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闻韶:献身水利 情深似海
2011-05-24彭小东吴永强编辑田宗伟
文/彭小东 吴永强 编辑/田宗伟
黄河水利治理施工现场 摄影/张晓理/CFP
汪闻韶,江苏苏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利和岩土工程专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自20世纪50年代,汪闻韶先生献身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50多年,在土的地震液化、土石坝及地基抗震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我国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学科的奠基者和创建者之一。
年轻有为 献身水利
“家庭教育对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父母对我品德修养和做人之道严格要求,因为这是为人之本,也是人类社会中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所在,这使我从小就有敬长、尊师、爱友之心,也为我以后在工作中处理好人际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汪闻韶,1919年出生于江南鱼米之乡——苏州。汪闻韶的父亲早年在东南大学任教,汪闻韶从4岁就开始进入东南大学幼稚园学习,由于聪明好学,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并获得其学生生涯中的第一面奖旗。后来由于父亲的工作变动,他又回到了家乡苏州,在那里度过了小学和中学的快乐时光。
汪闻韶的父亲早年就读于京师译学馆,后留学美国,获畜牧学硕士学位。母亲毕业于天津女子师范学校。童年时,他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汪闻韶回忆起自己幸福的童年生活,脸上充满了愉悦的笑容。
汪闻韶在东吴大学附中时,由于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每学期都获得品行优良、学业优良、品学兼优的奖状或银盾。
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进行控泄,黄河水波澜壮阔。摄影/吕剑平/CFP
家庭教育对汪闻韶的人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汪闻韶对笔者说:“家庭教育对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父母对我品德修养和做人之道严格要求,因为这是为人之本,也是人类社会中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所在,这使我从小就有敬长、尊师、爱友之心,也为我以后在工作中处理好人际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学习方面,他们对我除了帮助、启发、鼓励外,更着重于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畏困难、自强不息的教诲。使我确立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失败是成功之母’和‘有志者事竟成’的工作毅力,以及‘过则勿惮改’的求实精神。”
汪闻韶童年时代的理想是当一名工程师。他在自述中写道:“对我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汪闻韶在中学时成绩相当优秀,于1938年考入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学系(河海大学前身)。在许多人眼里,水利行业是艰苦行业,但汪闻韶说:“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治水专家和前辈。可到了近代,中国在水利事业方面的投入不够,以致出现了许多自然灾害,造成了不少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时希望学习水利,将来为国效力,并未考虑艰苦与否。”
1943年,汪闻韶完成中央大学学业。虽然体弱多病,毕业后他仍坚持到环境艰苦的甘肃和宁夏去从事农田水利工作。他曾担任过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张掖工作站助理工程师,在甘肃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为了学以致用,汪闻韶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从挖水渠、修水渠、修水库等基础性和常规性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当时他还做一些野外考察工作。艰苦的环境使汪闻韶锻炼了体魄,也磨炼了意志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汪闻韶于1945年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宁夏灌溉工程总队助理工程师,在宁夏做了一些水稻需水量试验工作。在农田水利工作方面,他把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用实践来检验知识,检验真理。汪闻韶在大西北工作中,亲自体察到我国贫困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落后以及生活环境的恶劣,在他的心灵深处有了一种更加坚定的为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而奋斗的责任感。这也成为日后汪闻韶出国留学、毅然回国的主要原因。
