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社会管理创新:“把社会建设像经济建设一样去抓”
2011-06-05专题策划孔向阳王予安高晓光欧浩军执行汪名旵俞道忠
■专题策划:孔向阳 王予安 高晓光 欧浩军 杨 昆 执行:汪名旵 俞道忠 吴 明
2010年,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确定35个近年来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城市,率先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合肥是全国7个试点省会城市之一。正如中央综治委副主任、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陈冀平所说,“确定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的条件很高,合肥成为试点城市本身就是对合肥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更是一种激励。
近年来,合肥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4年位居第1位,规模从2005年第18位升至第15位;连续4届16年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2005年荣膺首届“长安杯”,2009年再次捧回“长安杯”,城市建设中维护稳定工作在全国介绍了经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在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合肥综合竞争力中“社会公平”名列第一,被列入未来10年全国24个最具潜力城市之一。
以试点为契机,合肥进一步全面部署,精心运作,力争按照“创造经验、作出表率”的要求,争当创新社会管理的排头兵。并提出,从2011年起,用两年时间,针对社会管理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和工作盲区,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理念、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努力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服务管理格局,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省会特点、合肥特色的社会服务管理新体系,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最稳定的省会城市之一,在全国率先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风险评估:推进社会管理制度创新
合肥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大力度改革、超常规发展、快速度建设,实现了不稳定隐患不升反降、非正常上访不升反降、群体性事件不升反降,实现了可控的、持续的、动态的稳定。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合肥始终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的前置条件、和谐发展的有效抓手;始终把风险评估作为党政领导的第一责任、重大事项的第一关口、维稳工作的第一要事来抓紧抓实;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风险评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在被原建设部称为“合肥模式”的“大拆违”中,合肥本着以人为本、依靠群众、依法办事、公开透明,拆除违法建设1380万平方米,实现了“零补偿、零冲突、零事故”;在城市征地拆迁中,合肥创新推出“两级认照、三榜公示”制度,做到阳光拆迁、阳光安置、阳光补偿,将不稳定风险降至最低限度。
2009年,合肥市出台实施《合肥市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风险评估工作不断在发展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在推进中完善。
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必须要抓住关键环节,做到规范运行。在评估范围上,合肥将范围扩展到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生产安全事件、防恐反恐等方面,做到应评尽评。在评估主体上,合肥突出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要求相关部门事前都要制定具体操作办法。在评估程序上,合肥不仅注重机制内评估,强调社情民意、网络舆情、社会评价等因素的加入,强调立法、司法、政策制定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的加入,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依法按政策办事。在评估结果的运用上,合肥在政策法规层面上出台一些硬性要求,并制定实施细则,将风险评估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风险评估的实施,旨在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为此,合肥要求在风险评估工作中,一是将风险预测常态化。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调查机制,完善党政领导定期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制度,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定期搜集、分析、研究、办理社情民意特别是网上舆情。二是将风险评估大众化。完善公开听证、专家论证会等制度,建立社会调查、社会评价等机制,采取媒体公示、公众表决等办法,确保出台重大社会决策或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前,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三是将风险化解定期化。建立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分析调度稳定工作机制,加大对重大不稳定问题的调度化解力度。凡决定实施的重大决策、项目和事项,都要制定风险化解方案,定期排查、定期研判、定期化解。四是将风险处置制度化。建立完善统一的应对社会稳定风险应急联合指挥机制。对群体性事件,严格按照《合肥市处置群体性事件现场指挥暂行规定》,做到第一时间处置、对话协商处置、依法依政策处置。加强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力量建设,以特警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由维稳、公安、信访、谈判专家及相关部门参加的应急处置联合力量。
项目化:推进社会管理方式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要借鉴学习先进经验,
更要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把社会建设像经济建设一样去抓,以项目化的方法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合肥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合肥在社会管理工作方式上的一个重要创新。
按照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任务,合肥市列出了详细的“项目书”,并制定“实施方案”,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任务逐一分解,明确责任领导、牵头单位、责任单位、项目内容、项目保障、项目要求,并做到牵头领导原则上是一名,牵头单位必须是一个。同时细化项目,对“项目书”上指定的23个项目,各牵头单位必须对项目进行细化、实
化,拟出详细的项目书报市领导小组,然后与市发改委进行对接。
而在项目推进上,合肥主要抓四个环节:一是开展项目论证。牵头部门负责前期调研,拿出项目方案。牵头领导组织相关责任单位、专家学者、两代表一委员、市民代表对项目方案进行论证,特别是对一些综合性、基础性、创新性项目,必须要过论证这一关。如社区服务管理项目座谈论证了6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项目征集论证了3次,风险评估项目调研论证了4次。二是细化项目分工。在论证的基础上,统一制定了牵头单位的项目方案,设定了项目内容、责任单位、项目要求、配套措施、项目保障5项内容,要求必须要有时间表和路径图,必须要主体明确、责任明确、目标明确。如社区服务管理项目共有6个配套文件,包括市民政局的总体方案和网格化建设意见,市委组织部的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市经信委的信息化建设意见、市房产局的物业小区建设意见、合肥报业集团数字化便民服务亭建设意见。三是做好项目对接。与规划对接,不仅将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对需用地、用房的项目通过发改委将其列入年度项目规划;与财政对接,将项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与考评对接,将项目内容纳入综治考评、政绩考核。四是推进项目实施。分县区和牵头部门两块,办公室根据项目推进方案制定项目督查考评,做到随时掌握、及时跟进、适时督查、定时验收。
