自己独特之处,其园林美学特征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就环境特征、文化特征、空间特征、性格特征、艺术特征等方面分别论述。
一、环境特征
北方园林造园以皇家园林为主,其造园的大环境主要依托自然山水景观,因此在环境选址方面,皇家园林造园是在利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因此,首要条件是必须要有良好的造园环境,既山水景观环境。北京的大型园林集中在西郊,从自然环境来看,西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西山峰峦起伏,列嶂拥翠,成为造园极好的借景。西郊也是泉水溢出带,汇成大小不等的湖泊池沼,造园利用水这个园林中最活跃的因素,巧妙安排,使其在各园中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或辽阔浩淼,或蜿蜒回旋,既有宁静的平湖淡泊,也有喧嚣的流泉飞瀑,形成了活泼多姿,生趣盎然,各具特色的园林。[1]
位于西郊香山的静宜园,园林布局以山为主,景点分散于山野丘壑之间,山势俊秀,树木葱茏,环境幽雅,景色宜人。位于西郊玉泉山麓的静明园,园以泉取胜,五、六个湖泊相串连,其中以玉泉最为有名,泉水自石穴喷涌而出,高达尺许,汇聚成湖,为静明园十六景之一的“玉泉趵突”,乾隆评为“天下第一泉”。玉泉山主峰上建有一座七层八面的玉峰塔,也是静明园十六景之一的“玉峰塔影”,亭之玉立,为玉泉山的秀丽姿态增加了诗情画意,同时也成为了颐和园重要借景。
颐和园也位于北京西郊,它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著称于世。清乾隆时开始对山湖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与建设,扩大水域范围,利用浚湖的土方按造园布局所需堆筑成坡,使万寿山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并将水系延伸,与后山湖水形成环抱之势,从而形成“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的胜境,总体布局依托山湖之自然地势环境,北侧依山,南面临水,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依据自然水体进行人工造园的圆明、长春、绮春三园,既有广阔的湖面,也有狭窄的溪流,既有岸芷汀兰,饶有野趣的山间深涧,也有引水围以厅堂楼阁,形成水庭。碧水长流,清泉涌出,水景成为园林中造景得景的重要因素,使园林大为增色。这些变化多姿的理水艺术,同配置适当的叠山,丰富多彩的建筑以及类别繁多的树木花卉巧妙结合,使圆明三园成为我国造园艺术达到一个新高峰的大型皇家园林。
同样成为中国造园一绝的江南园林,其造园环境与北方皇家园林有着截然不同,江南私园大都在城区,其园基往往是一无山,二无水的平地,最多是小有起伏的地面而已。因此,所谓“高阜可培,低方宜挖”*〔明〕计成《园冶·立基》。,就得依仗于大量的人工。如苏州园林,虽居市井,但也不惜以人工的方法“开池浚壑,理石挑山”*〔明〕计成《园冶·傍宅地》。,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用象征的方法去造成咫尺山林的气氛,重现大自然的境界,使园林成为自然山水的缩影。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环境,是通过人工造景的掇山理水方式,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明〕计成《园冶·园说》。江南园林的叠石理水,也都无不以其“有若自然”而赢得人们的赞赏,这说明在江南造园理念中,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由人工之“假”最终归复到天然之“真”,园林造景本于自然,有若自然。
如果说皇家园林是在依托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人工改造自然环境的造园方式,而江南园林大多在一般的人文环境中,进行模仿自然山水的造园方式的话。那么岭南园林则有与上述两种都不同的造园方式,岭南园林基本上是依托和利用自然环境,对自然环境尽可能不作大的调整和改造。岭南园林的营建,最重视的是选址,而选址也最能表现出建园者的审美取向和生活意趣。岭南的建园原则是尽可能离开闹市,把园林宅第建在真山真水的大自然环境中,甚至将宅园融入大自然,成为其中之一部分,建园者崇尚自然,追求平实,不会过分追求人工制造的假山流水,也不羡慕江南园林那种在咫尺中营造山林的巧构。
