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推广活动与视觉经典

2011-05-31华侨大学图书馆福建泉州362021

图书与情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读图图书馆文化

张 彬 (华侨大学图书馆 福建泉州 362021)

在全民阅读活动中,读图算不算阅读?在经典阅读中,是否应该包括视觉经典的阅读?在图海中,哪些属于视觉经典?图书馆应该怎样开展视觉经典阅读活动?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我们的思考,也许会有不同的结论。

1 读图也是阅读

随着照相机、个人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与彩色印刷、彩色打印和彩色复印技术的发达,图像信息占个人所接收信息的比例越来越大,视觉文化的冲击力越来越强悍,人类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

读图算不算阅读?上个世纪末,绘本书和图文书开始大量行销市场,它们不仅成为儿童读物的宠儿,许多成年人也开始喜欢读这种快餐式的书籍。加上电视和各种图像媒体的冲击,使能够耐心阅读文字原典的人越来越少了。2009年来自东方网的一则新闻说:中智上海联合大众书局发布了一项对上海市大型商圈白领青年阅读习惯的调研,结果显示,仅有2.1%的人表示能接受“纯文字”的书,其余97.9%的白领都倾向读图为主。[1]这必然引起各方人士的重视,学者们开始对读图的功能和效益发出质疑之声。许多学者认为,只有读字才是阅读,读图不算阅读。这样看问题,也许有失公允。

其实,人类最早的阅读就是从读图开始的,在文字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以前,人类就有了绘画和雕刻,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见图1)和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见图2)距今已有1万年以上的历史,中国红山文化玉器雕刻距今也有8千多年的历史,而最早的文字却只有5千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人们读图比读字的时间要早得多,文字诞生以前的人类“书籍”是写在洞窟的岩壁上。

图1 拉斯科洞窟壁画

图2 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在中世纪时,识字的人很少,所以西方的教会常常以图画来传播圣经,罗马式教堂里的壁画(见图3)和哥特式教堂里的彩色玻璃画(见图4)都是为教育教徒而创作并流传至今的。“1461年,法国诗人弗朗索瓦·维永在其《妇女祷告歌》中描述了他母亲的一段话:我是一个可怜的老妇人,一无所知,一字不识。教堂墙上绘一幅天堂之画,画中人弹琴鼓瑟。还有一幅地狱之图,只见恶人被沸水蒸煮。天堂之画使我欢喜快乐,地狱之画令我充满恐惧。”[2]中国古代也有许多以教育为目的的绘画作品,如描绘佛经故事的《割肉贸鸽图》(见图 5)、《舍身饲虎图》、《五百罗汉图》、《九色鹿图》(见图6)等都是传播宗教教育的图画。而《孟母教子图》、《二十四孝图》(见图 7、8、9、10)、《男十忙图》(见图 11)、《女十忙图》(见图 12)等,则是传播道德教育的图画。正是这些图画才使宗教和道德观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图3 罗马式教堂里的壁画

图4 哥特式教堂里的彩色玻璃画

图5 割肉贸鸽图

图6 九色鹿图

图9 二十四孝图之《卖身葬父》

图10 二十四孝图之《埋儿奉母》

文字是抽象符号,是理性构造的产物。而多数图像是具体的视觉对象,似乎只需要用感觉来把握。所以,人们普遍认为阅读文字需要理性思考,而读图不需要思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视觉把握到的图像还只是表象,要去理解图像的内涵也必须有思想的把握。同样,阅读文字也不只是读懂每一个字的字义就万事大吉了,读者还要去感受文字所描述的事情,体验文字所传达的感情,接受文字所传递的价值观。这一切不可能仅仅靠逻辑思考就能够解决。所以,在人文领域,无论是阅读图像还是阅读文字,都既需要思考,也需要感受和体验。差别只是:读图时的感受来的更直接一些,读字时的思考来的更直接一些。

