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第 5代蚕品种推广应用情况分析
2011-05-29周卫阳司马杨虎
周卫阳 司马杨虎
(1江苏省蚕种管理所,江苏无锡 214151; 2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江苏省第 5代蚕品种推广应用情况分析
周卫阳1司马杨虎2
(1江苏省蚕种管理所,江苏无锡 214151;2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简要回顾了江苏省蚕品种的发展历史,分析了第 5代蚕品种的形成过程及其经济性状。针对第 5代蚕品种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新蚕品种选育的政策扶持、加强蚕品种的种性保持与改良、加强农村蚕桑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精品”打造“名品”等旨在推动江苏省蚕品种选育和推广健康发展的建议。
江苏省;第 5代蚕品种;优良性状;推广应用;推广建议
江苏省是我国蚕桑主产省之一,据江苏省农委农业局 2009年统计,全省桑园面积约 6.67万 hm2、生产蚕种 174万盒、发种 180万盒,生产鲜茧 7.30万 t,分别占全国的 8.49%、13.29%、12.59%和 13.06%。蚕种是蚕桑生产的基础,蚕品种的经济性状直接影响茧丝绸行业的发展。建国后江苏省完成了 4次蚕品种更新,对茧丝绸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江苏省蚕茧生产已使用第 5代蚕品种,其经济性状较前 4代蚕品种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其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1 江苏省蚕品种的历史回顾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初年(1880年左右),无锡县新安乡夏甸桥人张少甫,针对当时二化性蚕品种好养、茧层薄、丝量少和一化性蚕品种茧丝好、产量高、饲养难的特点,采用一化性蚕品种与二化性蚕品种杂交,并连续互交饲养获得丰收;1915年江苏省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经过优选杂交的改良蚕品种——“赤热 ×诸桂”(一化性蚕品种 ×一化性蚕品种)为江苏省生产推广改良蚕品种奠定了基础;1921年专门从事改良蚕种生产的私营蚕种场相继建立,改良蚕种逐年增多,至 1934年逐步取代了自留种[1]。
建国后江苏省的蚕品种发展很快(表 1)[2],蚕品种经济性状有了较大提高,春用品种茧层率 25%以上,鲜毛茧出丝率 20%以上,茧丝长1 350~1 400 m;夏秋品种茧层率 21%以上,鲜毛茧出丝率 15%以上,茧丝长 1 000 m以上,另外,蚕茧的解舒、茧丝纤度和洁净、繁育系数、盒种产量、抗病、抗逆性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3]。
表 1 1949—2007年江苏省蚕品种及推广数量统计表(万盒)
2 江苏省第 5代蚕品种的形成及经济性状分析
2.1 第 5代蚕品种的形成和推广应用
为适应茧丝绸市场的发展需要,江苏省蚕种管理所在 1996年、1997年组织进行了第 5代新蚕品种的繁育和农村中试工作,选择菁松 ×皓月、苏◦菊 ×明◦虎、黄◦海 ×苏◦春 、春◦蕾 ×锡◦昉、苏◦镇 ×春◦光、871×872为主要推广品种,到 2000年以后经过农村区域适应性筛选,逐步形成了以春用和春秋兼用品种菁松 ×皓月、苏◦菊 ×明◦虎、春◦蕾 ×锡◦昉、苏◦镇 ×春◦光和夏秋用品种 75新 ×7532的江苏省第 5代蚕品种格局。江苏省第 5代蚕品种,由于综合性状优良,深受蚕种场、蚕农、丝厂和市场的欢迎,并得到迅速推广应用。2000年推广新品种 176.37万盒,占当年发种量的 70.25%,基本完成了第 5代蚕品种的更新换代(表 2)。
2.2 第 5代蚕品种的茧丝性状分析
2.2.1 第 5代蚕品种的中试成绩 江苏省蚕种管理所 1996、1997年 2年中试的主要茧丝质成绩如表 3、表 4所示。中试成绩分析结果显示,新品种与对照种发育经过相仿,其它经济性状超过或达到对照品种;农村饲养表现为好养、抗病、抗逆性强、食桑猛、蚕体大、茧形大、产量高。这几对新品种与对照种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盒种产茧量、上车茧率、干毛茧出丝率、解舒丝长、干壳量、解舒率、洁净、强力等成绩大都超过对照品种。
表 2 江苏省 2000—2010年第 5代蚕品种推广数量、比例
表 3 江苏省 1997年春期家蚕新品种中试成绩
表 4 江苏省 1996、1997年中秋期家蚕新品种中试成绩
第 5代蚕品种新格局的形成,给蚕桑生产提供了品种选择的空间,各地区可以根据气象特点、土壤结构、地理环境、技术水平等,选择适合本地区推广应用的蚕品种,充分发挥蚕品种的优势,提高蚕茧产量和茧丝品质。
2.2.2 第 5代蚕品种农村饲养成绩 从江苏省第 5代蚕品种 5年的农村推广应用主要茧丝质量成绩的跟踪调查情况看,新品种表现为好养、高产、茧丝长长、解舒好、茧丝纤度适中、茧丝纤度综合方差小、洁净与出丝率高等优点,并表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4]。
2.3 第 5代蚕品种的繁育系数分析
江苏省第 5代蚕品种的良繁系数,有了显著提高,10克蚁收茧量、公斤茧制种量、克蚁制种量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从 2002—2007年江苏省第 5代主要蚕品种的克蚁制种量、公斤茧制种量 6年生产平均成绩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春季克蚁制种量全省平均成绩最高的是苏菊 ×明虎 21.86盒,秋季是菁松 ×皓月 16.61盒;公斤茧制种量全省平均成绩春季最高的是苏菊 ×明虎 4.49盒,秋季是菁松 ×皓月 4.34盒(表 5)。
3 江苏省第 5代蚕品种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第 5代蚕品种性状仍需进一步改良
