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适的“沉”与“浮”

2011-05-30蒋贤斌

南风窗 2011年26期
关键词:胡适之小兵诞辰

蒋贤斌

读到唐小兵先生的《胡适:伟大先知还是一介书生?》一文,才知今年是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90年代初,我的硕士论文写的是关于胡适的改良政治思想,从这一意义上说,胡适,是我从事学术研究的“第一个对象”、“第一人”。我竟然忘记了“第一人”诞辰120周年纪念,感觉有点惭愧。

研究者往往会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因“了解”而趋“同情”,我也是如此。初读时,胡适改良思想是被放在正确革命之对立面来看待的,读着读着,便开始同情胡适之改良了。可是,这又与因受教育而对革命持肯定的态度发生冲突。“革命”与“改良”,便在一个“半梦半醒”的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中纠结、斗争起来。求解不得,还写过一封信求教国内胡适研究一专家。专家回信说:这个问题太复杂,你还是放弃吧。我当然没有放弃,一为要完成毕业论文,二来为自己思考的兴趣。后来,才发现自己对胡适了解、研究之时,正是大陆学界开始重新审视胡适之时,当然,也是逐步恢复胡适之“本来面目”之时。正如唐小兵文章所说,1990年代后,“胡适重新浮出水面,进入年轻一代知识人的精神视野”,“胡学”也由“从被压抑的‘执拗的低音转化成‘昂然的高音”。其实,胡适不是被青年一代知识人推出“水面”,而是被几代知识人,甚至不同層次的读书人推出“水面”的。

事实上,胡适浮出的“水面”也只是知识界的“水面”,在社会层面上并没有扩散,甚至在近10余年来知识人热衷讨论公民社会等问题时,胡适又“沉”下去“不见”。唐小兵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胡适生前很少就“社会”发表见解,无法提供相关理论资源的缘故。个人认为,这一判断极为有理。原来,知识也是如此无情而“功利”的。只是不知一生总想在学术上更有建树的胡适对此是否会生自己的气。不过,以我“同情之了解”,乐观而理性的胡适应该不会生气,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不正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吗?

从学术与知识的视角看,或许胡适是“但开风气不为师”;但如果从精神上看,胡适一生努力坚持的“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这种不但坐而论道,而且起而躬行的处世方式”则是后来者的“师范”和“光源”!

猜你喜欢

胡适之小兵诞辰
欢乐小兵将
纪念焦裕䘵同志诞辰100周年
欢乐小兵将
欢乐小兵将
家长会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篆 刻
胡适打牌
学人旧事
回顾与期待——纪念沙汀诞辰1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