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临床急腹症的回顾性分析
2011-06-05赵静
赵静
急腹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的特点,需要迅速而有效进行处理,因此尽快明确病因诊断对临床上确定治疗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超声的应用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急腹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现将近年来我院急腹症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以及随访资料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8例急腹症患者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年龄44岁,均为我院住院治疗和门诊治疗患者。其中宫外孕153例,黄体破裂24例,肠套叠81例(0~5岁)。
1.2 检查方法 已婚妇女行阴道超声检查时排空膀胱,取截石位。检查时注意观察子宫大小、形态、宫腔内有无孕囊或积液,附件有无肿块,肿块的性质,血流信号,肿块内有无孕囊及胎心,盆腔有无积液等。婴幼儿患者取仰卧位,常规腹部探查,发现病灶后作横、纵、斜不同切面的扫查,并且采用高、低频探头对照,记录各种声像图。
2 结果
258例急腹症患者,超声诊断与临床最后诊断总符合率为95.3%,各种病例的诊断符合情况见表1。
表1 258例急腹症超声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例,%)
2.1 超声诊断与临床诊断情况 本组宫外孕153例,误诊两例;黄体破裂24例,误诊4例;肠套叠81例,误诊3例,超声检查正确符合率为96.30%。
2.2 宫外孕的超声诊断 宫外孕临床诊断153例,超声诊断151例,诊断符合率98.69%。声图像主要表现为:①附件区肿块内见妊娠囊回声。②肿块为非特异性混合团块。③盆腔内有液性暗区。④宫外孕流产或破裂后,腹腔内可见移动性液性暗区。
2.3 黄体破裂的超声诊断 黄体破裂临床诊断24例,超声诊断20例,诊断符合率83.33%。声像图表现为:①囊肿变形,呈花边状或皱缩状,囊壁凹陷、中断,破裂处囊内无回声与囊周无回声相通。②原囊肿消失,出现腹水或盆腔内液性暗区。
2.4 肠套叠的超声诊断 肠套叠临床诊断81例,超声诊断78例,诊断符合率96.30%。声像图表现为:腹部横断面呈现“靶环征”或“同心圆征”。纵断面呈“套筒征”或“假肾征”,典型三环状或四环状,从外向内依次为高回声、低回声,高回声及低回声的外圆直径为2~4.8 cm,中心圆的直径为0.8~30 cm。肿块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连续动态观察及变换体位,图像固定。
3 讨论
对于典型的常见急腹症,依据其声像图表现,并结合病史及其他临床资料,超声诊断并不困难,本组总体正确诊断符合率为96.51%。超声检查为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急腹症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宫外孕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生率为妊娠的2.7%,其中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占90% ~95%)[1,2]。其发病早期妊娠部位未发生流产或破裂之前,无典型临床表现容易误诊,需与黄体破裂、急性输卵管炎、卵巢肿瘤蒂扭转、宫内妊娠流产鉴别。若出现典型临床症状诊断并不难,但此时患者往往腹腔内出血较多已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异位妊娠临床应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断、准确诊断、及时处理。B型超声检查在异位妊娠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黄体破裂可发生于育龄各个阶段,未婚、已婚女子均可发生。文献报道,黄体破裂大多发生于月经周期的后半期[3]。有停经史的黄体破裂往往与异位妊娠混淆,一般通过查尿HCG或血HCG加以鉴别。黄体破裂后,根据腹腔内出血量的多少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痛、肛门坠胀、伴恶心、呕吐。大量腹腔内出血时,患者可发生晕厥,甚至休克。黄体破裂作为妇科急腹症的一种,其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结合血或尿HCG,腹穿或后穹隆穿刺,B超等辅助检查而确诊,通过血或尿HCG检查可与异位妊娠鉴别。
肠套叠为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肠套叠系肠管一部分进入另一段,肠管之中多为顺引性,即近端肠管进入远端肠腔中,此段套管的部分即有最外面的鞘套,中间的套入部和最里面的肠管三层套筒这一特殊的解剖结构形成了超声图像特征性表现,即有肠壁及管腔界面构成的低回声与强回声交错的断面,多呈现为假肾征。图像清晰时,横断面可呈现为大小环套叠的同心圆状或强回声光环中心,为低回声的靶环征。纵断面可见多层管壁和管状结构形成套管状[4]。
超声诊断因其快捷、简便及较高诊断率,在临床广泛应用于急腹症的辅助诊断。一些急腹症因病程短、声像图表现不典型,易造成超声诊断的误诊。但如能仔细检查,同时密切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也并不难作出明确诊断,必要时需动态观察以作出最后诊断。超声检查已成为临床急腹症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方法。
[1] Van den Eeden SK,Shan J,Bruce C,et al.Ectopic pregnancy rate and treatmentutilization in a largemanaged care organization.Obstet-Gyneco,2005,105:1052-1057.
[2]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7.
[3] 段如麟,陈解民.妇产科急症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56-357.
[4] 夏培.小儿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