第 5代蚕品种在经济性状上各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指标都有较大的提高,但缺少综合性状突出、在各项指标上全面超越苏 5×苏 6的“精品”。有些蚕品种表现为茧层率低、茧丝洁净不高、性状不稳定、蛹体大体质弱、区域适应性差等缺点。菁松 ×皓月是第 5代蚕品种中推广应用量最大的品种,其茧丝质量最好,但繁育系数、蚕茧产量偏低,抗病、抗逆性稍差。
3.2 农村蚕桑技术推广能力弱化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的蚕桑技术推广力量削弱,蚕桑技术推广体系有“网破线断人散”的发展趋势。蚕农的养蚕技术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倒退。蚕农不重视培桑、养蚕操作粗放,造成了蚕难养、茧质差、产量低、效益低,难以做到良种良法,影响了优良品种种性的充分发挥,给优良新蚕品种的推广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3 因品种偏多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江苏省第 5代蚕品种推广初期有蚕品种 10对左右,据 2001、2002年江苏省蚕种管理所统计,60个蚕桑生产县(市、区)中,80%的县都饲养 3对以上的品种,同一庄口中有较多的品种,影响了优质茧丝的庄口质量。30家蚕种生产单位中,生产 3对品种的有 7家,生产 5对品种的有 6家,生产 6对品种的有 3家,生产 8对品种的有 1家。因品种过多造成了蚕种场的生产房屋紧张,给劳动力调度、技术指导、生产管理等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也给全省蚕种的调配和品种的余缺调剂工作增加了难度。
4 蚕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建议
4.1 加强新蚕品种选育的政策扶持
蚕种是茧丝绸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蚕丝业国际竞争力的潜在优势。江苏省蚕品种资源丰富,应加大对新蚕品种选育和蚕遗传资源保护的投入,加快建成选育、繁育、推广相互配套的技术体系。我国《畜牧法》第九条、第十八条、第三十六条分别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畜禽良种培育,扶持畜禽养殖生产等方面作了规定。建议政府落实《畜牧法》对蚕种的扶持政策,保障蚕种选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4.2 加强蚕品种的种性保持与改良
优良蚕品种是养好蚕的基础,能提高茧丝质量,提高经济效益。而蚕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也必须围绕市场来进行。从表 3-5可以看出第 5代蚕品种,与对照品种苏 5×苏 6相比,大部分的经济性状和茧丝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没有能在各项经济性状上全面超过对照种的蚕品种。目前的蚕品种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还有待于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加强对新品种的优良性状的保持和不良性状的进一步改良,促进第 5代蚕品种性状日趋完善。
4.3 加强农村蚕桑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有了好的品种,必须采用科学的饲养技术和管理方法,才能发挥蚕品种的最大潜能。建议政府加强蚕桑技术推广队伍建设,逐步完善蚕桑服务体系,使蚕桑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确保良种良法,充分发挥蚕品种的优良特性,体现其经济价值。在蚕茧收购中,加强蚕茧收购市场管理,通过“仪评定价”实现“优茧高价、劣茧低价”,用经济手段调动蚕农应用先进的养蚕栽桑技术,实现良种良法。
4.4 培育“精品”、打造“名品”
优质、高产、高效是蚕品种选育的发展方向,蚕种虽然是特殊商品,但仍然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建议积极利用江苏省的人力、物力、品种资源优势,加强政、产、学、研的联合,借助现代生物技术,促进新蚕品种研发的科技创新,针对江苏省的特点选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精品”和“特色”蚕品种,促进江苏省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蚕桑丝绸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65-66.
[2]许明芬,周成伟.建国以来江苏省当家蚕品种的演变[C]∥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省蚕桑学会.华东地区第 6次蚕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无锡:江苏省蚕桑学会,1998:20-21.
[3]奚觉民,许明川.江苏省第 5代家蚕春、秋用蚕品中试成绩与推广建议[J].江苏蚕业,1999,21(1):14-17.
[4]赵小军,马小琴,李强.江苏省茧丝产品质量的现状与分析[J].丝绸,2002,(3):15-17.
[5]司马杨虎,徐世清,郑必平,等.浅谈江苏省第 5代蚕品种形成推广与种性保持[J].广东蚕业,1999,33(4):15-17.
[S88-9]
C
1007-0982(2011)02-0045-04
2011-01-05;
2011-03-08
周卫阳(1971—),男,江苏宜兴,硕士,高级农艺师。
Tel:0510-83216188,E-mail:jszwy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