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敦邦带你穿越百年
2011-05-30王悦阳
王悦阳
当代人物画大家戴敦邦先生构思多年,历时一年多精心绘制的《辛亥百年人物谱》终于在上海展览中心展出了。画笔亦史笔,随着戴敦邦的精彩描绘,一百年前的风云变幻再现纸上,上溯1894年兴中会成立,下至1927年北伐战争结束,这其中既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辛亥革命元勋,也有袁世凯、溥仪、张勋等不可忽略的历史人物,观之令人震撼不已。
历史的再现
一袭中式衣袍,一派仙风道骨,慈眉善目的戴敦邦先生如今已有74岁高龄,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的专访时,老先生原原本本讲述了创作这套作品的来龙去脉。从艺已整整一个甲子的戴先生更是实事求是地说道:“现代人物非我所长,但我扪心自问,是尽全力画出这套作品来的。如今大功告成,也算为百年辛亥尽了我这个‘民间艺人的一份心意与敬意。至于展出后的评价如何,就看观众们的反映了。”的确,擅长中国人物画的戴老因创作《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图》、《红楼梦人物百图》、《金瓶梅全图》等古典题材及古装人物为人们所熟知,其画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用笔精到,浓墨重彩,雅俗共赏。
然而,这次要创作一百幅近代历史上叱咤风云、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绝非易事。特别是此类历史人物创作,最忌讳画成单一的人物肖像画,如何发挥自身在造型艺术上的长处,通过纯正的中国画线条,做到“气韵生动”?为此戴敦邦动足了脑筋,最终,老先生想起了多年前自己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套组画——《落日的辉煌》,决定发挥中国书画特有的散点构图特色,在并不大的画面中将人物置身于某具体事件或环境、背景中,有时还将主要人物各个时期的不同形象集合在一起,以此浓缩、写意又独具匠心地呈现出人物的鲜活感,同时宛如电影蒙太奇手法那般,宏阔而精微地还原了历史真实,并且融入西画的明暗、色彩与透视技巧。这也成为戴敦邦个人艺术创作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艺术本来就是一件“和自己过不去”的事。原本简简单单的人物肖像,为了画出戴敦邦的特色,体现独到的“戴家样”艺术品位,戴敦邦给自己找了不少麻烦,“现在的这套作品,一幅画里几乎容纳了三幅画的内容,一百幅作品里大约有近五百个人物。”对此,老先生颇为自豪,“画上戴敦邦三个字是我自己的招牌,我不能对不起自己,更不能对不起读者。”据戴老介绍,这组作品的创作总共历时十五个月,去年整整一年,老先生推掉了所有可以让他“赚大钱”的商品画约稿,闭门潜心创作,寒来暑往,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均三四天完成一幅。
“我是抱着对历史的崇敬和对革命人物缅怀之心来创作这组画的。”望着眼前一脸严肃,充满着真情实感的老画家,不禁令人感慨再三。近十年来,戴敦邦每年都勤耕砚田,一年里连续推出两到三种全新创作的大型画册不在话下。随着年岁的增长,艺术功力的不断深厚,“戴家样”艺术已入化境,深受读者热爱与市场的追捧。然而,毕竟岁月不饶人,三年前当他画完整整120幅《金瓶梅全图》(未出版)时,已经有了“封笔”之意。没想到,如今古稀之年的他又倾注全部身心创作了如此规模宏大、精彩万分的巨制,不由让人肃然起敬。
答应了就绝不含糊
说起创作这套组画的初衷,戴敦邦笑着说道:“这还要感谢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祝君波,要不是他诚意邀请,也不会有这套作品问世。”原来,自当年决定“封笔”之后,戴老确实没有了再次绘制重大题材的计划。然而,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祝君波找到了他,诚意邀请戴老出山,绘制《中华民族人物谱》,“这本书以宣纸原大仿真印制,用传统册页形式装裱,作为建国60周年的献礼,颇受好评。我想,对于一个画家来说,也算享受到了最高的荣誉。”因此,当祝君波要为辛亥革命百年组画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不二人选,还是老朋友戴敦邦。
“当时我一听就连连摇手拒绝。说实话,画五十六个民族人物已经挺为难我的了,更何况辛亥革命这一重大题材?一是我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二是我有自知之明,我擅长古代人物,‘辛亥人物虽属民国题材,但已是现代范畴,非我强项,难度实在太大了。最终我还是建议祝君波另请高明吧。”