通过项目化的推进方式,合肥的社会管理工作得以精细化,并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操作性强,各相关单位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予进来,促进了合肥管理创新工作的快速开展。
“四化”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内容创新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社会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从根本上讲,在城市社会管理中,社区是细胞,把社区建好管好,整个社会管理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坚持以社区服务管理创新为抓手,是合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特色和亮点,其具体表现,即为推进社区的“四化”建设。
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实行“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同格同责,同奖同罚”,2011年底实现所有城区、30%的农村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
推进社区组织化建设,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居委为主体、社区工作站为中坚力量;社区群团组织、社区志愿组织、社区便民商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为配套的社区组织体系。建立市直单位新招录公务员下社区锻炼制度、市党政领导联系社区制度。
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推进的要求,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商业服务信息化,建立覆盖全市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络。2年内100%的城市社区和30%的农村社区实现服务管理信息化,全市建立70个社区智能化服务(点)。
推进社区服务化建设,出台实施《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合肥市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城乡社区全体成员、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2年打造70个市级标准化示范社区。力争通过2年的努力,将全市100%的城市社区和70%的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基本实现社区居(村)民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学有所教、难有所帮。
整合资源: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构建社会管理格局,必须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过程中,合肥市注重创新机制,强化顶层思考、顶层设计,做到顶层设计与基层主体相结合,汇聚多种力量、凝聚多方智慧,形成工作合力。
加强组织机制。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能不能摆上位置,关键看主要领导。今年以来,合肥市委常委会四次专题听取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分别就贯彻中央精神、项目推进、办公运转以及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等进行研究。合肥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议突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问题,专题学习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主要领导亲自上阵。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金龙,市长吴存荣分别就“三无小区”改造管理、信息化建设、社区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专题听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区建设、大调解工作汇报。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合肥市社会管理创新细化为23个项目,每个项目由1-3名分管市领导牵头负责,确定一个牵头单位,凡乎每位常委、副市长都有项目分工。政法领导统筹运转。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内设综合组、宣传组、保障组、协调督查组,办公室主任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担任。办公室做到场所专设、人员专调、经费专列。
健全社会稳定风险化解机制。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上力求特色,将风险预测常态化,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调查机制,完善党政领导定期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制度;将风险评估大众化,完善公开听证、专家论证会等制度,建立社会调查、社会评价等机制;将风险化解定期化,建立党委政府定期分析调度稳定工作机制,对风险评估项目定期排查、定期研判、定期化解;将风险处置制度化,建立完善统一的应对社会稳定风险应急联合指挥机制。
完善以人口基数为基础的管理系统。
截至去年年底,合肥市现有常住人口328万,流动人口120万。流动人口基数大、流动性强,是全国各个城市管理上共同的最大难点。针对此难点,合肥市有一个“三位一体”管理体系的“12字诀”:那就是,对流动人口采取“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有了这三道“紧箍咒”,流动人口信息基本上无一遗漏。“以证管人”:就是通过办理暂住证,赋予流动人口子女上学、工商经营、办理驾照三项服务功能,对流动人口实行有效管理。目前,合肥市暂住证办证率已经接近80%,并计划在2012年底之前完成流动人口暂住证改居住证的过程。“以房管人”:即推行等级管理。按承租人员情况对出租屋进行分类,形成“放心户、一般户、重点户”三个管理等级。而且,实行重点户随时回访、一般户定期回访、放心户电话回访的动态跟踪管理。目前,合肥市综治办正在牵头联合市房地产局、市公安局等部门,拟制订出台《合肥市出租屋管理暂行办法》。“以业管人”:即推行旅馆业信息管理,全市建立了全覆盖的旅馆业信息管理系统,满足实时登记上传入住人员信息、实时比对在逃人员功能,一旦发现在逃人员信息,15分钟之内就能传到公安局。2010年初,市综治办牵头市建委、市公安局在全省率先开展对建筑工地外来务工人员实名登记,填补了全市流动人口信息登记中最大的漏洞,目前已登记近20万人。
强化督查机制。做好责任督查。今年初合肥市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民生工程,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纳入社会治安综合考评体系,纳入领导干部实绩档案。做好跟进督查。合肥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对县区、部门进行督查指导,跟踪掌握情况,统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考评督查。实行量化考核,根据职责分工和项目实施,目前,合肥市正在对社会管理创新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具体要求、奖惩措施,建立部门量化考核指标,以便年底进行考评验收。
此外,合肥市还以强化大信息的方法,充分运用最新信息化科技成果和手段,以社区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整合公安、民政、司法、人社以及商业服务等信息资源,搭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综合平台,以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促进社会管理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