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际科技合著论文状况看中国环境领域国际科技合作态势

2011-05-24

中国软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论文领域科技

刘 娅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一、背景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对资源的消耗,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一突出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国家采取了包括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成立国家环境保护部、加强科研工作等措施来强化环境保护。其中,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来获得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源和经验,从而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中国科学界发挥自身优势的一条重要路径选择。

国际科技合作是我国科研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在逐年增长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的基础上,整合“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中的国际合作资源,重点选择和支持了一批具有关键需求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十五”建设期间我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投入国际科技合作研发经费共计约84亿元[1]。通过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合作方式,我国借助全球科技资源解决了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并促进了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十一五”建设期间,国家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并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来组织国际科技合作的原则。其中,环境保护是本阶段政府支持的四个重点国际科技合作领域中第一个重点领域的优先支持方向之一[2]。

合著论文是体现科技合作实施状况的重要载体。对合著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可以有效地反映不同地域之间、学科领域之间、科研人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以及合作研究的工作内容[3-5]。基于国际合著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则可以反映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国际科技合作的状况与成效[6-9]。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欧盟委员会以及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不同国家/地区的重要资助机构在进行科研经费分配决策时均参考过文献计量分析结果[10]。随着“十二五”建设周期的临近,“十一五”建设期间的各项工作正在逐渐接近尾声。因此,对过去5年来我国在环境领域的国际合著论文进行分析,可以形成对近年来中国在该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和问题的客观认识,从而使我们理性地判断“十一五”期间国家国际科技合作政策所起的作用,并为未来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二、数据源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Thomson Reuters公司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扩展版(SCI-EXPANDED)收录了6,000余种较高质量期刊,是当前开展文献计量分析的较权威的文献资源。本研究以SCI-EXPANDED为数据源,对其中作者所属国家含中国、发表时间为2005-2009年的英文论文(Article)进行逐年检索(检索时间为2010年3月30日-4月4日),得到各年度的中国SCI论文发表数据。随后根据SCIEXPANDED的学科分类,选择与环境科学研究最密切相关的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环境工程(Engineering,Environmental)两个分类,对所获数据进行筛选,得到2005-2009年中国在环境研究方面发表的SCI论文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抽取作者所属国家除中国以外至少还包含一个其他国家/地区的论文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共得到SCI国际合著论文数据3,623条。

(二)分析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SCI国际合著论文的生产能力、地域分布、机构分布、研究热点分布、发表期刊分布的文献计量分析来全面地反映中国环境领域研究的国际科技合作现状。因此,统计分析是本研究的一项主要研究方法。对于SCI国际合著论文的生产能力、作者所属机构和地域、发表期刊等的分析,研究采用了一般性的频数统计以反映数据的总体分布形态以及基于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

此外,本研究还利用了共词分析方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国家/地区之间合作关系分析以及研究热点分析。共词分析是文献内容分析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被许多学者用于对学科前沿的研究[11-15]。其思想是通过对能够表达某一学科领域主题或研究方向的高频术语两两共同出现在一篇文献中的现象的分析,从而归纳出该学科的研究热点或研究范式。如果两个术语共同出现在一篇文献中的次数越多,则说明二者的关系越密切,相互之间的“距离”也越近,反之“距离”则越远。根据不同术语之间“距离”的远近便可以通过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某个学科的重要术语进行分类,从而判断本学科领域中主题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择了论文所属国家/地区、关键词两类术语,利用Thomson Reuters公司的TDA分析软件统计两类术语各自出现的频次,然后选择出现频次在一定阈值之上的国家/地区以及关键词,分别统计它们两两在同一篇文献中共同出现的频次,并构建共现矩阵。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6.0对高频国家/地区共现矩阵进行节点集中度分析,从而揭示不同国家/地区在与中国开展合作研究中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角色定位;通过SPSS16.0软件对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进行聚类分析,从而了解当前中国在环境研究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热点。

三、基于SCI国际合著论文的我国环境领域国际科技合作表现

(一)SCI国际合著论文产出基本情况

图1显示,2005-2009年我国在环境领域SCI论文发表数量共计12,824篇,其中通过与其他国家/地区研究人员合著形成的SCI国际合著论文为3,623篇。具体年度数据显示,2005-2009年我国在环境领域SCI论文发表数量上升较快,2005年SCI论文发表1,469篇,2009年上升到4,043篇,年均增幅在35.0%左右。与SCI论文相比,同期我国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增长更为显著,2005年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量是385篇,2009年达到1,105篇,年均增幅在37.4%左右。各年度SCI国际合著论文数占当年SCI论文发表量的比例较为稳定,基本保持在25.0% -30.0%之间。