施工人员正在修库堤 摄影/胡社友/CFP
留美七年 情系祖国
8月11日,波士顿环球日报披露了中国留学生致信艾森豪威尔总统要求准予回国的消息,其后美国其他报纸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艰难交涉,1954年10月30日,汪闻韶接到纽约移民局的通知,准予离境。
怀揣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依照母亲的遗愿,新婚刚两年的汪闻韶于1947年底离开南京,转道上海赴美留学。
乘曼格斯将军号轮船从上海经日本东京到美国西岸旧金山,于1948年1月17日轮船靠岸。在接受了严格的检查后,汪闻韶前往依阿华大学研究生院报到,在该大学进修水利工程,并于1949年2月获得依阿华大学力学和土力学硕士学位。
一个偶然的机会,汪闻韶得知芝加哥伊利诺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土力学实验室要招一名半工半读研究生,于是写了申请,不久,他顺利地转入芝加哥伊利诺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准备攻读博士学位。
1949年南京解放。数月后,汪闻韶收到父亲和母校师长的信。信中介绍了国内解放的情况,并为他联系了回国后的工作事宜。汪闻韶决定于1950年下学期结束后回国。于是,他停止半工半读,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去,全力攻读博士学位。
天有不测风云,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国政府对中国大陆实行封锁,阻止留美中国学生离境。1950年11月28日,汪闻韶接到芝加哥美国移民局的通知,要求他在12月20日去移民局办理有关手续。当汪闻韶于当日上午到达移民局,移民局官员对他进行了冗长的问话后,收去了他的入境许可证。
1951年初,汪闻韶通过了博士学位学科考试。七八月间,突然接到爱人严素秋的来信,说父亲突患中风,不能言行。汪闻韶决定立即回国。可芝加哥移民局却给了他一张阻止离境的命令。命令中写道:若违背此命令,将处以不超过5000美元的罚款或不超过5年的徒刑。并欲夺取汪闻韶手中的出国护照。汪闻韶与伊利诺理工学院院长商量后,决定不将出国护照交给移民局,但回国事宜也不得不无期限地拖了下来。
1952年2月,汪闻韶读完了伊利诺理工学院研究生院的全部课程,获得了土木工程博士学位。由于在芝加哥找工作很困难,遂于4月迁居波士顿,在麻省理工学院任副研究员,参加了由土力学教授泰勒和惠特曼主持的动力学荷载下土的性质的研究试验工作,同时旁听课程。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但美国政府阻止中国留学生的政策未变。汪闻韶心里十分着急和烦恼。
在与移民局的交涉没有多少进展的情况下,汪闻韶决定和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加强联系,共同商量办法。到1954年上半年,他已经和许多中国留学生取得了联系。当年4月,他在纽约时报上看到有关美国国务院将考虑发给中国技术人员离境许可证的消息,汪闻韶立即以书面形式向移民局提出申请。
1954年6月1日,波士顿美国移民局叫汪闻韶前去问话,他们一共问了3个多小时,问题包括个人经历、家庭情况、政治意见、对朝鲜战争的看法、对新中国成立的看法、家信内容、回国后准备参加何种工作、如何回国、愿做何国公民等。但回国的交涉仍没有结果。
8月初,汪闻韶与数十名中国留学生向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美国政府撤消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的命令。同时,为把情况告知祖国政府,他们也与美国民权保障会联系,并向联合国呼吁。
8月11日,波士顿环球日报披露了中国留学生致信艾森豪威尔总统要求准予回国的消息,其后美国其他报纸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艰难交涉,1954年10月30日,汪闻韶接到纽约移民局的通知,准予离境。
11月29日,汪闻韶在旧金山码头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启程回国。1954年12月底,汪闻韶回到南京,终于与阔别7年的家人重逢,得知父亲早已去世,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汪闻韶颇为伤感。
1955年2月,汪闻韶到北京高等教育部归国留学生接待所报到,将留美回国经过的详细情况写成书面材料交给高教部接待部门。
农民冬修水利 摄影/喻湘泉/CFP
精忠报国 时不遂愿
197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派人到平舆县干校找到汪闻韶,要他去做小浪底工程的土工试验。见面时,来人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正在喂牛,胡子老长,头发也没理,身上披着麻袋,腰间系着草绳,脚上穿着破胶鞋的老农便是留美博士汪闻韶!
