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宾川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

2011-05-24范昆琨范柱国眭素刚王瑞兵

中国水土保持 2011年3期
关键词:宾川县斜坡泥石流

范昆琨,范柱国,肖 彬,眭素刚,王瑞兵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3)

宾川县地处云岭横断山脉边缘、金沙江南岸云贵高原西南部,土地总面积2627km2,辖10个乡(镇)、3个农场、1682个自然村。县境地势东西高、中部低,程海大断裂带由南至北纵贯,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频发,不仅威胁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是云南省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依据2008年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笔者对宾川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总结,以期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减灾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

宾川县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共91个灾害点,其中滑坡32个、泥石流沟54条、不稳定斜坡5个,以泥石流沟分布最为广泛、危害最大,滑坡次之。

1.1 滑坡

县域内共发育有滑坡灾害点32个,主要分布在平川河、清水河以及朵背箐流域,成因与地层岩性及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详见表1。滑坡以产生于第四系残坡积层和冲洪积层的堆积层滑坡为主,其余的岩质滑坡均为中层中型滑坡,多因岩石节理、裂隙极度发育和岩体破碎、强度降低,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调查研究表明:县境内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对滑坡滑动起控制作用,大多数滑坡集中在构造带附近,有87.5%的滑坡产生于25°以上的陡坡区。

1.2 泥石流

县境内共发育有54条泥石流沟,主要分布于桑园河、平川河流域,包括35条小型泥石流沟和19条中型泥石流沟。泥石流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固体物源主要来自崩塌、滑坡形成的松散堆积物,也有少量人工堆弃体,主要物质组成为黏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其中52条以泥石流为主、2条为水石流。据资料记载,宾川县2000—2003年共发生过24次泥石流,泥石流活动频繁,有的泥石流沟甚至每年暴发2~3次,对泥石流沟沟口居民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表1 宾川县滑坡类型统计

1.3 不稳定斜坡

县域内发育的不稳定斜坡灾害点主要分布在乔甸、金牛和宾居镇,成因与地层岩性及构造活动关系密切。在5个不稳定斜坡中,4个为岩质斜坡,1个为土质斜坡,主要发育在侏罗系泥岩夹砂岩及泥灰岩、三叠系砂岩及泥岩中。泥岩软弱夹层、互层以及泥岩、砂岩的二元结构为不稳定斜坡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2.1 行政区划上的分布特征

地质灾害点在宾川县的10个乡(镇)均有分布,但在力角乡、平川镇、金牛镇、乔甸镇、钟英乡等5个乡(镇)分布面密度较大,见图1。

图1 各乡(镇)灾害点分布情况

2.2 地层构造上的分布特征

从地质构造上看,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宾川大断裂、渔泡江断裂、平川断裂、拉乌断裂、花桥断裂、大尖山断裂等构造带上。断裂带两侧风化层厚、岩石破碎、裂隙和临空面发育,易于发生滑坡、泥石流等。

2.3 时空上的分布特征

据统计,宾川县近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雨季(6—9月),季节性降雨尤其是暴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1-2]。由降雨控制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主要表现在:强降雨的分布区域与地质灾害的群发区域基本一致;降雨周期与地质灾害发生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较为吻合;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多与降雨同步或略滞后。

3 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地形地貌因素

宾川县位于滇中高原与横断山脉的交接地区,境内地形起伏较大,山高坡陡,表面风化剥蚀严重,地表出露多为强风化或半风化的岩石,堆积物厚度较大,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3.2 地质构造因素

地质时期形成的地层与岩石性质影响着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县域东部地层出露多为碎屑岩,岩性以泥岩、砂岩为主,易于风化剥蚀,在外力作用下会形成不同规模的堆积层滑坡,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孕育环境。同时,区域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发育也有着明显的影响:①控制地貌的形成发育。构造运动上升区的中山地貌山势险峻、沟谷深切、临空面发育,易于发生滑坡、泥石流等。②改变了岩土体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力学强度。尤其是在褶皱轴部、转折端和断裂带及其两侧风化层厚、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易发生崩滑灾害。③限制了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宾川县地层的展布和地质灾害的条带状发育分布受控于南北向断裂带,大部分地质灾害发育在拉乌、平川、宾川等断裂带附近。

3.3 水文气候因素

宾川县属中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区,降水时空分配极不平衡,具有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的特点。降水多集中于湿季(5—10月),湿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93.5%,又以6—9月为最多。降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有:①使岩土体软化,含水量增加,容重增大,抗剪强度降低;②雨水渗入残坡积层或风化层,形成静水压力并浸润基岩面或隔水层,大大降低了接触面的抗滑力,诱发滑坡、泥石流等。2008年地质灾害调查成果显示:降雨对斜坡体成灾是一个动态的作用过程[3];降水量与地质灾害发生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图2),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

图2 宾川县地质灾害发生与降水量的关系

3.4 人类活动因素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使地质环境恶化,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及强度[4]。常诱发地质灾害的人类活动主要有:①工程削坡。宾川县山地多、平地少,在修路或建房过程中经常削坡,削坡后边坡陡立且坡面防护简陋,遇暴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②农业活动中不合理的开垦及种植活动。作为农业大县,宾川县长期不合理的垦荒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同时坡体蠕变也是堆积体滑坡的原因之一。③采矿活动。采空区面积扩大及采矿爆破造成山体变形开裂、岩体破碎,破坏了坡体原有的平衡,加速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4 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根据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和危害特点,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确保防治工作顺利进行。借鉴国内外常用的避险搬迁、工程治理和监测预警等[5],针对宾川县地质灾害的形成、发育、分布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4.1 搬迁避让