从广州明、清的园林中,我们能发现各个园林群落表现出来的选择意趣。城北诸园所取的是背枕林木耸翠的越秀山,园林环境清幽且兼具野趣;城南诸园则选择在珠江沿岸,远离通衢闹市,面对浩浩大江,视野开阔,风帆沙鸥,凌波溯流,朝晖夕阴,渔歌晚唱,都可尽情领略,有些园宅直逼江边,一舟到门,虽幽静逊于城北诸园,但耳目所感则另异其趣;城西诸园与上述两处的宅园环境有所不同,既非山野,也非阔江,而是河涌纵横、湖池清秀的城郊村野风光,荔枝湾、柳波涌景色俊美,田中的植花、湖中的荷花、与无数荔枝树相映成晖。广州最大的园林海山仙馆就建于此,当时的盐运使方濬颐称此园“广袤十里,虽屡游而未获遍揽其胜”,清人俞洵庆评价该园道:“然潘园之胜,为有真水真山,不徒以有楼阁华整,花木繁缛称也。”*〔清〕俞洵庆《荷廊笔记》。海山仙馆之所以能尽情发挥景物配置之妙,相信与这里的优越环境有关。广州城倚山面江,建园者着眼于这个自然环境,不依山则近江,务求环境清幽,融入大自然而得山水之趣;
二、文化特征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体系之后,确定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制度理论基础,儒家把建立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看成是天经地义的宇宙法则,是立国兴邦的人伦之本,这种等级制度分明的意识观念,贯穿着整个社会各个形态,不但包括权力分配与物质分配,同时也包括精神与审美情感等方面。
受儒家思想影响,北方皇家宫苑体现着严整与规则,讲究对称秩序,表现出一种强烈崇闳严肃美的艺术效果,其造园风格受宫殿建筑风格影响以及精神需要所制约。《汉书·高帝纪》中载:“天下方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无)以重威,且亡令后世有以加也。”可见,园林宫苑建筑除了物质的实用功能性以外,还有其精神性的作用。通过建筑的“壮丽”风格,以加强和渲染皇权之神圣威严,从而在精神上也能威震“四海”。北方宫苑的“壮丽”,还反映在建筑物的题名和建筑物的装饰、装修、色彩以及陈设上,建筑物的题名使人感到珠光宝气、五光十色,单是西苑北海就有琼华岛、九龙壁、五龙桥、“玉蝀金鳌”桥、“积翠”和“堆云”牌坊、蟠青室、紫翠房、宝积楼、环碧楼、琳光殿、大琉璃宝殿等。就现存的北京宫苑来看,其建筑物都喜用多种强烈的原色,如屋顶的黄、绿色琉璃瓦与屋身的红柱彩枋交错成文,以求鲜明的对比效果来突出其崇高壮丽,使之颜色鲜明、金铺交映、玉题生辉、雕绘藻饰、绚丽斑斓。
道、释诸家思想也对皇家园林有所影响。园林选址于山青水秀的原野风光中,布局建构则取神话传说的“一水三山”模式,模拟仙家生活的海上神山,挖池蓄水留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以求超凡入仙之胜境。北京西苑三海,由北海琼华岛、中海犀牛台水云榭及南海瀛台组成其“一水三山”;而西郊颐和园昆明湖内,则有南湖岛、藻鉴堂、治镜阁构成“一水三山”格局(如图1所示)。皇家园林随处可见佛寺庙宇或梵意命名之建筑,如北海白塔永安寺、西天梵境、极乐世界、大西天、静心斋等;颐和园大报恩延寿寺、佛香阁、须弥灵境、智慧海等。
图1 北京颐和园总平面图
江南士大夫文人园林体现了老庄佛禅混为一体哲学内涵。儒道佛互补是古代思想理论的精髓,它以儒家思想为主倡导入世,而又以佛、道思想为铺修心养性,“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文人士大夫可用孔孟之理来勉励求进,亦可从老庄禅道里寻求慰藉。佛、道之间尽管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二者在注重内省、拒绝物欲诱惑方面彼有共同点,这些正好能给予失意之士人以精神上之安慰。当社会和时代给士大夫们创造外在的理想追求和内在的欲望满足可行之路时,儒家人生观的积极面占据主导地位,反之士大夫则避开社会的盛衰兴亡,退归自己的躯壳之中,自我陶醉于有限的满足之中。“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精神生活模式。士大夫阶层在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时,许多士大夫则对现实生活采取了超然的态度,追求老庄无为浪漫、逍遥悠游的隐士生活方式,热衷于山水间的静思默想,退隐山林,游山玩水,以诗画琴棋为乐。
