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三立:神州袖手人

2011-06-01澹台卓尔

读者·原创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翰林张之洞诗坛

文 _ 澹台卓尔

陈三立,清末“维新四公子”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他的父亲是维新派骨干、湖南巡抚陈宝箴,更有名的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国学大师陈寅恪。

1882年,陈三立去南昌参加乡试。性情不羁的他不能忍受八股的束缚,于是,他并没有把文章写成八股文。按规矩,他不可能考中,好在主考官是后来成为溥仪老师的陈宝琛,爱才心切的陈宝琛从落卷中把陈三立的考卷拣了出来,亲点陈三立为举人。

1889年,陈三立高中进士及第,授吏部主事,正六品。有一天,一个吏部书吏来向他道贺。陈三立以为他也是个司官,便以宾客之礼相见,对方也安然接受。聊了一会儿,才知道那人是个书吏(旧制官和吏不能平等而论),陈三立大怒,将其轰了出去。

书吏对此嘲讽道:“自己没点上翰林,何必怪别人。”清朝规定,殿试后,选取部分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清代名臣多出身翰林,入翰林是每位新科进士的愿望,这位书吏以此讽刺陈三立迁怒于人。

清朝书吏跟“官”不同,无须参加科考,是雇员性质。他们凭借对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的垄断和控制,大肆营私舞弊,成为清朝的一大弊政。原本书吏在官员面前都只能垂手侍立,站着回话,但时逢乱世,已经尊卑不分、上下颠倒了。陈三立看到一个小吏胆敢如此,就断定此衙门部吏弄权,积习太深。因此,陈三立的怒气不是因为没有点上翰林,而是深深地认识到,在这种衙门里只能按部就班地等待升迁,这是陈三立所不能容忍的。没过多久,他就辞官回到父亲身边,辅佐其父开展新政,并在维新变法中多有建树,再没做过一天的官。

陈三立

戊戌变法失败后,陈氏父子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湖广总督张之洞有意把陈三立收归门下。其实,张之洞只是想用陈三立为自己装点门面。而陈三立也看透了张之洞的意图,毫不客气地说:“两江的刘坤一选拔人才,能够成就他们的一番事业;山东的袁世凯量材而用,也颇能压服众望;不知先生何德何能招徕天下英雄呢?”张之洞顿时哑口无言。

政治上失意后,陈三立逐渐对政治心灰意冷,寄情于山水,纵情于诗酒。在他赠给梁启超的诗中有这样一句:“凭栏不尽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此时的陈三立,也就更瞧不上政治人物了,不管官居何职,均拒绝与他们交往。1930年,蒋介石到庐山避暑,听说陈三立也在庐山居住,便想去拜会,派人登门联系。陈三立回绝道:“我已经是一个不问世事的世外之人,即使我们会晤了,也没有什么可谈的,我看还是不必来见吧。”蒋介石只得作罢。

陈三立傲骨嶙嶙却绝无傲气。1924年4月,泰戈尔来华访问,他在徐志摩的陪同下到西湖畔净慈寺拜会陈三立。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份赠给陈三立一本自己的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也同样以中国诗坛代表的身份赠送诗集。陈三立谦虚地说:“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足以代表贵国诗坛,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

傲骨嶙嶙也必定铁骨铮铮。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侵占上海闸北。陈三立分外担忧,日夜不宁,一日忽于梦中狂呼“杀日本人”,从此旧病复发。好友郑孝胥出任伪满洲国总理后,陈三立大骂郑孝胥是“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并自此与郑孝胥绝交。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攻打北平,此时尚在北平居住的陈三立已至耄耋之年,却发誓绝不逃难。7月底,日本攻陷北平,派人请陈三立出来为日本人装点门面,遭到陈三立怒斥。此后,日军派人日夜监视陈三立的住宅,每被陈三立发现,都派侍从用扫帚驱赶。眼见日本人猖狂,国土一天天沦丧,忧愤的陈三立开始以拒绝吃药抗争,后又以绝食抗争,在绝食5日后病逝,享年85岁。

猜你喜欢

翰林张之洞诗坛
张之洞的“三不争”
张之洞治赌
做一本书 交一位朋友 北京华夏翰林文化艺术研究院推出“559”优惠政策为海内外作者出书
金庸族亲图谱
荷珠乱滚:诗坛重现唐大郎
张之洞被“教育”
张之洞被“教育”
当代诗坛上的空谷之音——读《空谷幽兰十四行诗九首》
诗坛百家
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