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与读
2011-05-30
《“挂水死”调查》
(2011年第13期)
几年前,一位84岁的叫张印月的老太太被送進一家三甲医院。去医院治疗到去世历时仅仅64小时。入院后,张印月身上插上了两根输液管同步输液,大部分用药都是通过输液方式进入她的体内。医疗清单显示,张印月共输液1.9万余毫升,合计19公斤,几乎占到体重的一半。
张印月的病历上显示,她进医院时就已经处于医学上所称的“无尿状态”。这意味着她的肾功能已经丧失。而治疗学要求,病人处在“少尿”状态时,就应严格控制输液。大量的输液和极少的排出量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是让张印月原本干瘦的身体迅速肿胀起来,一直到她死亡。
今年(3月30日《新民周刊》)又出现一个5岁女童“挂水死”事件,其背后也是输液泛滥。5岁童在入院13小时,其间几乎不间断挂了8袋总量1400ml药水后,5岁的钱伊馨突然猛地从床上坐起,她面色酱紫,就像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死死掐着脖子不能呼吸一般,前探着脑袋拼命吸气,她的拳头越捏越紧,怒目圆睁死死盯着父亲钱雪松,几秒钟后,身子突然一软,倒在父亲怀里。
5岁女童,13小时连续输液8袋而猝死。当看到医院里“吊瓶森林”的场景时,当人们高呼社会已进入“全民输液”的时代后,我们对女孩的死或许还要有更多的思考。当医疗资源还很紧张,医保投入尚不健全的前提下,社会上“输液过度”、“剖腹产过度”、“抗生素过度”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在这个过分追求“短平快”的社会里,人们似乎“连得病都等不及了”,因此,一个简单的流感就“大动干戈”地输液,然而,此举无疑是在“自残”。小女孩的家长对“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吃药”治疗理念的“无从知晓”也是造成这起医疗事故的重要原因。
患者可以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做“傻事”,但是医生作为答疑解惑、治病救人的身份却不能听之任之。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得却是医院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不惜“以药养医”,显然输液要比吃药打针贵得多。同时,当面临上级的“摊派”和患者强制要求的时候,为了服从医院利益和满足患者要求,医生不得不抛弃基本的医学常识和医疗道德,因此便出现了“能吃药还是输液”的医疗谬误。
当看到每年有那么多因为过度输液而导致的过敏、休克甚至死亡的病历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共同协调配合,努力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医疗环境。首先,医生是否应该在开处方的时候多一些谨慎和慎重,因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惜;其次,国家应建立严密的医疗监督体系,防止某些医院“以药养医”;同时,相关宣传部门、媒体应积极宣传正确的健康观,加强对民众的健康教育,使社会养成一种健康的医疗风气。只有国家严格医疗制度、医院不要“唯利是图”、医生多些慎重、患者聪明地看病,社会才不会频频出现“挂水死”的悲剧。 裴新兴
(对本刊刊登的任何文章有批评或建议,请致信xmletter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