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用能力达成美丽
2011-05-30唐羽
唐羽
从这些作品中可窥见新中国美术教育在四十年前获得的成就与经验,也是足以让今天的美术教育汗颜并引起反思的。
当下在美术院校读书的孩子,常怀有一个美丽的梦想,但一出校门又往往不知所措。所谓眼高手低,也折射出当下中国艺术教育的尴尬。上周在上海图书馆开幕的一个艺术展或许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很好的解答。它的名称有点冗长,但值得铭记:上海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六三、六四、六五班学生作品展。这批学生已经六十岁啦,绝对老前辈,身居山南海北,为了此次四十年后的重逢,相聚上海,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向世人交代的同时,也使之成为一次富有感情的怀旧之旅。
在四十年前,上海轻工业学校的美术专业是不可小看的。当时,上海设有美术专业的学校总共四所,分别是轻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纺织学院和上海印刷学校,但全部考生先让轻校挑选,所以轻校的生源是最优秀的。当时竞争也非常激烈,两千多考生才招二十多个,绝对是掐尖。轻校的师资力量也是强大的,强得有些奢侈。教师中有陈汉民、李银汀、张英洪、吴祖慈等,都是今天响当当的美术界前辈,黄幻吾是系主任,颜文梁、李泳森等教父级人物则是顾问。
学生入校后,经过全面的美术基础训练,然后深入农村工厂写生,练就了很扎实的童子功,这让轻校的学生受用一辈子。但满怀豪情走出校门时,又生不逢时,一鼓脑儿被发配到外地工厂农村,干起了翻砂、木工、车工甚至晒盐等粗活,脱胎换骨地重塑人生。但他们对美术的理想没有湮灭,繁重的工作之余一直偷偷地画画,海晏河清之时,马上抖去身上的灰尘,回归专业,再创辉煌。他们中有的成了专业画家,有的成了设计界泰斗,有的成为环境艺术领域或广告界的精英,他们借助的,除了顽强的信念,就是当年练就的童子功。
我们可以在画展上看到沈广耀、毛君炎、黄孟显、张俊、邵卫等人的油画,在现实主义光焰的照耀下,一如既往地闪烁着人性的光彩。宓玲娣、沈涛、康自强、王莉春等的水彩,显示了高超的技法。在中国画方面,则有钱尔成的焦墨山水、董伟民的写意人物、魏根生的新海派花鸟。版画则有杨以磊、曹志雄各领风骚,而在工业设计与现代陶艺方面,则展现了强大的实力与各领域的主导地位。从这些作品中可窥见新中国美术教育在四十年前获得的成就与经验,也是足以让今天的美术教育汗颜并引起反思的。
六十多位相聚申城的“学生”已经两鬓染霜,桃李满天下,但他们忆起轻校的学业,依然感慨良多。他们认为:轻校之所以成功,除了师生素质优良之外,还得益于学风正派,教学相长,革命化、军事化和专业化三结合的教育模式,虽然烙有时代痕迹,却也是很磨炼人的意志的。再说实用美术这一块,强调专业思想,从不以美术精英或贵族自居,又借助于上海工业基地的优势,学以致用,教学质量与培养的人才素质遥遥领先其他院校。学生所学与实践紧密相联,生存能力很强,进入美术设计领域后马上显示不凡手段,有几位在海外发展的学生,就以这路手工打开局面,将外国同行比了下去。
聊起当下的美术教育,老前辈们对文理科大学纷纷增设美术专业及无限量的扩招很有意见,显然这种做法导致鱼龙混杂,许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只得转行,浪费年华与学费。有些学校在教学上也存在轻视基础教育的情况,学生借助电脑太多,动手及原创能力薄弱,进入社会打拼时,明显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工业设计这一块,至今还被有些人轻视。
轻校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今天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属下的艺术与设计学院,条件相比往日,不可同日而语。但院长俞晓夫很清醒,希望这些老校友能开设专业课,给今天的学子讲讲基础课和人生历练的故事,特别是学以致用这个经验,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似乎当年的气场还在”,“让我这个现任院长油然而生敬意”,这是俞晓夫的评价,也是许多美术界同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