唐宋以来,禅宗普遍渗透到士大夫中间,影响其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以清净淡泊之心性而随缘任何,以心性之常去应付世间沧桑,文人士大夫追求平淡清深、幽雅脱俗的意境美。庄、禅融合而形成的逍遥物外、超越名相、适意达性的心灵世界,是文人园林创造空灵隽永意境之基础。在这样的园林境界中,文人士大夫所获得的不单是身心之乐,而且能够寄他们的精神理想——得其心源,游心适意。禅的精神实质就是要人不向“外”寻觅,而要向“内”体悟自己的生命本性。[2]只要心性虑空自在,无所束缚,处境不染,便可处处得法、时时在道,不管位于何处,都能在自己的内心中构筑一片安然自在的天地。自然脱俗的情怀不必靠迹寄荒野来实现,也不必非要山环水绕的园林环境所依托,只要片石勺水,丛花数竹,即使身处闹市,也能达到进退自如、宁静自然的野逸境界,心性境界不依赖外界环境,而靠恬和澹泊的心去获得。士大夫们倾心于这种精神天地,立足于自己的心性之中,在有限的空间形态中求得一己性情的自得自适。
岭南园林既受儒、道思想影响,也有世俗思想的体现。儒学与老庄美学思想反映在岭南园林上,是一种对立的统一,儒学美学思想体现在园林的造园手法,后者表现在园林的环境选址。与江南园林相比,岭南园林其特点在于是在自然环境中的人工艺术,而既然是人工的,就要充分表达这种人为的特征。“文”饰艺术在岭南的建筑及园林中都有很强的表现,常用各种工艺手法来表达其艺术效果,包括石雕、砖雕、木雕、陶塑、灰塑、灰批、彩描、嵌瓷等艺术处理,以至建筑看上去有装饰堆砌之感。
岭南园林世俗功用的审美观念表现强烈,造园不拘于传统的形制和模式,以适用出发,注重园林的经济实用,布局的便捷旷朗,装饰的平和通俗,园景的自然实在,以达到情趣雅俗共赏。园林空间将日常功用与悦目赏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生活享受为主,园林与住宅融为一体,并以居住建筑作为园林的主体。园不在大小,舒坦就好,广州番禺余荫山房园门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概括了此意,三弓余地虽小,有荫天一角足矣,表达了园主人之生活追求。
三、空间特征
江南私家园林的空间特征是一种封闭性的内收型,造园注重园内空间和景观之间的关系,把人们娱乐、观赏等注意力都放在园内之中,尽管园内造园在景观或景点的处理上是采用开阔、开敞、通透、渗透等手法,使得园内空间富有层次,但园林基本上与园外空间是隔绝的,并不发生多大关系。这种造园布局方式主要与文人士大夫推崇的隐逸风气有关。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虽然讲究对景、借景,也只是园中景色的相互因借。从造园理念上来讲,园主人并非要求园内外空间的交融或视线交流。正是由于江南私家园林的这种园内外空间的限定性,为了使空间层次丰富,于是将园内大空间分成若干个不等的小空间,通过院门、漏窗等渗透手法以及空间对比、延长观赏路线等形式来解决空间的约束和限定,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图2、3)。
图2 苏州拙政园平面图
与江南私园相反,皇家园林是一种扩散开放型的空间特征,尽管园林也有垣墙围护,因为园林范围太大,使得垣墙的空间限定感消失。虽然园内局部也有封闭内收型的园林空间,这大多是园林中的园中园和园中院,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避暑山庄的文园狮子林与文津阁等,但园林整体上是开放式的。皇家园林不但注重园内景点之间的关系,也十分注重与园外空间的对话,善用借景的手法,把园外景色引入园内,颐和园西面玉泉山的借景;北海东面景山的借景;避暑山庄除西面直接靠山外,其余几面均借周围山峦作景色。园林内外空间的交融,使皇家园林的空间没有限制感,园林感到深远无穷,这样也就容易造成园林的视觉景观分散而导致中心不突出。为了不使空间漫无边际地扩散,常用高耸的主体建筑来形成园林构图中心,突出视觉中心点,如颐和园的佛香阁、北海的白塔等。在平坦的区域,通过若干个突出的景点来控制人的视觉,不让视线漂游,像承德避暑山庄,就是用烟雨楼、金山亭等景点来形成视觉中心。
图3 苏州风师园平面图
如果说北方皇家园林是一望无际的山山水水,感觉是没有特定的环境空间限定,而江南园林是筑有自己的天地,以“隐”的思想为主导,那么岭南庭园则反映了园主人既想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但又想向外扩展,了解外部世界的思想情感。岭南庭园的空间特征是内收性和扩散性的结合,岭南宅园的园内空间也是属于围合封闭的内收型,但在景观组织上,特别是在视线组织上,将园内外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空间的扩散感。岭南宅园面积较小,园林空间组织较为简单,不能像江南园林那样运用穿插、曲折、渗透等各种手段来丰富庭园空间,但岭南园林造园通过借助园外景色,把园外景色组织到园内来,从而达到园林空间的丰富层次。