图9 二十四孝图之《卖身葬父》

图10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

图11 男十忙图

图12 女十忙图

每一种事物的出现和流行都是社会需要的结果,绘本书和图文书的畅销说明了读者对快餐文化的需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竞争残酷,工作压力大还怎能静下心来读书?再说各种书籍的产量越来越多,而其中的精品毕竟是少数,想要在书海中读到一本有价值的书,就要同时阅读很多没价值的书。这样,如果一本一本地读文字书,就不如先读图文书来得快捷,所以,图文书就成了泛读的首选。

精读总是建立在泛读的基础上才能读得更深入,没有过广泛阅读的人,眼界会狭窄,最容易钻牛角尖,就像夜郎国的人。所以,为了精读,我们还是需要泛读。但快节奏的信息社会,没有条件让我们像19世纪的读书人那样悠闲地泛读文字书,我们只能选择读图文书,甚至是图画书。

另外,正如文字书籍有不同的读者需要,知识水平较高的专家学者需要读深层次的书,知识水平较低的普通读者需要读浅层次的书。所以,读图文书和图画书也是一种读者需要的书,对于知识水平更低的读者来说,读图文书和图画书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2 视觉经典也是经典

有人把读字叫做好阅读,把读图叫做坏阅读,这也许是一种偏见。如果说看电视是一种被动的阅读方式,读者只能跟着电视制作人的指挥棒转,还没来得及思考,这个画面已经过去,紧接着无数画面又冲进读者的视觉,一切只能被动接受;那么,阅读一幅绘画或摄影作品就完全不同了,读者可以反复观看,甚至可以倒过来看。著名画家康定斯基就是因为倒过来看自己的画而发现了纯粹的色彩美,进而发明了抽象绘画。阅读图像虽然不能刺激左脑发达,却能刺右激脑发达,这对创新人格的形成一样很重要。

另外,读图也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中渡过愉快的时光,人在阅读享受中增加的智慧是一种高级的智慧。鲁迅儿童时代就酷爱读图文书,他曾把古代图文书《山海经》(见图13、14)称为自己“最为心爱的宝书”。他还用节省下来的压岁钱买了许多图画书。然而,鲁迅并没有因为爱读图而影响自己读字的功课,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大文豪,也许正是因为读图与读字的相互促进,也未可知。所以,我们应该对读图与读字平等看待,对图像经典与文字经典平等看待。

图13 《山海经》

图14 《山海经》

经典是什么?经典是那些在历史上有深刻价值而且至今仍然有深刻价值的读物。这样的读物主要集中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领域,而在科学领域几乎没有这样的经典。为什么?因为科学是在不断进步的,是后来者不断取代先行者的过程。伽利略的落体定律取代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可以涵盖牛顿力学。而当年的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定律被看作永恒真理,牛顿力学也曾被看成是科学大厦的最后完成。欧几里德不可能想象《非欧几何》,托勒密也无法预见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然而,曾经是人类重要学术成果的科学理论,今天除了研究历史的学者,大多数人已经没有必要再读了。

与科学论断不同,人文精神则是一种积淀,它是由少积多,然后沉淀的结果,而不是后来者不断取代先行者的过程。同样是古希腊时代的哲学、文学和艺术,今天却依然是人们可以从中吸取精神营养的经典读物。卢浮宫里的《断臂维纳斯》(见图15、图16)是希腊化时期的雕刻作品,至今也没有什么艺术品能够取代它,它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

经典是有深刻价值的读物,深刻价值一定来自于思想性和精神性。而思想性和精神性的东西并不计较用什么载体来传递,只要能够传达出深刻而永恒的思想性和精神性的作品,无论文字还是图像都可以成为经典。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是经典,古希腊雕刻和建筑也是经典。在古代中国,孔孟老庄的著作是经典,顾恺之和吴道子的画也是经典,滕王阁和黄鹤楼也是经典。如果我们认真去阅读,在这些经典中我们都能够读出古代文化精神的深邃和高远。

图15 、图16 卢浮宫里的《维纳斯》

经典总是历久弥新的,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翻开经典读物,我们都会觉着它们不只是说古人的事,而且是在说我们的事。《论语》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今天的人读之,还是会认为切中学习的要害,这就是经典。20世纪美国设计大师赖特曾在读到老子“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章句时感慨道:原以为是自己发现了新的设计思想,没想到中国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讲过了。经典就是这样,你没有读过它,你会以为自己有许多高见,一旦你读了它,就会发现自己的高见已经在经典里了。

