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任之光照耀环保足迹——访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局局长王强

2011-05-19宋玉春

中国石化 2011年7期
关键词:生产企业

本刊记者 宋玉春

21世纪是环保世纪,各国政府和民众的环保呼声空前高涨。但触目惊心的环保事件仍接二连三地发生,从BP墨西哥海湾漏油到日本核电站危机,从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到大连输油管爆炸,这些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事件将各大石油化工公司推到了公众环保质疑的风口浪尖。中国石化作为特大型能源化工公司,环保状况如何,采取了哪些环保措施,公众自然倍加关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局局长王强。

中国石化环保工作值得信赖

记者:党的十七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全社会的呼声,而且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意志。前不久日本大地震导致核电站发生核物质泄漏,也影响到了我国,公众的环保神经再一次绷紧。中国石化作为能源化工的排头兵,公众对我们的环保状况十分关心。请问我们目前的环保状况如何,能不能让公众放心?

王强:多年来,中国石化始终以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以创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和社会公众认可的、负责任的石油化工企业为目标,通过全面推行HSE管理体系、努力生产清洁产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三废”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恢复等工作,各项环保指标持续改善,环保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万元产值(2005年不变价)综合能耗下降15.38%、万元产值COD排放量下降37.46%、万元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56.65%,COD排放总量下降17.9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35.05%,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近年来,中国石化所属企业多次获得国家环保荣誉。镇海炼化2004年获得“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2008年获得“中国节能减排领军企业”称号,燕山石化公司2009年获得“中华环境友好企业”称号、“中国节能减排十大功勋企业”称号,茂名石化(乙烯)2005年获得“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既体现了政府和公众对中国石化环保工作的认可,也说明中国石化的环保工作是值得信赖的。

环保工作的难度和压力越来越大

记者:国家和公众对于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环保法规更加完善和严格。这些年,中国石化如何迎接这种形势下的挑战,将来还会怎么做?

王强:中国石化全面推行HSE管理体系,建立了从公司、下属企业、二级单位、车间、装置的环保管理网络,明确了各级环保职责。公司与下属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环保指标纳入企业综合考核指标,将企业环保业绩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规范了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环保管理,全面提升了中国石化的环保管理水平。

加强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努力实现环保“三同时”。对于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环保监管,从项目选址、环境影响评价、可研报告审批、初步设计审查、项目施工过程、试生产、验收的各个阶段严格把关。对于重大项目实行后评估,评估项目污染物预测是否准确,生产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环保措施是否有效。建立综合决策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以新带老,不欠新账,落实建设项目环保措施和资金,不断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2005~2010年,中国石化新、改和扩建项目共投入环保资金约150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8%。

致力于生产清洁产品,减少消费环节污染物的排放。2005~2010年,中国石化用于油品质量升级、装置改造的投资共174亿元。2009年已为北京、上海等14个省份提供符合国Ⅲ、沪Ⅳ、京标Ⅳ等标准的清洁油品。为确保实现车用油品质量升级,中国石化大力建设加氢精制、加氢裂化等装置,投资达67亿元。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我们要求各企业按照清洁生产企业标准开展工作,工作开展情况直接纳入企业年度绩效考核,作为“环保先进企业”评定的重要因素,并对于达到标准的企业授予“清洁生产企业”称号并给予奖励。

重视“三废”治理,努力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在锅炉烟气治理、污水处理厂臭气治理、污水处理等方面给予了较大的投入。截至2010年,中国石化所属炼化企业燃煤燃焦锅炉脱硫治理项目基本完成投资批复,全部项目实施后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超过20万吨/年;2005年以来,每年投入资金30亿元左右,用于污染治理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

大力加强环境风险防范,提升环境事件应急能力。2005年,中国石化出台《中国石化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随后组织制定了水体环境风险专项应急预案和水体风险防控设计导则。使环境风险度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高度重视生态恢复,保护生态环境。中国石化注重对在油气勘探、开发、运输管线建设等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的恢复工作,组织对油气田等废弃矿井周围、油气输送管线沿线生态进行恢复,尽量减少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通过积极实施干气利用、乙烯裂解副产品资源化、轻烃回收、氢气资源化和回收焦化液化气等措施,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推广副产品和废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废物的再循环。

记者:大家都知道环保工作知易行难,请问我们在实际环保工作中遇到哪些困难?

王强:第一个是国家减排力度不断增大,企业减排压力明显增加。为发挥中央企业表率作用,努力为国家全面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作出积极贡献,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十二五”减排指标进行了分解,提出石油石化行业到“十二五”末,减排指标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重点企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同2010年相比,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9%,氨氮和氮氧化物分别下降10%。中国石化作为国有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根据国家对减排工作的要求,确定了在“十二五”期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0%的目标。

第二个是环境保护标准不断提高,企业实现环保达标难度增大。当前,国家和地方已经颁布了一批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部分地区污水外排COD已降至60毫克/升,甚至更低的限值。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以及各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劣质含硫、含酸原油的加工比例和加工量也将日益增加,由此导致排放的污染物成分更复杂、浓度增大、总量更大,环保设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实现环保设施稳定运行、外排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的难度急剧增大。

第三个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环境监管力度加大,企业环境管理面临巨大压力。石油化工行业作为污染物排放量大、资源能源消耗高的行业,一直是国家环保监管的重点。国家在环保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企业的环保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压力,需要企业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四个是环境安全形势严峻,环境风险压力不断增大。2009年底以来,我国多次发生输油管道泄漏事件,有些还对重要河流造成污染,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极为不好的社会影响。随着临水生产和储运设施的增多,特别是部分设施和管道老化,水体污染风险防控的难度增加、压力增大,急需企业从意识、管理和防控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以避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第五个是历史遗留问题凸显,制约企业生存发展。由于历史性的企业布局和结构性问题,部分石化企业位于环境敏感区,这些区域环保准入的条件异常严格。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位于中心城市的企业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发展规划及相关环保政策的制约,企业生产建设与社区居民生活矛盾加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确保每个环节都环保

记者:作为超大型化工能源公司,中国石化生产经营链条长、生产环境复杂,我们是如何确保每一个生产环节都符合环保要求的?