岭南这种借助于外部景色的手法主要有两种形式:[3]
其一是临界界面交融法。由于园林选址大多在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因此,造园时在宅园与外界交接处,利用环境景观最好的面向采取开敞的方式进行布局。岭南园林常用的方法就是借用水面,水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平坦开阔,视野宽广,而且还将厅堂作为界面,在园内可观赏园外风光,而园外观看园林建筑,因造型之优美更显得园林的魅力。像广州小画肪斋宅园是利用河涌景色;粤东澄海西塘、粤中东莞可园是利用水塘或湖面景色,借用园外景色,通过园内园外的共同组景,来扩大园林空间(图4)。
图4 临可湖而建的东莞可园船厅、观鱼簃和可亭
其二是景观视点抬高法。当登上楼阁或假山时,不仅园内空间景色一览无遗,而且能望到园外的流溪、池湖、田野,还有远处的峦群山峰,庭园高处视野开阔,高瞻远瞩,有海阔天空之感,使园林构成十分丰富和深远的层次,取得“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效果。东莞可园园主张敬修在《可楼记》中表述了其造园思想:“居不幽者,志不广;览不远者,怀不畅。吾营可园,自喜颇得幽致。然游目不骋,盖囿于园。园之外,不可得而有也。既思建楼,而窘于边幅,乃加楼于可堂之上,亦名曰‘可楼’。楼成,置酒落之。则凡远近诸山,若黄旗、莲花、南香、罗浮,以及支延蔓衍者,莫不奔赴、环立于烟树出没之中。沙鸟江帆,去来于笔砚几席之上。劳劳万象,咸娱静观,莫得遁隐!盖至是,苏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张敬修的这段话,实际上道出了岭南宅园与江南私园的造园差别,岭南造园尽可能做到“园之外,不可得而有也”,目的在于“则山河大地,举可私而有之。”因此,可园除可楼外,其住宅“绿绮楼”,虽在问花小院之内。但从二层楼房上,内观可见庭院绿池假山,外望可见可湖秀色和开阔无边的田野。至于四层的高楼“邀山阁”,远眺更不在话下(图5)。
澄海西塘的书斋庭园,其书斋是一座两层的楼阁,楼阁首层与园外水面一墙之隔,为了防范,外墙采用封闭的处理手法。而二楼则采用通透开敞的方式,不但其围护结构全部用木槛窗,而且还有外檐廊和露台,使人能从四面向外观景。书斋楼阁还与庭园假山相连,在庭园中可顺石级登楼,随着步级移动视点升高,园中景观也随之变化。而园外宽阔的水面,波光闪烁,引入眼帘,远望群山与农舍,好一派山村风光。由于园林边界利用楼阁、假山而不设围墙,把园外空间和景色引入园内,使园内外空间紧密结合,扩大了视域范围,增添了庭园的开阔感。
图5 东莞可园邀山阁、亞字厅
四、性格特征
在园林的性格特征上,北方宫苑园林尺度大,山高水阔,园中建筑体量大,使人感到庄重威严、雄伟巨大和权势气派。北方皇家宫苑这种壮观之风格,首先表现为面积的广袤性,其次还表现在园内山大体高,水阔面广,建筑物数量多且体量大,正是因为园大物多,所以园林景观丰富。北京西苑北海总面积约68公顷,其中水面39公顷,琼华岛白塔山高32.8米;颐和园总面积达290公顷,水面占3/4,囊括了整个万寿山和昆明湖,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有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圆明三园面积5200余亩,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2公里,周长约10公里,以数量众多的山和水,分割和围合了百来个各具特色的大景区,建筑的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可见园林规模之宏大。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戛尔尼游圆明园后在《乾隆英使觐见记》*刘半农于民国初年迻译其文,名曰《乾隆英使觐见记》。中曰:“周大人导我游圆明园。此园为皇帝游息之所,周长18英里。入园之后,每抵一处必换一番景色。与吾一路所见之中国乡村风物大不相同。盖至此而东方雄主尊严之实况,始为吾窥见一二也。园中花木池沼,以至亭台楼榭,多至不可胜数。”*见拙庵《圆明余忆》 《圆明园资料集》 第263页。而承德避暑山庄面积竟达564公顷,周边依山就势,筑有宫墙长达10公里。皇家宫苑面积之大和景物之多,体现了“东方雄主之尊严”的雄伟壮观。