对3,623篇SCI国际合著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属国家/地区进行分析,第一作者所属国家为中国的共有2,117篇,占 SCI国际合著论文总数的58.4%。2005-2009年期间第一作者所属国家为中国的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逐年上升,2005年数量为212篇,2009年达到672篇,年均增幅约为43.4%(见图1)。第一作者所属国家为中国的SCI国际合著论文占当年SCI国际合著论文的比例也逐步上升,2005年约为55.1%,2009年达到约60.8%。将2005-2009年中国在环境领域发表的SCI国际合著论文按照作者人数类型划分,作者为2人的有238篇,作者为3人的有549篇,作者为4人的有697篇,作者为5人的有702篇,作者为6人的有546篇,其他类型的有891篇。由图2可见,2005-2009年各年度我国在环境领域发表的SCI国际合著论文按作者人数类型划分后的分布形态基本相同,均以3-6名作者的论文为主(此部分论文约占2005-2009年中国在环境领域发表SCI国际合著论文总数的68.8%)。在各年度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不断增长的状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应地图2中后面年度论文的作者分布曲线更为陡峭。

图1 2005-2009年中国在环境领域SCI论文及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情况

图2 2005-2009年各年度中国在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按作者人数类型划分的分布情况

将2005-2009年我国在环境领域发表的SCI国际合著论文按照作者所属机构个数进行划分,论文所属机构为2-3家的居多,约占2005-2009年我国在环境领域发表SCI国际合著论文总量的73.7%。其中,论文所属机构为2家的最多,共有1,600篇,其次是论文所属机构为3家的,共计1,070篇,论文所属机构为4家的有421篇,其余类型的有532篇。

根据对论文被资助情况的统计,3,623篇SCI国际合著论文中有1,254篇获得了不同国家/地区的各类资助。其中,得到我国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地方科技计划项目或其他类型财政科研项目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政府间合作项目资助而形成的SCI国际合著论文达到1,015篇,约占2005-2009年中国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总数的28.0%。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和2009年得到我国各级财政项目资助的SCI国际合著论文数分别为226篇和778篇,而2005年只有5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SCI-EXPANDED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才标注论文被资助的情况,因此2009年以前大部分论文的被资助情况在数据库中无法得到体现。但根据2009年数据,当年获得我国各级财政项目资助的SCI国际合著论文数占本年度SCI论文总数的比例达到了70.4%。从这一基本事实可以断定,2005-2009年我国获得各级财政项目资助的SCI国际合著论文数占SCI论文总数的比例应远高于28.0%。

(二)SCI国际合著论文的国家/地区分布

根据2005-2009年统计结果,5年内与我国合著发表环境领域SCI论文的国家/地区数量共计123个,这些国家/地区分布于世界各大洲,说明中国在环境领域已经建立了遍及全球的科技合作网络。图3显示,与我国合著发表SCI论文数量最多的5个国家是: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英国数据将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北爱尔兰的数据进行了合并与去重)和澳大利亚,这些国家是我国环境领域的主要合作对象。美国与我国在环境领域的合作在所有国家/地区中表现最为突出,5年内与我国合著SCI论文数量达到1,481篇,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地区各自与我国合著SCI论文的数量,约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与我国合著发表SCI论文数量的2.9倍。由此可见,美国是我国当前在环境领域国际合作研究关系最紧密的伙伴。

图3 2005-2009年在环境领域与中国合著SCI论文发表总量前5位的国家

表1 2005-2009年在环境领域与中国合著SCI国际论文数量前5位国家的年度分布

根据各年度在环境领域与我国合著SCI论文发表数量前5位国家的具体排名(见表1),处于各位次的国家与我国合著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均比上一年度处于同样位次的国家与我国合著发表的SCI论文数量有所增长(英国数据将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北爱尔兰的数据进行了合并与去重)。美国在各个年度均排名第一。尽管日本2005-2009年总量统计排名第二,但年度排名在发生变化。从2007年开始,随着加拿大与我国合著发表的SCI论文迅速增多,日本的年度排名开始受到挑战,并在2009年被加拿大超越。2005-2009年期间,英国的年度排名总体有所下降,而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年度排名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图4 2005-2009年在环境领域与中国合著SCI论文发表总量前20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研究关系网络

