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背后的难题
2011-05-30沈嘉禄
沈嘉禄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沿海发达地区再次为“用工荒”所困扰的情况也成了代表委员们关心热议的话题。对于“用工荒”还将持续多久,各界的看法不一。但不少专家认为,“用工荒”季节性地频繁出现,说明民工候鸟式奔波可望终结,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应该结束了。
“用工荒”在长三角、珠三角甚至环渤海地区并非首次出现,早在五六年前,上述几个经济高速发展地区便出现招工难,只是金融危机后的此番招工难,使得这一问题被放大,更加引起了社会关注。对“用工荒”不能简单看成中国经济回暖的细节体现,这背后其实是中国的劳动力供应的悄然变局。这轮企业用工紧张的原因主要是劳动力临时供需失调,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的低廉工资,和不佳的生活环境无法吸引农民工进入工厂。
为此,记者与连天红董事长李机能进行了一番访谈,连天红的高薪招聘,是出于应对变局的无奈,还是基于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值得经济界人士关注与分析。
“钱多,人傻,速来!”
记者:这次高薪招聘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你是否感到失望,是不是高薪并不是吸引人才的唯一手段?
李机能:这次高薪招聘应该说是成功的。我们评判成功与否的标准与外界或许不同。首先,我们放出了一个很大的气球,向全社会传播了一个富有诚意的信息:连天红对中国蓝领工人队伍的建设是舍得花本钱的,我们需要真正的人才。请加盟我们的团队,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其次呢,我们是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优待人才的。这个信息也很重要。当年刘备三顾茅庐也是这个意思,招聘诸葛亮是直接目的,网罗天下逸贤是更大的战略。所以蜀国才有实力与魏国吴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第三,我们企业现在发展很快,在红木行业里面,我们做龙头老大的决心不变,综合实力也会更加强大。这个形象广告是成功的。
记者:但是人数还是没招足啊?不少岗位还虚席以待,这个你怎么说呢。
李机能:实话告诉你,我们这次招聘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一般的员工,我们不缺,缺的就是优秀技工。当然,考虑到企业发展需要,这次考试中被淘汰的一部分人,年轻,老实,肯吃苦,愿守纪律,作风也正派的,我们还是安排他去当学徒了,进入我们的人才培养环节,让他们在学徒的位子上跟师傅学技术,学知识,将来也可以拿到月薪过万的报酬。所以他们干得很卖力,有前途嘛,不再是玻璃窗后面的苍蝇,只有亮光,没有前途。没有招足,这里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说给你听。来的人,都是看了电视广告,我们在几家卫视频道做了广告,还有平面媒体也做了,但大多数人看了这个广告不敢相信。这么高的薪酬,他认为里面肯定有诈,那个老板打诳语,去了要吃亏,就这个心态,所以不敢来。本来我们希望十选一,现在只来了五六个,我们的选择余地就小了很多。那么来的人呢,我也打听过,一般有熟人在我们企业工作,打电话问一下,情况属实,那他就买张车票赶来了。招进来后,有熟人照应,不怕吃亏。其实干得好还能吃亏?我喜欢你都来不及呢。
记者:听说连天红一开始打出的广告语很逗人啊:钱多,人傻,速来!这是一条段子里的电报语嘛。现在为何不用了呢?
李机能:我们打这条广告语,初衷是为了增强亲和力,在外打工的兄弟都知道。但后来有关方面出来说,这个不严肃,容易引起别的联想。那么我们就不用了。
记者:我们就先以珠三角一带的工人为例,除了对高薪招聘的不敢相信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致使有些人不敢前来一试?