与宫苑这种雄伟壮观的园林风格对比,江南宅园体现的是含蓄、收敛,追求的是一种清水芙蓉、自然淳真之美。这种园林性格也与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思想有关。受佛教南禅宗之影响,“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闭”的悠哉游哉,深得士大夫阶层的欢心。恬乐山水之趣,无拘无束,悠然自得,正是士大夫梦寐以求的境界。王维有诗曰:“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朱熹也有“归把钓鱼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的词句。这种平淡悠然的心境追求和林泉之趣,已深深地沉淀于中国士大夫的生活中。城市宅园兴起之时,宅园的“山林”意识也随之体现出来。苏舜钦的“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迹与豺浪远,心如鱼鸟闲”之句,描绘了城市宅园给人心神的闲静和恬淡。体验到“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叹”之感。治园目的是看重恬淡自适与闲静,片山勺水,一花一木也能导致内在心性的舒展。总的来说,江南私园既不用彩饰,又不尚雕饰,如苏州园林,景观内容虽然十分丰富,却没有过多不必要的饰物,使人觉得确实没有什么明显的人工雕琢味,体现了一种素净淡雅的美。
岭南园林的性格表现为开朗、明快、简捷、直述,它的表达方式是直接明了,不像江南宅园那样含蓄,要用“心”去体会。园林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性格与园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很有关系,岭南宅园的主人,大致上有三种:一是在任或退隐的中小官员;二是文人雅士;三是富商及其家族后人。三种人中,能拿出许多钱来造园的是商人,也就是说造园者最多的是商贾。岭南造园因受商品意识和商人思想的影响,园林讲究的是实用,园林景观景象的表述也不拐弯抹角而直接易懂,在园林的尺度上是近距离的对话。江南造园讲究园林的深邃,园林路径曲折迂回,复廊中以花窗漏墙间隔,人于其中可望不可及,意在将咫尺拉向天涯。而岭南庭园造园意在园林的融合性与亲近性,其庭园围合空间大多偏小,而在较大的庭园空间当中常设有较大体量的亭榭,这些亭榭也多为园林的主要活动空间之一,这样以减少空间的距离感,像番禺余荫山房的玲珑水榭、东莞可园的拜月亭等,可以说是岭南人,特别是商人间喜欢交往、洽谈的心理性格,反映在园林造园中的一种表现。
岭南宅园,造园面积不大,庭园空间小巧玲珑,与北方宫苑的崇高壮美有天壤之别。而在建筑的色彩装饰格调上,却艳丽多彩、纤巧繁缛,这既不同于北方宫苑的富丽堂皇、金碧交辉;也不同于江南宅园的自然素朴。如果说北方宫苑建筑是 “壮丽”、“浓丽”的话,那么岭南宅园建筑则可谓“绚丽”,像粤中四名园的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和佛山梁园,建筑物的体量不大但装修装饰雕镂精美华丽,红、橙、青、绿等各种色彩交错运用,相互辉耀。
五、艺术特征
园林的艺术特征是通过其造园的各种手法来表述,北方皇家园林为了突出其严谨庄重的效果,布局基本上都有规整的轴线,产生对称严整的秩序美,轴线布局是园林的主要造园手法。北京紫禁城内的宫苑,均以整齐对称为美。紫禁城御花园平面基本呈矩形,从坤宁门始,至天一门、钦安殿、承光门,最后至顺贞门,是一条由南而北的中轴线,居中的钦安殿是全园的主体,围绕着钦安殿组成了内廷花园,园的东南和西南二角,设有琼苑东门和琼苑西门,辅卫着居中的坤宁门,东、西门内的绛雪轩和养心斋,分别对面相向,而花园东部和西部,各有体量高大、重檐多角的万春亭和千秋亭耸然对峙,东北和西北又有浮碧亭和澄瑞亭相对呼应,北面的承光门两翼,也各有延和门和集福门对称置列(图6)。
西苑北海的琼华岛和颐和园的万寿山也都是通主轴线来控制,并通过主轴的中心建筑物形成制高点统帅整座园林。琼华岛上轴线是从前面的永安寺山门入口,沿轴线依次展开为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善因殿、白塔至后面的漪澜堂,通过白塔起到全园中心控制作用(图7)。而颐和园则通过南北中轴将万寿山分成东西两坡,轴线沿山势逐渐升高延伸,从前面临湖呈弧状的长廊始、经大报恩延寿寺入至排云殿、佛香阁和智慧海,轴线在万寿山项向东旁移后继续沿至须弥灵境,在主轴两侧的东、西次轴线上,东侧有慈福楼和转轮藏,西侧有宝云阁和罗汉堂(图8)。颐和园整座园林除有主控轴线外,其它建筑群组也有自己相应的轴线,如颐和园东宫门轴线、德和园轴线、乐寿堂轴线和听鹂馆轴线等。
