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
2011-05-30陈章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11年8期
陈章
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发生抢劫案。劫匪冲进银行,劫持了两男一女做人质。警方包围了银行,与绑匪谈判放人。事件僵持了几天,双方谈判有了结果,绑匪放出三个人质。这时警察追了上来,想救人质,也想抓绑匪。但怪事发生了,三个人质却掩护绑匪逃亡,其中一个女人质还挺身替匪徒挡枪。这个女人质,最后还爱上其中一个绑匪。
后来绑匪就擒。警方向心理学家请教:三个人质为什么在最后反而都主动帮匪徒逃命呢?专家深入研究,结论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甚至让他松绑一下,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自己的宽容和慈悲。对于绑架自己的劫匪,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还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类患者并非绝无仅有,也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的女儿被美国的“新人民军”绑架,最后她自己也穿上了军装,参加抢劫银行,感谢恐怖分子对她的“优待”。
对一个长久的施暴者不杀的恩威,觉得是一种慈悲,不仅仅是少数人质的问题,在地球上,还有长期匍匐在暴政之下的一些古老的民族。他们的苦难太长久,他们已经放弃了自由的希望,不能怪他们为什么甘心自我作贱,有可能的话,是要帮他们治疗“斯德哥尔摩症候”。
(摘自《中外文摘》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