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盘点
2011-05-30邢少文
邢少文
1CPI权重调整,通胀压力犹存
国家统计局1月15日公布,1月份CPI同比上涨4.9%,环比上涨1%,1月份PPI同比上涨6.6%,环比上涨0.9%。4.9%的涨幅被认为低于市场预期的5.3%~5.5%之间。
其中的主要原因,并非经济学家错了,而在于国家统计局于今年1月调整了CPI统计的基期和统计权重,这是2001年以来的第二次例行基期更换,其中居住类权重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类权重降低2.21个百分点。
统计局官员表示,权重的调整并不是为了故意拉低CPI数据,利用20lo年的旧权数构成和2011年按新权数计算出来的八大类别价格指数,对1月份的总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是:同比涨幅为4.918%,比用新权数计算的同比涨幅4.942%降低了0.024个百分点。这说明权重的调整对CPI数据的影响并不大。
中国CPI统计的权重比例一直缺乏透明。中国国内的CPI指数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八大类”体系,在过去几年中,食品类权重比例过大,居住消费权重比例过小是外界批评的一个所在,住房(主要是租房)价格的上涨在CPI统计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虽然1月CPI的统计数据低于预期,但并没有表明中国的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金融危机以来,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被认为是推动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央行统计,2010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全年信贷总量超出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信贷规模4000多亿元。而自2009年7月算起,CPI上行的时间已持续18个月。
在过去的一年中,甚至出现中国物价赶英超美的状况,并出现“内地居民香港打酱油”的现象。甚至有经济学家开玩笑说:“终于找到通胀的原因了!在今天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钞票对印技术项目获得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为抑制通胀,央行于去年下半年开始回收流动性,货币政策逐渐转向紧缩,过去5个月的时间里,央行已连续3次加息,最近一次则是在2月9日加息0.25个百分点。而经过3次加息,目前的存款利率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
而从目前来看,通胀的压力仍然继续存在,且短期之内回落的难度较大,北方干旱可能引发今年的夏粮减收,购房和租房价格亦在持续上涨。食品价格的上扬、加薪影响逐步释放及资源与能源价格等因素,都将影响今年上半年的通胀程度。在这种情况之下,央行仍有可能在今年继续加息,同时不排除人民币的逐步升值和开放。
2中国持有“两房”债安否?
2月12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关于《住房金融市场改革报告》的白皮书,这份白皮书引发了外界对中国所持有美国“两房”债券安全的担忧。
按照该白皮书,美国政府计划关闭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公司,并在未来5-7年后政府彻底退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让私人资本发挥主导作用。
截至2010年12月31日,房利美未偿付债券总额为7939亿美元,而房地美未偿付债券总额为7288亿美元。目前,“两房”债券70%以上持有量为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及国内的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而关于“两房”未来改革可能给中国造成损失,则因为中国是“两房”债券的海外最大持有者,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包括中国外汇管理局、中投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
美国财政部网站披露的关于海外持有美国证券情况显示,截至2009年6月,中国持有的美国政府长期机构债券总额为4540亿美元,业内普遍认为,在这些政府机构债券中,“两房”债券占很大一部分。
“两房”债券属于“政府机构债券”,其信用等级和美国国债相当,不过,由于“两房”并不完全属于政府机构,因此这些“政府支持企业”的债券有一定的“信用风险”和“违约风险”,并不像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国债一样属于无风险资产,因此这类债券的收益率通常都略高于美国国债。
在金融危机之前,“两房”债券被认为是非常优质的机构债,受到投资者的青睐。除中国政府外,其他国家的央行也购买了大量的美国机构债。
去年6月“两房”退出股票市场和今年2月美国政府表示将退出“两房”时,媒体一度报道中国最高可能亏损4500亿美元。
但中国外管局2月12日表示,截至目前,中国外汇储备持有的“两房”债券还本付息正常,2008年至2010年3年间,“两房”债券年平均投资收益率在6%左右。中国从未投资“两房”股票,“两房”股价下跌和股票摘牌未对中国造成损失。
但中国其实早在去年就开始减持这些债券,其中包括中行、工行、建行等。在“两房”于2010年6月退市后的9月份,中国单月的净卖出机构债券创下了263亿美元这一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不过,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中国不必对于“两房”债券的风险过于担忧,因为美国政府在白皮书中已经很明确地指出政府承诺确保“两房”拥有足够的资本实现任何现在或未来做出的担保,并有能力负担起任何债务责任。
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在美国法律框架下,GSE(政府支持企业)如果没有美国国会的批准,本质上可以不享有政府信用,“不仅需要美国政府的支持,还需要美国国会的支持。”他建议中国、日本、开曼群岛、比利时和卢森堡等持有“两房”债券较多的海外投资者应当合作,以争取更安全的保障条件。
3“最穷的第二大经济体”?
2月14日,日本内阁府公布了2010年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数字,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话题再次被外界热议。
根据双方政府的官方数据,日本2010年GDP为54742亿美元,中国则为58786亿美元,日中相差4044亿美元。
去年中国官方宣布的第二季度GDP数据曾首次超越日本,关于2010年中国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就成为了普遍的预测,如今事实既成。
西方和日本媒体对此的解读是日本有着些许失落和忧伤的情绪。日本经济财政大臣与谢野馨在记者会上表示:“日本将不会与中国竞争GDP排名,我们搞经济不是为了争排名,而是为了使日本国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有日本官员也提醒外界,按照人均GDP计算,中国还仍然是日本的1/10。同时,他们也强调了中国发展对于日本的积极意义,可以进行更多的合作。
与外媒对中国GDP超日“中国崛起、日本没落”的热论相比,中国民众似乎对此表示“淡定”。这可能得益于多年来对GDP这一概念要义在中国民众中的普及,以及他们对自身生存状况的理解。
中国民众对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多了一些冷静和思考。在网络上,网民对比中日两国的人均GDP,两国的制造业发展和创新程度,环境能耗、贫富差距程度等等的数据,以此来说明GDP超日本并没有太多值得骄傲和自满之处。
日本的衰落则是媒体解读的另一个重点,2010年第四季度,日本汽车补贴政策的结束给汽车销售带来压力;新颁布的一项烟草税打击了烟草销售;此外,日元走强推动出口下滑等都造成了四季度GDP的下滑。
显然,金融危机对日本的打击更甚于中国,相比于日本在去年GDP的下降,中国政府在过去两年中大规模投资拉动的GDP增长也是尽早实现超越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只是短期的原因,日本经济低迷的更大原因还在于日本人口的老龄化和长期的通缩。
得益于战后推行的多项有利经济措施,日本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早在42年前便实现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但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逐渐陷入长期的低迷,而由于经济原因,日本首相的频繁更迭也是中国新闻媒体报道的重头戏之一。但日本经济低迷所遭遇的一些历史因素也被中国经济学家拿来作为借鉴,以此提示如何避免类似日本式的危机。
鉴于庞大的人口基数,目前中国只能称为“最穷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政府的责任,不仅是作为“第二大”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还要面临诸多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难题,更重要的是要承担更多的“国民幸福感”提升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