图6 北京故宫御花园平面图
图7 北海琼华岛平面图
a.颐和园中央建筑群平面轴线关系 b.颐和园中央建筑群立面轴线关系
江南园林的艺术特征强调意境和韵味,追求山峦林泉、池水幽深之效果,讲究山石造型和山石皱、透、漏、瘦的纹理质感,以及造园的细腻性和丰富性,江南园林布局自由灵活,造园之山水形似自然,取自然风景中最突出最有特点的景色浓缩于园内。造园的目的是表现一种寓情于景的境界,即通过对直观景物形象的创造而竭力使之激发人的思想感情,并使人玩味不尽。江南私园中,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园林美不只是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的创造,更重要的是注重由景观引发的情思神韵,在园林中,山水、花木及建筑的形态本身并不是造园之目的,而由它们所传达或引发的情韵和意趣才是最根本的,造园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一处优美的景观环境,或是消遣的娱乐场所,而是传情表意的时空综合艺术,通过有限的园林具象来表达微妙深远、耐人寻味的情调氛围,使游赏者睹物会意。在庭园中大至建筑物的布局、空间处理及体形组合,小至一山、一水、一石、一木的设置,都是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务求其达到尽善尽美,做到“片山有致,寸石生情”(〔明〕计成《园冶·城市地》)。造园通过其艺术的手法对具体对象进行处理,来创造不同的意境和情趣,使人确实能为园林的景物所感染,从而产生情绪上强烈的共鸣,哪怕是微小的园林窗景处理,也如《园冶》一书中所云:“借以粉墙为纸,而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波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园窗,宛然镜游也。”从中获得敛景如画之效果。
文人士大夫在园林景物中寄托了更深层情欲,追求象外之意趣、神韵,使物境与心境融为一体,启动人的心灵的主观能动性。江南宅园为了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园林意境,造园花费了许多心思,在艺术手法上,除了采用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实景处理手法来组织空间,扩大空间外,而且重视声、影、光、香等虚景形成的效果。
岭南园林的造园布局,不同于北方园林的规整对称和江南园林的因势自然,庭园造园喜用几何形体的空间组合和图案方式,但几何形体常采用不规则的形式,从而获取庭园空间的多变性和丰富性。番禺余荫山房的平面布局,虽然主体建筑中轴对称,南北轴线汇交方形水池之中心,但由于庭园围合界面的不规则性和采用曲廊相连,加上入口进园轴线的转折弯曲,人在园中不同的位置感到空间形态的不同,庭园面积虽小但景致丰富,从而达到小中见大之效果。东莞可园的平面布局,建筑和连廊沿不规则的园墙曲折布置,形成凹凸大小宽窄不一的空间格局,再配以曲尺形的水池,直线转折的路径,各种图案形状的花池、平台和硬质铺地,园林建筑甚至连装修也富有极强的几何图案美,像双清室,其厅堂的平面形式、窗扇装修、地板花纹和家具陈设都用亞字形状的图案,故被称为亞字厅(图5)。
岭南园林造园喜用较为抽象的山水,造景取其神其意为主,而形为辅。岭南园林中的主体建筑“船厅”就是一种取“船”之意,实质是作为厅堂使用的一种临水建筑,说是船厅,但大多数船厅的外观并不像船只。广州宅园石景“风云际会”,石山沿墙而设,由峰、峦、岩、峒、壁、路、桥及台等组成,整座石山怪石嶙峋,势态起伏,洞穴狰狞,光影迷离,石景抽象地体现了风云翻涌的艺术效果。岭南宅园观赏路线的布置形式一般多为环形路线,通常以连廊、房屋、走道绕庭园山池一圈,厅堂、亭榭、曲廊等建筑物、大都兼有观赏和交通双重功能。由于岭南宅园比江南宅园面积更小,所以庭园的静观、近观更为重要,这也是造成岭南宅园建筑装饰装修内容繁多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
[3]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