论文被引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邱均平在分析不同国家学者的研究后提出,科学文献被引用的最佳年限,中文文献大致为出版后的2-5年,而外文文献约为出版后的3-8年[16]。因此,分析表1中各个国家在2005-2007年SCI合著论文的篇均被引用次数和h指数的表现,可以大致形成对我国和不同国家/地区合著SCI国际论文的学术影响力的基本判断。由表1数据可见,在上述几个国家中,无论从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还是从h指数的维度,美国与我国各年度合著发表的SCI论文均整体表现优异,说明中国和美国在环境领域的合作研究不仅非常活跃,规模较大,并且产出成果的质量也较高。相比较之下,其他国家与我国合著发表的SCI论文在各年度的学术影响力表现则有起有伏,整体上不是很稳定。2005年英国与我国合著SCI论文的表现非常突出,当年两国合著发表的SCI论文只有29篇,但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是前5个国家中最高的(15.17次/篇),且单篇被引用次数≥13次的论文篇数达到了13篇。

以2005-2009年与中国合著SCI论文数量排名前20位的国家/地区为研究对象,按照它们两两出现在同一篇文献内的合著关系构建共现矩阵并利用UCINET6.0软件进行度数中心度分析,得到这20个国家/地区在环境领域与中国开展的研究合作中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以及它们在网络中各自的地位。从图4可见,2005-2009年与中国合著SCI论文数量排名前20位的国家/地区在网络中各自的角色不尽相同。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韩国、以及英格兰这7个国家/地区均与网络中绝大多数国家/地区有直接合作关系,它们的度数中心度(考虑交往的规模,度数中心度为节点间链接关系值的总和;不经过二值化处理,各国/地区的表现为:美国(378)、日本(188)、加拿大 (177)、德国 (127)、澳大利亚(114)、韩国(110)、英格兰(105))远高于其他13个国家/地区(法国的度数中心度在其他13个国家/地区中最高,为77),因此上述7个国家/地区是网络中最为活跃的节点或核心。并且,这七个国家/地区自身之间的合作关系均较强,尤其是美国与加拿大、美国与日本的合作强度,在20个国家/地区中是最强的(美国与加拿大合作关系值为88;美国与日本合作关系值为75)。与上述7个国家/地区相比,部分国家/地区的度数中心度小得多(例如,挪威(23)、新加坡(22)、巴基斯坦(20)和爱尔兰(3)),由此可见这些国家/地区在合作网络中与其他国家/地区发展交往关系的能力较弱。从以上分析可知,在我国环境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中,合作并不局限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双边合作,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多边合作关系。在多边合作关系中,总体而言拥有较强科研基础和实力的国家/地区扮演了核心角色,它们与其他国家/地区发展交往关系的能力较强,同时这些国家/地区自身之间的合作研究关系也更为密切。

(三)发表SCI国际合著论文的中国机构分布

2005-2009年在环境领域发表SCI国际合著论文的中国机构绝大多数为具有科研能力的大学,此外还有部分专业研究机构和少数企业。5年中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总量前10名的中国机构分布见图5,9家机构为大学,1家为专业研究机构。2005-2009年在环境领域发表SCI国际合著论文的中国机构中只有中国科学院的发表总量超过了1,000篇(为1,111篇),远远高于我国其他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的产出,达到了排名第二位的北京大学的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的5倍以上。对2005-2009年各年度环境领域 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量前十名的中国机构进行分析(见表2),可以看到各年度中国科学院的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量均稳居第一,且论文数量保持了持续增长。对2005-2007年机构的SCI国际合著论文学术影响力表现进行重点分析,按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进行衡量,中国科学院各年度均处于前10名机构的中上水平;按h指数进行衡量,中国科学院各年度也排在第一。上述数据表明,中国科学院近年来是我国在环境领域内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最为活跃的机构。整体而言,在中国机构中其合作研究成果的质量较高。

图5 2005-2009年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前10名的中国机构

表2显示,除中国科学院以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也都进入了各年度论文发表数量的前10名,但各机构的年度排名并不稳定。此外,以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和h指数来衡量各机构在不同年度的论文学术影响力,可以看到各机构的表现不一致。例如,2005年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的学术影响力表现在前10家中国机构中表现相当出色,香港城市大学16篇SCI国际合著论文的篇均被引用次数达到了20.12次,h指数达到11;清华大学12篇SCI国际合著论文的篇均被引用次数达到了22.83次,h指数达到7。而2006年和2007年,表现较出色的机构分别是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此外,对2006年、2007年数据分别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可以发现,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与篇均被引用次数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2006年:R=0.15;2007年:R=0.12),这表明我国机构在环境领域发表的SCI国际合著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之间不具有相关性。