祝君波是出版界的名人,多年前主政朵云轩拍卖的经验更使其成为中国收藏界的权威,吃了闭门羹,他并不着急,不慌不忙地对戴敦邦说道:“您老的这些顾虑我都想到过。但您说,在国内除了您,还有谁能接下这个任务?只要您说得出,我马上去请。”一番话有理有节,戴敦邦看着祝君波,一时倒无言应对。左思右想,原本就是性情中人的戴老心情早已不能平静,“好,我画!”看到戴先生答应了,祝君波笑着“布置”道,画个50幅左右就可以了。但戴敦邦却短眉一竖,瞪大了眼,“既然答应了就得认真,决不能含糊。这次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年,我的画作就按100幅来构思设计!”这就是戴敦邦,当年中央电视台为拍摄《水浒传》,邀请他做造型设计,出于对名著的热爱,戴敦邦也是这般豪气冲天:“我画!不给钱也画!”如今,整整十五年过去了,戴敦邦依然不改秉性。哪怕是白了头发,添了岁数,这股子“舍我其谁”的自信与魄力却从未改变。
匠心独运“戴家样”
“辛亥革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每张画就是一段故事,每段故事都得有根有据。更困难的是,所有的人物都得画得像。”戴敦邦接下任务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收集资料,研读相关书籍,做了大量案头准备工作。从《近代中国报道》、《孙中山图传》,到《辛亥武昌首义史》、《中国近代史》、《晚清老照片》等等,政治军事社会民生……无一不仔细考证,精心选出画面中所需要的内容。因此,仅读文献资料,就花了戴敦邦整整三个月时间。在阅读过程中,惊心动魄的历史往事把老画家打动了,“像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人,都是多么有才华的有为青年,或出身名门,或学识渊博,为了革命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戴敦邦说,“这些历史英雄,每一个人背后的故事都让我泪流满面,感动不已。”
这就是戴敦邦的绘画方式。据他向记者介绍,每每创作大型作品,在前期准备过程中,面对着雪白的宣纸,有时脑中一片空白,有时却又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怎么都无从下笔。但是,随着准备过程的不断深化,主要形象竟会如同电影般一一逐渐浮现于自己的眼前,如何布局,如何下笔,一下子变得明朗化起来。而在这一刻,戴敦邦就如同演员“入戏”一般,用自己的生命与画笔,融入到艺术营造的世界中去。随着笔下的人物一同喜怒,一同哀伤。“这种创作情感的投入很辛苦,却值得。所以我每次画完一套大部头的作品,总会大病一场。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幻觉,怕自己那么长时间辛苦经营的作品无端被窃,或者莫名其妙地遭遇天灾……每天白天只有把它们拿在自己的手上,晚上枕在自己的头下,才能让我安心。”直到组画全部完成,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吴幼英女士来取走这套作品之后,戴敦邦的心这才放下,渐渐走出自己所钟情了整整一年多的辛亥往事。
如今,这套画谱从每一幅单独来看,是一段人物史,而总体翻阅,则成了一部辛亥百年的鸿篇巨制。戴敦邦先生运用中国传统性和民族性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对传统笔墨技法娴熟的操作中又巧妙地运用西洋画的透视、解剖、素描、色彩知识使之与中国人物画传统的写实、写意、抽象相交融、结合,扩大、丰富了表现力。使画面人物达到了形神兼备、个性鲜明、真实可信、充满神韵的艺术境界。特别是在颜色和背景的设置上更是讲究。每幅画面基本上是满的,色调则统一在一层赭石渲染过,宛如老照片那般深沉的氛围之中,使得整个画面的气氛更加凝重。同时,运用一些特殊的颜色,烘托了历史事件的背景,加强了艺术表现力,使之对比鲜明。例如在《溥仪和载沣》一画中,戴老特别应用了深红色画在溥仪所坐着的龙椅脚下,犹如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宣告着清王朝不可挽回的覆灭。同样是红色,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一图中,则化作烈士们的殷殷血迹,点亮了整幅画面,在触目惊心之余,令人倍感历史的沉重与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戴敦邦的作品以耐读耐品为一大特色。同样地,在《辛亥百年人物谱》中,每一幅作品的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例如在描绘秋瑾的画中,不仅有秋瑾的个人画像,还融入了鲁迅以及他写的《药》,让观者回味无穷。