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精神品性

2011-05-23杜春侠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1年5期
关键词:自我语文教学价值

杜春侠

摘要:语文教学应着眼学生的精神诉求,成为学生精神品性提高的催化剂。

关键词:语文教学 精神品性 自我 生存境界 价值

众所周知,知识门类的完整性对人的精神品性的重要性是必要的,而语文教学对学生个体成长,及精神培养作用尤为重要,自古以来倍受重视。从中国古代“蒙学”至较高层次的书院,莫不以语文教学为基础。时下,尽管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外语、数理时而占尽先机,但从个人长效的人生规划来看,语文素养的提升无疑是个体精神品性提高的催化剂。那么,在新一轮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语文教学该如何真正体现对个体精神的关照,是每一个从教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笔者依据教学体会略表拙见。

首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你自己”是人的使命,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自我塑造,人的自我解释调节着自我塑造的理想与目标。为此人不仅要认识自己的过去和现实,更要形成自己的理想形象,以便在走向未来的历程中塑造自身。而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语文教学应努力帮助学生,从多维视角认识现实,了解历史,选择、评判,定位自我。从智者的文本中解读心灵的历史,感知时代的需求,把脉自我心灵成长的轨迹,发现自我,培养自信,为自我的发展找准突破口。为此,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充分享受思想碰撞的快感,思维在无牵绊的状态下驰骋,将不失为语文教学的理想狀态之一。教师适时引导,而不是将个人的认知强加于学生,师生共谱心灵和谐的乐章。

其次,关心学生生存境界。中国传统思想重人生,重生活实践,因而比较推崇境界,而生存境界是对人所寓于其中,融于其中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最恰切的、最深刻的表达。语文教学所要求学生的是要有明确的自我生存境界的意识,并主动提升自己的生存境界。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以学生的的成长为基础,以培养全人为目标,激发学生的超越品性则尤为重要。因为“与求知是人的本性”一样,超越也是人的本性,人总是不满足于现实的东西,而要追求无限。任何人身上都潜藏着这种超越的品性。如果教学能建立在细致入微的洞察学生心理诉求的基础上,那么课堂将会成为学生追寻自我,超越自我,提升心灵境界的竞技场。学生成为课堂创新的主角,课堂变成追求卓越的通道。

最后,关注学生知识态度。学生处在家庭、学校及同伴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影响集中代表了当前社会的主流知识价值观,且表现为强支配关系。在时下“应试主义”和功利主义知识价值观的影响下,家长和教师虽不约而同将知识、技能视为将来谋求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工具,但个人的生存绝不是物质、地位的堆砌和叠加,精神品性的提高将是人之为人的至高追求。同伴的影响虽不具备支配性,但因同伴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关系是自主建构的,交往也是自主的,故学生与同伴交往中所构建的知识价值诉求往往具有高参照性,且常常反映学生本人的真实意愿。教学中应尤为关注,积极引导。通过对学生交往群体的关注,有效将学生功利性的知识价值观引向对知识精神价值和人的精神品性的关注。

也许语文教学很难脱离现实的窠臼,但作为语文教师应时时提醒自己:如果急功近利只会戕害鲜活的生命,而不放弃对完人的关注,对学生精神品性的追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让生命享受高品位的精神滋养。

猜你喜欢

自我语文教学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成长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