地质灾害治理难度和投入较大,一般应尽量采用避让的方式:一是工程建设应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二是居住在相对稳定的地质灾害点上的居民,遇汛期或暴雨,应撤离危险区暂时躲避;三是居住在治理难度较大的不稳定灾害点上的居民和单位,一般应搬迁避让。例如宾川县的子弟棚滑坡,前缓后陡,前部坡度 22°~26°,后部40°~44°,滑坡体长 251m、宽352m、厚3.5m,面积88352m2,体积309232m3,为中层中型推移式土质滑坡。滑坡后缘拉张裂缝约长200m、宽0.5m、深0.3m,并发育有多条分支裂隙。滑坡稳定性差,坡体上部房屋严重开裂,曾毁房60间,造成经济损失约80万元,严重威胁坡下16户9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鉴于其稳定性差及治理难度大,当地政府组织子弟棚滑坡附近的农户整体搬迁,以避免突发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4.2 工程治理

根据地质灾害的轻重缓急,针对不同的灾害发生地,如城镇、主要村寨、重要交通线、工矿企业以及重要的水利、水电设施,需要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加以防护。

(1)地表排水。降雨径流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为防止径流冲刷坡面,常用的方法是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5m外设置一条或数条截水沟,拦截来自斜坡上方的径流,以减缓滑坡运动、限制滑坡发展。

(2)削坡减载。对于规模较大的滑坡,可将滑坡体、不稳定斜坡后缘土体削去或部分清除,也可采取在滑坡体前缘坡脚以l∶1的比例修建梯形坡,使斜坡坡脚变缓,减少滑坡体自重和增加稳定性。

(3)拦挡工程。对于规模较小的滑坡,可在滑坡体前缘修建抗滑桩、挡土墙等拦挡工程,增加滑坡体的稳定性,防止潜在滑动。对于易发泥石流的沟谷,则需在其主沟修建一系列拦挡坝,以拦截大部分泥石流固体物质,减轻对下游地区的威胁。

(4)排导工程。修建排导工程是为了让泥石流顺畅排泄,不至于漫流改道,减少对沿途的危害,确保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3 生物防治

地质灾害频发是水土流失恶性发展的直接表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无序采矿以及开挖高陡边坡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是诱发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为保持水土,采取的生物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封山育林(草)、种草植树及改进耕作技术等。

例如,在大水箐泥石流沟形成区,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营造植被,采取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配置方案,选择耐干旱、耐贫瘠、根系发育、适应能力强的植物种;在沟岸的陡坡上,选用乔木+灌木的造林种树方案,起到稳固沟床、促进泥沙淤积的作用;在泥石流堆积滩地,采用乔灌草或林果药的种植结构,既改良了荒滩,又能防风固沙、防护堤岸,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4.4 监测预警

在目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尤其是对于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为轻度—中度或不可能实施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成本过大的灾害点,实施监测预警能够有效保护居民生命安全和减轻灾害损失。宾川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了防灾减灾规划,由县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全县地质灾害的监测、防治及监督管理,建立了以群防为主、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形及发展趋势,捕捉灾害发生的前兆信息,做出准确、及时的预报,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4.5 规范人类工程活动

宾川县绝大多数的地质灾害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有关。日益增多的工程削坡、盲目垦荒、无序砍伐、露天采矿等成为地质灾害频发的重要外因。对于有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科学规划工程立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灾害易发地段禁止大面积削坡,设计时先进行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并制定地质灾害防治预案,防患于未然。对于采矿等资源开发项目,要合理规划矿区生产活动,在矿山开发前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严禁乱采滥挖,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5 结语

(1)宾川县的地质灾害以泥石流和小型滑坡为主,其中:滑坡以产生于第四系残坡积层或冲洪积层的堆积层滑坡为主;泥石流活动较活跃,但灾害规模不大;不稳定斜坡发育较少。按灾害威胁程度排序,结果为泥石流>滑坡>不稳定斜坡。

(2)宾川县地质灾害点分布受构造和气象因素控制明显,大多分布于宾川大断裂、渔泡江断裂、平川断裂、拉乌断裂等构造带上,由持续性的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3)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可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生物治理和监测预警等措施,同时要增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规范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尽可能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1]张玉成,杨光华,张玉兴.滑坡的发生与降雨关系的研究[J].灾害学,2007,22(1):82 -85.

[2]徐则民,黄润秋,范柱国.滑坡灾害孕育—激发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1):l-9.

[3]常晓军,魏伦武,王德伟.雅砻江流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灾害学,2009,24(3):83 -88.

[4]田华.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分析[J].山西水利,2004,20(3):63-75.

[5]徐卫亚,孙广忠,许兵,等.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原则及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2,3(2):48-55.

猜你喜欢

宾川县斜坡泥石流
宾川县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探析
信仰的“斜坡”
泥石流
梦是长长的斜坡(外一首)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浅析宾川县小Ⅱ型水库养殖罗非鱼越冬技术
机械班长
无轨斜坡道在大红山铁矿中的应用
宾川县总工会:积极安排部署职工医疗互助活动等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