3 视觉经典体现视觉文化的核心价值

现在我们常常讨论核心价值,其实,文化经典就是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比较中西文化经典,我们会发现中西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同样,视觉经典应该体现视觉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同的视觉文化体系有不同的核心价值。比较中西视觉经典,我们也会发现中西视觉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差异。例如,比较中西古典建筑,我们会发现,从古希腊神殿到哥特式教堂(见图17),都给我们留下一种高大耸立的印象,有一种美学上的崇高感;而中国古代的大屋顶建筑(见图18),包括皇家宫殿,给我们的印象都不是“高”,而是“广”,无法用“崇高感”这个西方美学范畴来衡量。但在我们的文化里,“广厦”是比“高楼”更有价值的东西。杜甫有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充分说明了“广厦”与“高楼”两种建筑文化价值观的差别:作为神殿和教堂的“高楼”是人与天神的联系,是基督徒的精神庇护所;而作为民居的“广厦”则是人与大地的联系,是“寒士”的身体庇护所。虽然同是庇护所,但其价值上却并不相同。一个是宗教价值观,一个是道德价值观。

图17 科隆大教堂

图18 故宫

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差别会体现在每一种视觉文化形象上,再例如绘画,比较南宋画家马麟的绘画作品《静听松风图》(见图19)与法国画家柯罗的绘画作品《宁芙与丘比特》(见图20),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幅作品中,画的都是山石树木和两个人——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不同的是:一幅被称为山水画,一幅被称为风景画。这幅“山水”与这幅“风景”的差别究竟是什么呢?纯粹就描绘对象来说,应该没有什么差别。对于画家来说,有画法上的差别:一个是以勾线和墨色为主,一个是以体块和光影作为造型手段。对于一般观众来说,有视觉效果上的差别:一个是色彩单一,人物静物体积感弱,三维空间不够明确;另一个是色彩丰富,人物静物体积感强,三维空间明确。就主题来说,一个是着衣高士与伺童在静听松风,一个是裸体女神与小爱神之间在戏闹玩耍。就境界来说,一个是写意,意境深远,境界高妙;一个是写真,趣味优雅,但境界平平。这里就显露出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中国文化追求境界,西方文化追求真实。

图19 《静听松风图》

图20 《宁芙与丘比特》

可见,由于中西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中西艺术经典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和意境。所以,读艺术经典不但可以提高艺术修养,培育人文关怀,还可以通过艺术经典直观地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增进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热爱,并激起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来更好的继承发展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兴趣。比较不同地域的视觉经典,会发现不同地域视觉文化的差异。同样,比较不同时代的视觉经典,我们也会发现不同时代视觉文化的差异。这里就不再赘述。

4 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应联合开展视觉经典阅读活动

既然视觉经典也是文化经典,阅读视觉经典也能够使读者掌握文化核心价值,那么,图书馆就应该像倡导文字经典阅读那样倡导视觉经典阅读。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图书馆应该怎样开展视觉经典阅读活动?

首先,图书馆员应该建立“读图也是阅读”的观念,不去轻视图文书和图画书,就像图书馆员不应该轻视那些走进图书馆的农民工一样。只有把读图与读字摆在平等的地位,视觉经典阅读才能被真正地重视起来。为了能够引导读者的视觉经典阅读,图书馆员也应该经常参与有关艺术和文物的鉴赏活动,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其实这也是图书馆员个人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完善精神生活方式的最佳选择。

其次,图书馆应该大力增加视觉经典的馆藏,开辟专门的空间建立视觉经典书库和阅览室,为喜欢读图的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做好视觉经典导读工作,帮助读者选择更好的视觉读物,引导他们去阅读高品位的视觉经典。古代视觉经典可分为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石刻、青铜器、陶瓷、玉器、民间工艺美术等几种类型,今天的图像则增加了摄影、录像和大量的设计作品,其中许多作品也已经成为视觉经典。