表2 2005-2009年在环境领域发表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前10名的中国机构年度分布

(四)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热点

对2005-2009年我国在环境领域发表的3,623篇SCI国际合著论文的关键词进行抽取,共得到9,492个关键词。根据关键词词频多少,选择出现频次在14次以上的59个关键词,删除环境研究中普遍应用的、研究方向代表性较弱的关键词(例如中国、环境等),再将含义相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作为一个词来处理(例如,Heavy Metals和Heavy Metal;PAHs和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adsorption和sorption),最后共得到49个高频关键词。49个关键词及其出现的频次见表3,由此可以判定重金属、土壤、吸附、植物修复技术、空气污染、环烃类化合物等是近年来我国在环境领域国际合作研究中的热点。

表3 2005-2009年中国在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的高频关键词(词频≥14)

图6 2005-2009年中国在环境领域的5个主要国际合作研究方向(基于SCI国际合著论文关键词)

根据SPSS16.0软件对49个关键词共现矩阵进行层次聚类后展示的关键词之间关系以及这些关键词所表征的技术特征,可以将2005-2009年我国在环境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热点大致划分到5个研究方向中(见图6),分别是:(1)环境风险评价与决策;(2)空气质量与水质的监测与预测;(3)废水处理;(4)无机物的污染与治理;(5)持久性有机有毒物的污染与治理。

(1)环境风险评价与决策

环境风险评价是对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露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与损害进行评估,并提出防范应急的减缓措施的活动。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作为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我国还属于环境保护科研工作的较新领域。2005-2009年本研究方向的国际科技合作关注重点主要集中于:

·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优化决策方法研究;

·基于仿真技术的地下水资源生态风险评估;

·环境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问题处理方法研究。

(2)空气质量与水质的监测与预测

微细颗料物、臭氧污染等是当前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最突出问题,同时我国7大水系的水质污染情况也相当严重,因此依托科学技术手段构建先进的环境预警监测体系,开展空气质量与水质的监测与预测研究,是当前我国环境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一大主流方向。本研究方向包含了13个高频关键词,热点研究主题主要包括:

·臭氧引发的环境污染研究;

·大气颗粒物污染(PM2.5、PM10等)来源、构成和变化机理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

·基于建模技术的空气质量与水质监测。通过空气质量模型分析PM2.5、PM10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规律并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预测;通过水体质量模型进行水质的评价与预测;

·基于遥感技术的环境监测,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等;

·基于GIS技术的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

·气温和降水推算方法研究。

(3)废水处理

随着我国环境治理的深化以及各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废水处理技术在控制水环境污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5-2009年我国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国际科技合作主要集中于:

·光催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废水脱氮过程中N2O的产生与控制。

(4)无机物的污染与治理

包括Pb、Hg、Cd、Cr等重金属和砷、硒等非金属在内的无机有毒物具有强烈的生物毒性,是危害极大的环境污染源。鉴于无机有毒物毒性机制和生物效应的复杂性,该领域成为了当今各国环境科学研究的焦点所在。无机物的污染与治理研究方向包含了16个高频关键词,2005-2009年我国国际合作研究热点集中于:

· 汞、镉、铅、铜、砷、氮、磷等无机污染物分布状况监测与分析;

·在不破坏土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来消除重金属造成的污染;

·土壤中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分析;

·污染沉积物中氮、磷及重金属的释放规律及其动力学研究;

·汞、砷的毒性以及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5)持久性有机有毒物的污染与治理

土壤和水体污染包括无机污染(主要是重金属)和有机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很高毒性,能在土壤和水体中长期残存,并能通过迁移、转化过程和自然循环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因此也是科学界高度关注的重点。2005-2009年我国在该研究方向的国际科技合作主要集中于:

·对PAHs、PCBs等持久性有机有毒污染物的分布和富集特征的研究;

·利用微生物降解等手段治理持久性有机有毒物对土壤的污染。

(五)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期刊分布

3,623篇SCI国际合著论文共发表在168种期刊上,可见我国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的期刊范围较为广泛。2005-2009年发表我国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前20位的期刊如表4所示。前10种期刊上共发表SCI国际合著论文1,524篇,约占2005-2009年我国环境领域 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总量的42.1%;前20种期刊上共发表SCI国际合著论文2,059篇,约占2005-2009年我国在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总量的56.8%,这表明我国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对于发表期刊的选择是一种在广泛分布中具有较明显集中度的格局。