李机能:据我所知,有些人认为我们给出高薪只是临时的应急措施,一旦工人进厂干活,就可能因为不习惯严厉的规章制度而处处受罚。这样一来,说是高薪,到手也就可能打个七八折了。但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首先要承认,确实有些工人因为在工作中没遵守有关制度,造成原材料浪费或出了次品,还有些人呢,他本身停留在农民的阶段,属于半农半工的性质,以前虽然在坝下的家庭作坊干过,但不知道规章制度为何物,有些自由散漫的习惯老是改不了,比如一个女员工上班到中午,突然想到家里衣服没有收,家里的小鸡小鸭没有喂,就跑回家去收衣服喂鸡鸭了,这就是不允许的。还有些员工,爱抽烟,过去在作坊里干,一只耳朵夹铅笔,一只耳朵夹支烟,干到一半抽支烟。这个我们也不允许,车间里全是木材木屑,乱扔烟蒂会引发火灾的。发现违章情况,我们就要根据厂规警告性地惩处一下,但决没像外界传说的那么乱罚钱。今年2月份所有的罚款一共也才1万多元,平均下来每个人的罚款也就2元多。
记者:所以你们就在厂门口大广场上开辟了一个几亩地面积的吸烟区?还有一个超豪华的公厕,够几百人同时使用。
李机能:这个公厕绝对是我们企业的亮点,里面还有一个小卖部,我们招商,每月租金是多少?10元,象征性的。你是来为我们员工服务的,我们不能多收。他卖饮料、香烟、食品,每天可赚几百元,夏天生意更好,营业额做到一两千跟玩儿似的。
农民爱面子,不愿做工人
记者:这么好的条件,薪酬也高,但还是招不满,这个就很奇怪了。
李机能:我一点也不奇怪。这里的原因很多,除了上面所说的,还有一个你绝对想不到。福建人很爱面子的!你来了莆田也看到,农村造房子成风,几乎没有空地了,都挨得很近,窄弄似的。而且多半是半拉子房,露出红砖,门窗也没安上,没法住人。在外打工,赚了点钱,就急于回家盖楼,又没多少钱,只能盖起来再说,以后有了钱再接着糊墙装门窗。你若是不盖楼,全村人都看不起你,父母在族人面前抬不起头。其实莆田很穷啊,过去有糖厂和鞋厂,后来都倒闭了,现在种庄稼的人也少了,土地本来就少,照理说可以做工人是不是,但有些人就不愿意出来打工。这也关系到面子。
爱面子跟招工有什么关系呢?有。比如我们需要磨光岗位的员工,开出的条件也不错,市面上的行情是最高工资100元/天,而我们是300元/天,高出市场价两倍。按照这个标准,好好干,到年底可以拿到将近10万,唯一的要求是能够熟练地磨光,但你到车间里一看,一水的女工,女工当然也不错啊,手软细心,但人手不够啊,你不能粗制滥造,得磨到家才通得过验收,男工我们也招,可是他偏不来。为什么?他认为跟娘们一起干活没面子。为了面子,他宁可不要工作。这个叫我很纠结啊!还有一点,同行妒恨,背后捣乱,也是不能排除的。
记者:刚才你分析了仙游,直至福建的小环境,能不能再说说大环境呢?
李机能:行业环境也是一个因素。国内目前有2万多家规模不一的红木家具生产企业,按照每家企业平均20个员工计算,从业人员就超过40万人,但真正能满足高端企业需求的“红木蓝领”,还不到十分之一。我们绝对是航母级的大企业,需要的人当然多得多,高薪之下,即使是真正蓝领一起来也不够我们消化。所以我们在招聘时,有意识地吸收一批生力军,以师徒结对的形式放在第一线加以培养。
从更大的环境上说,我们现在大多数企业用的是农民工,这是主体,包括第二代农民工。这批人年轻,有一定的知识,也有理想,他们渴望留在城市,而不是像他们的父辈一样挣点钱回到农村盖楼,改善生活,这批年轻人可以说是决定未来整个企业用工的。
我还从一份报纸上看到专家说,中国有1亿左右的80后和90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作为城市和农村的双面人,可能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术储备,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这说法我不能全部同意,但它也挑明了部分事实。年轻人在择业时的把握不准,看高自己,都是存在的,上海人不也是總想做白领?但出来找工作的人总比有些农民的后代无所事事地荡在村里啃老要好得多,我们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出来闯世界,见世面,经风雨,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嘛。
记者: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从工作到学习,甚至生活,都有企业罩着。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也比较深厚,虽然在大锅饭的体制下也容易滋生消极因素。而现在企业更多用的是农民工,他们与企业的关系就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要培养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取决于企业对他们的关爱,更主要的是那个契约关系是否牢固。
李机能: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迁徙的人》,片中浩浩荡荡涌动在车站、码头、公路各个流动环节的民工,并这样描述每年南下打工的农民工群体:“每年一亿四千万——超过日本一个国家人口总数的中国农民工在像大雁一样由北至南、由南至北的大迁徙中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也用他们的双手改变着中国成百个城市的面貌。每一个迁徙的人都成为了中国改革大潮的缩影。” 这是真实的,也是极度震撼我内心的。
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这样的局面必将改变。我们应该做好这个准备,今年春节以来的“用工荒”就是一次警告,一次预演。
目前,我认为“用工荒”现象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和闽东南一带,缺工企业主要是从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不仅是技工和管理人员缺乏,普通劳工也开始缺乏。过去,招工难的情况在待遇偏低的企业比较明显,月工资水平达到2000元以上、福利待遇较好的企业基本都不缺工,但这次我们连天红开出如此高的薪酬都招不足员工,就应该引起高度警惕了。
改变观念,提升素养
记者:是不是因为沿海城市的生活成本增加了,导致农民工在中西部地区寻找机会?此外,东部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陆续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导致当地用工需求增加也是一个原因吧。
李机能:这也是一个原因。但沿海发达地区的机会毕竟多啊,城市环境与文化娱乐也吸引年轻人,最关键的是,这些城市能不能使年轻人的梦想成为实现?也就是留下来,找得到女朋友,成家立业,有长期的饭票在手,买得起或租得起房子,有尊严地做个城市人。这一点很重要。谁不想在大城市生活啊!我是因为创业才回家乡的,我也希望在上海高档小区里买幢楼,美美地过日子啊。
按照中国目前的条件,农民工的待遇是不公平的。他们不能像很多城市人一样,在一个企业里面签一个比较长的合同,那么要求他们对企业有足够忠诚度是有点过分的。我们企业就有一个目标,参照大型国企的条件来对待员工。我们还准备建一所技工学校,正在向有关方面申报。
记者:为什么你又想到办一所技工学校呢?就为了应对困扰你的“用工荒”?