适合图书馆推广阅读的应该是基础性、权威性的出版物。如:《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建筑艺术全集》、《中国书画典库》、《中国绘画全集》、《中国书法全集》、《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国十大书法家墨宝全集》、《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中国传世玉器全集》、《中国出土瓷器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中国文物大系》、《中国文物精华大全》、《中国文化精华全集·艺术卷》等,都是中国古代到近代关于艺术观念的文献,内容全面,从先秦直到现代,涉及到中国书画、音乐、园林等各方面的经典图像。

针对大学生的视觉经典阅读推广更应该注重系统性,所以,如《中国传世名画》、《中国传世人物画》、《中国传世山水画》、《中国传世花鸟画》、《中国陶瓷名品珍赏丛书》、《中国瓷器收藏与鉴赏全书》、《中国青铜器收藏与鉴赏全书》、《中国玉器收藏与鉴赏全书》、《中国古玩收藏与鉴赏全书》、《中国美术辞典》、《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等等也都应是大学生视觉经典阅读的应读书目。而《世界美术全集》等图像出版物则是大学生感受其他文化核心价值的视觉经典读物。

第三,图书馆应该联合博物馆和美术馆,联合构建视觉经典阅读平台,在网上建立视觉经典数字图库。把博物馆和美术馆中的经典藏品数字化后,链接到图书馆的网站,使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联合成为一个数字文化共同体,方便图书馆读者进入数字博物馆和数字美术馆,把图书馆的读者与博物馆、美术馆的观众融为一体。

图书馆还应该联合博物馆和美术馆开展视觉经典阅读活动。例如,在图书馆举办艺术展或文物展,让图书馆空间成为博物馆和美术馆空间的延伸,实现图书馆与博物馆和美术馆一体化。同时,请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专家到图书馆来举办讲座,在读者、观众、馆员和专家的互动中促进视觉经典的阅读。

第四,应该加强农村图书馆(农家书屋)的视觉经典馆藏建设,进一步实现获取平等的图书馆价值观。

对于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的农民读者,更适宜他们的读物并不是视觉文化经典,而是道德性、通俗性的图像文本。正如前面提到的《孟母教子图》、《二十四孝图》、《男十忙图》、《女十忙图》,都能够对某些半文盲性的农民起到教育作用。像这样的传统图像还有很多,例如《太平有象图》、《福禄寿图》、《喜鹊蹬梅图》、《三羊图》、《负薪读书图》、《挂角读书图》、《五子登科图》、《鲤鱼龙门图》、《仙猴捧寿图》、《松竹梅图》、《四君子图》、《荷花图》等,都是读图就能识别意义的。这样的经典图像已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的视觉载体,它们承载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人文,表达着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理解和希望,是传统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

农村读者是图书馆最应该关怀的群体,没有波及到农民的“全民阅读”是不完整的。由于农村读者的阅读水平所限,他们可能更需要读图。然而,图文书和图画书价格更高,农村图书馆经费更少,所以,图书馆应该从道义上呼吁各界大力支持农村图书馆的视觉经典馆藏建设。还应倡导城市图书馆下乡活动,以车载流动书屋的方式为农民提供视觉经典的临时阅览,刺激农民的阅读欲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最终达到完整的全民阅读。

5 结语

图书馆事业是高尚的,因为它始终在为全民阅读素质的提高而做出不懈的努力。图书馆事业是永恒的,因为它始终让人类沐浴着知识和智慧之光。

全民阅读活动重在“全民”二字。如果我们倡导的只是精英阅读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不必强调视觉经典阅读。但是,“全民”中必定包括那些因知识水平所限而需要和喜欢读图的人,所以,图书馆不应该抛弃“全民”中这一部分读者,而应该努力为他们的阅读创造条件,使“全民”阅读活动成为名符其实的全民阅读活动。

[1]李星言,王瑶.沪上白领阅读习惯调查昨天公布[EB/OL].[2011-05-02].http://www.ciicsh.com/ciicsh/content s/193/6899.html.

[2]史蒂文·罗杰·费希尔.阅读的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82-183.

猜你喜欢

读图图书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图书馆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