表4 2005-2009年中国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前20位期刊

Thomson Reuters的2008 JCR Science Edition数据库共收录了2.1中所列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两个分类的177种期刊。表4显示,按5年影响因子排名[17],2005-2009年我国环境领域 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前20名期刊中有3种属于177种期刊中的前10名(分别是:Environ.Sci.Technol;Appl.Catal.B-Environ;以及 Glob.Change Biol),另有8种期刊排名在10-30名之间。5年来我国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共有1,463篇发表在这11种期刊上,约占2005-2009年我国在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总量的40.4%。由此可见,5年来我国在学术影响力较高的环境类期刊上发表SCI国际合著论文的比例较高,说明相当数量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此外,从2005-2009年我国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前20名期刊所属国家/地区分布来看,9种属于英国,6种属于荷兰,3种属于美国,德国和我国各有1种,这表明我国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较多的刊物以英、美等国家的期刊为主,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地区的环境类期刊相对较少。

四、结语

通过对2005-2009年我国在环境领域与其他国家/地区合著SCI论文的生产能力、作者和机构的类型、获得资助情况、地域分布、中国机构分布、研究热点分布以及发表期刊分布的系统性分析,可以得出结论:5年来我国在环境研究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总体呈现出规模不断增大、国家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合作伙伴地域分布广泛、研究内容紧扣当前社会需求的格局。

一是我国在环境研究领域以SCI国际合著论文体现的国际科技合作产出成果逐年增多,按年均37%左右的增速保持了较快的持续增长。这表明伴随着全球科技流动性、跨界性的增强,中国环境领域科学界越来越认识到全球优秀科技资源对促进自身工作的巨大作用,因此对国际科技合作秉持了开放吸纳的积极态度,国际科技合作越来越活跃。同时,2005-2009年SCI国际合著论文的表现显示,5年来我国在环境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主要在2-3家机构之间展开,研究团队以3-6人为主,第一作者所属国家为中国的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在不断增长,且我国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发表在了排名靠前的SCI环境类期刊上。这些事实说明,近年来我国在环境领域的多数国际科技合作团队规模不是很大,但我国研究人员能够在较多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担当主导角色,科研实力在逐步增强,相当一部分产出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二是尽管SCI-EXPANDED数据标引的不完整性使得2009年以前我国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的被资助情况无法实现有效揭示。但论文是前期科研工作成果反映的事实以及SCI论文发表时间相对于项目获得资助时间具有较长滞后性的特点,仍使我们可以从2009年数据反映的当年获得我国各级财政项目资助的SCI国际合著论文数占本年度SCI论文总数的比例达到了70.4%的事实,判断出在“十一五”建设期间我国的确根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规划大幅度加强了本国各级财政对环境领域国际合作研究的保障力度。而有效财政经费保障下的科研项目所产生的SCI国际合著论文成果显著增长的事实也提醒我国科技管理决策者,如果国家期望“十二五”建设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中取得高水平的产出,目前就应对优先研究领域、研究能力评价、国际合作伙伴选择、资源分配等进行相关研究和布局。并且,对于越是关涉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需求的工作,则越应当进行更加细致的政策设计,才能通过国际科技合作长久助力创新主动性的生成。

三是在环境研究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家/地区选择上,从2005-2009年我国环境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的表现来看,我国已经与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网络,各年度与我国开展合作研究最多的国家均集中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科技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其与我国合作研究形成的SCI论文成果,无论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学术影响力上都有着上乘的整体表现。在Basu与Vinu Kumar的研究中,印度的国际科技合作伙伴选择也呈现类似特点。这一现象或许说明了三方面情况:一是发展中国家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中普遍重视科技发达国家/地区。科技发达国家/地区的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是发展中国家的资助机构和研究人员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非常关注的两个要素;二是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国科学界对本国环境科学研究事业的现阶段认识和发展思路。即:中国目前环境质量状况要落后发达国家数十年,非常必要引进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先进环境保护管理政策和技术并加以改造,从而尽快地改善我国环境保护状况。基于这种认识,上述现象可能显示了目前我国在环境领域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知识流动仍然是一种以发达国家/地区流入为主的格局;三是这种状况可能也说明了我国环境领域的科研实力近年来在逐步增强,因此才有可能吸引住科技发达国家/地区的研究力量,并与之建立起不断发展、不断密切的合作研究关系。