留学回来,见到新中国气象一新,汪闻韶感到特别兴奋。1955年,汪闻韶担任水利部南京水利实验处(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土工室工程师,1956年调任北京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任高级工程师,先后在土木研究所和抗震防护研究所工作。
怀着满腔热情,汪闻韶整天忙于搞科研,做实验,急于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祖国的水利建设上。1957年后,他一直从事土的液化和土坝抗震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水利建设蓬勃发展,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方面修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还是有水库大坝遭受震害。1961年新疆巴楚地震,西克尔水库土坝遭到破坏,这是我国新建土坝中遭受震害的第一个记录;1962年广东河源地震,新丰江水电站大头坝遭受破坏,这是我国新建混凝土坝中遭受震害的第一个记录。
这些现象引起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周恩来总理亲临灾区,对防震抗震工作作了“要总结地震经验和减少地震灾害”的重要指示,大大促进了汪闻韶从事的抗震工作的研究。他亲自参加了1966年邢台地震以及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林格尔地震和唐山大地震中水利工程震灾的实地调查工作。为了尽快把历次地震后许多同志记录下来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历史资料保存下来,汪闻韶受水利部水利管理司委托,主编《中国水利工程震害资料汇编1961~1985》,详细记载了其间的水利工程震害情况,涉及到邢台地震等15次大地震,为我国以后的实验研究、原因分析和抗震工作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当笔者问及当年编书时的感觉时,汪院士说:“嗯,当时工作量是很大,任务也很艰巨,可想到这书对后人有好处,我也就感觉不到苦和累了。”
“文革”开始了,给中国学术界蒙上了一片阴云。汪闻韶团团圆圆的一家人被拆散了。1969年到1972年,他被下放到河南平舆县五七干校劳动,当了一个饲养员,喂牛、喂马、喂驴。别人都值白班,汪闻韶值夜班,每天半夜起来喂牲口,觉也睡不好,不久便累病了。回想这些日子,汪夫人还有些心寒:“我当时担心他挺不过来,他从没干过这种活,更不用说养牲口。我是参加过养牛训练的,我想换他回来,而革委会的人说:‘你这是啥思想嘛’! ”197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派人到平舆县干校找到汪闻韶,要他去做小浪底工程的土工试验。见面时,来人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正在喂牛,胡子老长,头发也没理,身上披着麻袋,腰间系着草绳,脚上穿着破胶鞋的老农便是留美博士汪闻韶!1972年底,汪闻韶被调回北京原单位,为了挽回过去的损失,他更加拼命地工作。
惜时如金 谱写辉煌
在对土中电渗问题的研究中,他澄清了电渗对饱和土力学性状的影响;提出了电渗和水力渗透混合流公式;解释了电渗加固软土的机理,说明了电渗在土力学中的应用。
留美回国受阻和在“文革”中的一无所成,使汪闻韶越来越感到时间的宝贵。于是他拼命地工作,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汪闻韶不久便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
在对土中电渗问题的研究中,他澄清了电渗对饱和土力学性状的影响;提出了电渗和水力渗透混合流公式;解释了电渗加固软土的机理,说明了电渗在土力学中的应用。汪闻韶的《直流电在土中作用及其对土的物理力学性的影响》论文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三等奖。在地基沉降分析方面,他以室内试验和现场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地基中应力的估算问题,提出了从理论及验算结果的比较上可以认为在估计地基沉降量时,应该考虑到地基侧向变形的因素。他完善过去的分析方法,发现在任何沉降分析计算中,都要与相应的土工试验相配合,强调现场观测的重要性,提出了用近似的半对数法来解决预压后地基的沉降估算方法,并对大埔闸地基预压效果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在对土的液化问题研究方面,他先后结合多项水利和电力工程的勘测、设计、运行加固和震害分析中土的液化问题,进行了广泛而详细的实验研究。逐步建立、改进了土地动力实验室,阐明了土的液化机理及其与土体极限平衡和破坏间的区别和关系,扩大了对砂土以外的少黏性土、砂砾料和电厂粉灰液化特性的研究,发现了预震的影响和土的结构性问题,提出了剪切波速在评估砂土液化中的应用。该项《土的液化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在土坝及地基抗震问题的研究中,他参加编写了《中小型水工建筑物抗震知识》、《1966年邢台地震》和《唐山大地震震害》等书。参加编制了《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DJ 10--78(试行)和《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规范》GB 50287--99。主编了《中国水利工程震害资料汇编1961~1985》内部资料。对土工抗震问题提出了工程措施比理论计算更加可靠和变形分析比稳定分析更有意义的看法。
农民在修筑灌溉农田的水渠 摄影/喻湘泉/CFP
汪闻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岩土与水工建筑物相互作用研究》,其中具体负责的《散粒体地基上土石坝混凝土防渗墙的研究》课题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汪院士还出版了专著《土的动力强度和液化特性》(1997年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及《汪闻韶院士土工问题论文选集》(1999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参编书籍12种,发表论文60余篇。
汪闻韶院士为新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作出了长达40多年的不懈努力,为祖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科教兴国贡献了毕生精力。他1993年获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1992年被建设部授予“全国抗震防灾先进工作者”称号,1985年被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评为“全国抗震系统先进工作者”,1978年被水利电力部评为“水利电力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
2007年10月7日,汪闻韶院士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