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陇德院士谈我国脑卒中防控现状
2011-06-06文图中国医药科学詹洪春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记者 詹洪春 何 晓
为了推进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倡导国民防控发病风险,卫生部于2011年10月29日,即第6个世界卒中日,启动了“关注卒中——健康中国行”活动。在启动仪式上,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本刊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陇德院士,宣读了由我国心脑血管病专业领域知名专家共同起草、由全国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联合发出的《中国卒中宣言》,呼吁全社会重视卒中防控,并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我国脑卒中防控的现状。
首先,王陇德院士介绍了我国脑卒中的发病情况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据2011年8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脑血管病仍然呈上升趋势,1980年以脑卒中为出院诊断的患者仅有1万人,2008年达200多万人。在亚太地区,中国脑卒中发生率是最高的。这种病不仅仅现在发生率高,而且根据多国组织的脑卒中MONICA研究结果,我国脑卒中正在以每年近9%的速率上升。世卫组织对中国脑卒中死亡情况做了预测。如果说死亡率维持不变的话,到2030年将有近400万人死于脑卒中;如果死亡率有1%的增长,到2030年我们将会有近600万人死于脑卒中。”王陇德院士说,“安贞医院20年脑卒中资料病例分析(15000多例)研究表明,脑卒中致死率大概在27%。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脑血管病引起的肢体残疾是全部肢体残疾的第一位。最近世界银行为了配合联合国将在本月召开的全球慢病控制大会,也做了一个中国慢病流行情况的分析,这个调研分析结果也明确指出,慢性病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集中在未来10年,而且中风对于个体的健康和生活造成的危害最大。脑卒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复发率非常高,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北京的脑卒中复发率占27%,我国临床资料表明,门诊脑卒中患者大概40%是二次以上复发;也就是说,引发脑卒中的病因如果不被去除或者不被控制的话,脑卒中是可以反复发作的。脑卒中患者走的一条道路就是卒中——再卒中(伤残)——再卒中(死亡)。”
其次,王陇德院士认为,我国脑卒中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没有非常明确的防控策略、没有防控工作体系、没有具体的工作规划、适宜技术普及程度低、缺少相应的技术人才、国民防治知识缺乏;并认为,“要预防这种病,最基本的是调整好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调整最关键的是提高国民健康素养,提高国民健康意识、技能。卫生部2009年调查,我国具备健康素养的国民100人里不到7人,慢病的预防素养100人里不到5人。这样的健康素养水平是脑卒中高发非常重要的基础。现在不单单是民众的疾病预防控制素养知识水平比较低,连医务人员也不例外。”
然后,王陇德院士介绍了国际社会的脑卒中防控情况。他说,20世纪5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预防控制中风,做了五六十年工作。美国这50年中风的死亡率下降了60%,男性发病率下降了30%,女性发病率下降了18%。日本经过多年努力,脑血管病死亡率从第一位降到第三位,死亡率有40%幅度的下降。整个国际的形势是:过去40年中,发达国家发病率降低了42%,而发展中国家发生率增加了一倍以上。所以这个局势在发展中国家特别应该引起重视。
接着,王陇德院士谈到了我国脑卒中防控应采取的策略和措施。他认为,“必须采取群体加个体的策略,战略上关注群体。中风是中国人健康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我们首先从群体上关注对中风的控制。战术上要重视个体的特点。每个人引发中风的危险因素是不同的,有人是高血压引发,有人可能是糖尿病引发。”关于主要应对策略,王陇德院士认为,一方面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另一方面要坚持“高危筛查、目标干预”。现在很多人体内已经存在病理变化,这类人是近期发生中风的高危人群,必须把这部分人及早找出来,这就要筛查。王陇德院士说,“我们设置了一个简易的筛查表,有八项危险因素,血压、房颤、吸烟、高胆固醇、糖尿病、体力活动、体重、家族史,每项1分。如果您给的分大于或等于3分,就需要进一步做详细筛查。下一步我们要开展的社区筛查、乡镇筛查、门诊筛查,要求医院全员培训脑卒中知识,无论什么样的患者到你那儿就诊,都要关注这些高危因素,如果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这个患者就应转到脑卒中筛查门诊。这样可以尽快降低我国脑卒中死亡率、发生率。”
最后,王陇德院士给大家介绍了当前正在国内开展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的简单情况。他说,在2009年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工程启动会上,陈竺部长通过视频讲话明确提到了中风控制是投入少、产出多,效益明显的项目,建议把这个项目列入2020健康中国的重大专项。今年4月19日,陈竺部长在防控工作进展一年汇报会上说,“我们抓脑卒中的筛查和防控,就等于牵住了我国慢病防控的牛鼻子,或者说占领了慢病防控的制高点,抓住了慢病防控的龙头”。对脑卒中防控工程给予了明确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