辛亥人物的命运会常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戴老在处理上往往就会在一幅画面中多画几个他的形象,或者通过几幅画来展示,像反映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不同历史时期形象的,不仅有单独的五六幅,而在其他人物的画面背景中也会展现。本着尽可能尊重历史真实的原则,戴敦邦不仅用主要篇幅描绘英雄人物,也画了陈炯明、曹锟等负面人物。而对于袁世凯称帝,以及汪精卫前期投身革命,后期沦为汉奸等史实,戴敦邦也作了如实的描绘,既不丑化,也不回避。因此,通过考察人物的命运和社会地位,加上特定情景将人物的精神面貌准确地反映出来,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一刹那,无疑是《辛亥百年人物谱》让人百看不厌,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体会的重要原因。
连环画里的大画家
戴敦邦先生是当代中国人物画的一面大旗。他的作品使人们重新认识关于中国人物画传统存在的内涵和永恒的魅力。正如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所评价的那样:“戴敦邦先生为海上丹青高手,擅长人物,其画作以生动写实、线条流畅为特征。这套辛亥革命人物谱是其精品力作。他历时十五个月,广收资料,反复琢磨,呕心沥血,终于完成这一鸿篇巨构。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跨越时空,再现人物当时的环境和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的确,戴敦邦为了画好这套自己并不拿手的作品,可谓呕心沥血。“从最初的为每人画一幅白描肖像,到添上历史背景的场景式创作,再到最后的上色,其间每幅画都经历了三稿。”戴敦邦介绍道,“关键是要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例如廖仲恺与何香凝的照片,原图就只有手掌般大小,我要根据米粒大小的照片头像,放大到画上,还不能画走样,其难度可想而知。现在你们看到的画是100幅,而我画坏废弃的墨稿,就有近50幅!”今年5月,全套作品终于完成。然而,戴敦邦突然感到眼睛不适,其中一只竟越发模糊。来到医院一查,发现眼底出血。医生诊断下来确认是右眼球小血管爆裂,如果再进一步,就会引起小中风,显然这是用眼过度所致。
事实上,戴敦邦的眼睛原本就不好,左眼有半个眼球白内障,右眼原本是好的,可为了这套作品,竟然活生生画坏了。如今,他只能靠着左眼半个仍然较好的眼球生活,右眼恢复视力的可能性很小。对一个一辈子以画为生的艺术家来说,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对此,戴敦邦坦言自己也苦恼过,伤心过,可苦闷之余,仍不免一丝安慰:“万幸的是画稿总算完成了,要是还没有画完的话,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今年夏天,戴敦邦一如既往地现身“上海书展”,为这册《辛亥百年人物谱》签名售书。尽管医生多次提醒要“禁看少动”,然而面对热情的读者,戴敦邦信守诺言,坚持不能让大家失望,看着排队的人越来越多,老先生一签竟是整整一个下午,三个多小时没休息。果然,那天回家后,戴敦邦的眼睛又开始充血。面对家人的责怪,戴敦邦却谦和一笑说,没事没事,我养几天就好。
资深出版人赵昌平曾这样说过,若论戴老在读书界的受欢迎程度,在中国画家中恐怕是数一数二的。究其原因:第一是其画作水平很高,耐欣赏,亦可供临摹学习;第二是他的画集一般都依托一个古代的经典文本或一个专题,耐读;第三是他的画作大多取材于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和人物,正合广大读者的口味。他又是最没有架子、最愿意与读者见面的画家,为读者签名售书,读者即使提出请他勾勒一幅画在书上,只要有时间,他也会愉快地答应。
面对赞扬,不善言辞的戴敦邦却笑嘻嘻地说道:“我自民间来。”尽管得到过艺术大师叶浅予、蔡若虹、丁聪、程十发等人的高度评价,但戴敦邦最欣赏的还是老朋友、漫画大家方成的那句话:“敦邦名字像外交部长,人可像戴家庄的老乡。自号民间艺人,却是艺术门里的苦行和尚。”然而,大师毕竟难掩其辉煌,六十年艺术生命的沉淀,成就了独树一帜的“戴家样”艺术。或许,今后很难再有类似于《辛亥百年人物谱》这样的鸿篇巨制问世,但所有人都会记得漫画大师华君武的那句话:“戴敦邦是当代有数的连环画家。鲁迅曾预言连环画要出大画家,我看戴敦邦就是其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