李机能:从长远利益来看,培养技术工人是一项主要任务,这是造血机制嘛。现在是农民转身为农民工,这一步大家都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进城打工就成了,但接下来是将农民工升格为合格的工人,就是所谓的蓝领,这个很不容易,知识准备,素质提高,技术熟练,都要跟上,最关键的是观念更新。
记者:你要他改变什么观念?
李机能:改变自由散漫的习惯,改变不守纪律的作风,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改变好面子观念,改变不敢拿高工资的观念,改变不敢做企业顶梁柱的观念,很多方面要向城市人学习,融入城市之中,接受现代文明,包括企业制度。而现在,有些员工在具体的小细节上都很难适应,比如不能穿拖鞋上班,他就觉得困难。回到家里不爱看书,不关心时事新闻,宁可打麻将荒废时间。我总感动于旧上海的产业工人,下班后相约去上夜校这样的温馨场景,还有跳舞的,工人的业余生活可以很丰富,但一定要健康活泼,积极向上。我们企业干部,在我的带头下每天爬山,还去水库游泳、钓鱼,就是这个意思。提高素质必须是全方位的。
社会氛围与引导也至关重要
记者:我明白了,你给员工高薪,也是希望他们成为中国蓝领的一个具体措施?
李機能:是的。我们的工作环境在全行业是最好的,我们的设备大多是进口的,但还是存在嘈音大、粉尘多、劳动强度高等情况,那么支付高过人家几倍的薪酬,是有点补偿的用意在里面。还有人家从外省过来打工,来回的交通费,仙游的租房费等等,你也得考虑一下吧,这个也要体现在工资里。
现在公务员吃香,就因为高薪,工作体面,坐办公室,还有不菲的灰色收入,退休后百分百的养老金。那么我觉得,制造业的工人,在收入这一块超过公务员十倍也是应该的。否则他们永远觉得低人一等,提高技术素养的积极性也不会高,对企业的忠诚高也没理由达到你所预期的高度。20年前,福建石狮的技术工人就可以拿到几千元,公务员才几十元。那时公务员不安心本职,跳槽很普遍,不走的就在晚上去打工赚外快。
20年后的今天,公务员收入上去了,工人还在原地踏步,工资结构很不合理。我们现在的技术工人拿一万五的工资,我认为不算高,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有统计表明,中国的GDP连年增长,财税连年更大幅度地增长,但工资占GDP的比例却在一直下降。通俗地说,就是普通劳动者并没有从中国的经济成长中受益多少。低工资,更低工资,中国30年来就是依靠这种血汗制度创造了GDP的高速成长和经济神话。我创办这个家具企业时,就一再提醒自己必须正视这个事实。
我们要鼓励诚实劳动,没有稳定的制造业工人,中国制造的水平就不可能达到国际一流。上海江南造船厂的电焊工,在十多年前就可以拿到一万多工资,因为他的活干得漂亮嘛。瑞士、德国的制造业工人工资也是极高的,因为他的活是全世界干得最到位的。他们有信念支撑,整个家族一代代传下来,就是干这个行当的,荣誉感非常强烈。我们有没有?没有,当工人很丢人,总想做老板,不切实际。但你给他高工资,他就可以找到荣誉感,安心这一行了。
记者:现在社会上的风气也不支持工人寻找、获得荣誉感,到处是投机致富者炫耀财富的信息,是白领们高消费的信息,对产业工人的形象宣传严重不足。
李机能:是的,社会风气也成问题。所以我们一个企业这样努力是困难的,我希望全社会都来树立做一个产业工人很光荣的信念。我们连天红现在是莆田的利税大户,名列前茅,在仙游是第一位。我们去年上缴的利税有近3000万,我感到非常自豪,因为我们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还提供了几千个就业岗位,但最值得自豪的是我们正在做的事——培养中国真正的技术蓝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