四是在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我国科研主体分布上,SCI国际合著论文作者所属机构分析显示,5年来参与环境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我国科研主体包括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和少数企业。其中,中国科学院以其庞大的科研规模和实力,成为我国专业研究机构参与环境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典型代表,其他类型的科研主体在论文产出规模上难以望其项背。此外,具有科研功能的高等院校也是参与我国环境领域国际合作研究的另一支实力雄厚的力量。5年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一大批研究型大学在我国的环境领域国际合作研究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使我国环境领域科学研究具有国际视野、前沿性以及创新性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一个需要注意的事实是:根据SCI国际合著论文的表现,我国机构的论文数量和学术影响力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虽然发展速度、研究规模、研究环境等诸多因素会影响以引文指标来衡量的学术影响力表现,但此现象应当反映了在我国环境领域的SCI国际合著论文中,同样存在着与其他领域论文一样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

五是SCI国际合著论文反映出的合作研究热点是与我国当前在环境领域的紧迫需求相契合的。尽管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以改善生态环境,但不可否认,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依然非常严峻和复杂。2010年发布的我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18],2007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为3,028.96万吨,氨氮为172.91万吨,重金属0.09万吨,总磷为42.32万吨,总氮为 472.89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为2,320.00万吨,氮氧化物为1,797.70万吨,烟尘为1,166.64万吨,工业粉尘为764.6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为4,914.87万吨;工业危险废物为3.94万吨。由此可见,能源结构性污染突出、工业污染排放量高、江河水质恶化、城市化和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而导致的大气污染加剧等依然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因此也是环境领域科研工作所必须攻克的重点。自然地,大气污染、水质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状况的监测与分析,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治理,以及环境风险的评估与决策成为了近年来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环境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关注重点。

[1]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十五”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管理特点[EB/OL].http://www.istcp.org.cn/info4.aspx?id=85,2010 -7 -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86/info25586.htm,2010-7-5.

[3]A.Schubert,S.Zsindely,T.Braun.Scientometric 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Medical Research Output of Mid-size Countries[J].Scientometrics,1985,7(3 -6):155 -163.

[4]G.Lewison,P.Cunningham.Bibliometric Studi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rans- National Research[J].Scientometrics,1991,21(2):223 -244.

[5]Loet Leydesdorff.Indicators of Innovation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Cybermetrics [EB/OL] .http://www.cindoc.csic.es/cybermetrics/articles/v5i1p2.html,2010-5-11.

[6]Aparna Basu,B.S.Vinu Kumar.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Indian Scientific Papers[J].Scientometrics,2000,48(3):381-402.

[7]Caroline S.Wagner,Loet Leydesdorff.Mapping Global Science Using International Co-authorships:A Comparison of 1990 and 2000[C].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2004,330 -340.

[8]Caroline S.Wagner,Loet Leydesdorff.Mapping the Network of Global Science:Comparing International Co-authoships from 1990 to 2000[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Globalization,2005,1(2):185 -208.

[9]Mee-Jean Kim.Korean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1995 - 2000 [J].Scientometrics,2005,63(2):321-339.

[10]David A.Pendlebury.White Paper:Using Bibliometrics in Evaluating Research [EB/OL].http://isiwebofknowledge.com/media/pdf/UsingBibliometricsinEval_WP.pdf,2010-6-5.

[11]J.Law,S.Bauin,J. - P.Courtial,J.Whittaker.Policy and the Mapping of Scientific Change:A Co-word Analysis of Research into Environmental Acidification [J].Scientometrics,1988,14(3 -4):251 -264.

[12]Sujit Bhattacharya,Prajit K.Basu.Mapping a Research Area at the Micro Level Using Co- word Analysis[J].Scientometrics,1998,43(3):359 -372.

[13]Neil Jacobs,Co - term Network Analysis as a Means of Describing the Information Landscapes of Knowledge Communities Across Sector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2,58(5):548 - 562.

[14]杜广强.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前沿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6):61-65.

[15]Bangrae Lee and Yong-IL Jeong.Mapping Korea’s National R&D Domain of Robot Technology by Using the Coword Analysis[J].Scientometrics,2008,77(1):3 -19.

[16]邱均平.信息计量学(九):第九讲 文献信息引证规律和引文分析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24(3):236-240.

[17]Thomson Reuters.2008 JCR Science Edition[DB/OL].http://admin-apps.isiknowledge.com/JCR/JCR?SID=N1Fc1%40DiDLhpcaaNfgI,2010 -07 -15.

[1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EB/OL].http://cpsc.mep.gov.cn/,2010 -07 -18.

猜你喜欢

论文领域科技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