王强:我们要求各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以确保每个生产环节都符合环保要求。

各企业利用电视、报纸、网站、宣传栏、板报等多种媒体,采用组织清洁生产培训班、班组学习、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对清洁生产知识进行广泛的宣传培训。特别是《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以后,专门组织学习法律知识,增强了全员清洁生产的法律意识,营造了清洁生产文化氛围。

各企业加强了清洁生产制度建设,形成了清洁生产工作秩序。各企业根据要求,制定《清洁生产管理制度》,组织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增加与清洁生产相关的内容,成立清洁生产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各部室、生产单位的清洁生产职责,使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形成清洁生产工作秩序。

各企业落实清洁生产措施,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各企业创造性地实施内部排污计费和污染物分级控制,将生产过程的排污费用计入生产成本,严格控制生产过程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和数量,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总部推动清洁生产持续开展,建立清洁生产长效机制。根据石化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自身的生产管理、工艺技术水平现状,每年组织对清洁生产企业标准进行修订,提高已经落后的清洁生产指标的具体要求。同时,为巩固清洁生产工作成果,促使企业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总部组织开展回顾性评估工作,对已经获得清洁生产企业称号3年及以上的企业按照最新的标准进行复查,如不能达到清洁生产企业标准则取消其清洁生产企业称号,监督企业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促进清洁生产长效机制的形成。

集团公司高度重视清洁生产能力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1996年就成立了集团公司清洁生产技术中心,主要负责清洁生产工作组织、协调、管理和技术支持等工作。所属研究、设计单位也设立了专门的清洁生产研究部门或兼有清洁生产业务的部门。

记者:从BP墨西哥漏油事件可以看出,石油公司环境保护无小事,一出事就是大事。我们的事业还在不断发展,业务也在不断拓展,如果万一出现环保事故,我们如何应对?

王强:石油石化属于高危行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都面临很大风险。尽管我们想方设法确保安全,但突发事故仍难免发生。此时,完备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就成为降低事故损失的最后手段。

为切实做好水体风险防控工作,中国石化建立了完善的水体风险防控体系。

为提高化学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及时有效控制和降低化学事故危害,1998年1月1日,国家化学事故应急咨询专线在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开通,面向全国提供化学事故应急咨询服务。

以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推进环保工作

记者:在今年的世界环境保护日讲话中,股份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王天普强调指出中国石化要以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注重保护环境,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营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我们将如何切实落实这一要求?

王强:以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护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营与环境和谐发展,一直是我们环保工作的主题和追求。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强化HSE管理体系运行为主线,落实各项环保责任,注重杜绝环保违规现象。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来提升环保工作水平。

深化HSE管理体系,强化环保监督,进一步落实HSE责任制。深化实施HSE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环保管理制度;切实落实领导干部和员工HSE责任制;加强全员HSE教育,不断增强全员HSE意识,不断提高全员HSE技能;进一步完善HSE责任追究及考核制度促进HSE责任制的层层落实;加强环保监督队伍的建设,优化环保队伍结构,不断探索创新环保监管方式,全面开展环保评估;严格执行重特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环保管理水平,初步建成HSE管理信息系统。

合理布局,综合决策,不断提高污染防治水平。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家规划环评工作的有关要求,做好发展及项目规划,在安排发展项目时全面权衡建设、发展的布局和选址,并与地方的规划相衔接,充分考虑环境容量、环境代价以及环保投入,切实履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建立综合决策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建设项目环保措施和资金,积极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不断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调整结构,因地制宜选择渣油加工路线。以大规模、先进技术替代规模小、技术落后、能耗物耗高的产能,实现炼油和化工装置升级;结合油品质量升级和环保要求,增加加氢、重整及环保等装置的比重;优化制氢原料,做好加氢装置尾氢回收利用,稳步推进煤制氢项目;强化分子炼油理念,以最大化生产运输燃料为目标,统筹兼顾原油加工灵活性,优选加工路线;结合渣油性质、现有装置结构和用氢成本等,逐步提高渣油加氢装置所占比例。

加强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升环保技术水平。加强废水综合利用、地下水污染防治、挥发性有机物减排、锅炉烟气脱硫脱硝、催化裂化再生烟气脱硫除尘、随钻污染治理、水土保持,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研究与推广应用,加强有毒有害生产岗位监测、噪声粉尘治理等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努力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抓好催化裂化、重整、加氢裂化等重点耗能装置和设备节能管理;调整燃料结构,减少炼油过程二氧化碳排放量;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指标体系,强化指标的约束性,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实施重点节能改造工程,推广使用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淘汰能耗物耗高的落后小装置和设备,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参与国家有关低碳经济的政策研究和规则制定,如科技、经济、税收、立法等;参与碳交易市场,发展低碳融资;加强二氧化碳回收与利用研究,包括二氧化碳驱油、高纯度二氧化碳化工利用等,加强低碳战略技术研发和储备;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替代能源。

持续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全过程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创建清洁生产企业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员清洁生产意识,切实落实企业各级人员的清洁生产职责,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方案。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继续对清洁生产企业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分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清洁生产目标和实施计划,定期组织对已经获得清洁生产企业称号的企业进行复查,推动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事故处置和防护能力。开展海上、内河和湖泊等敏感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修订完善事故应急预案,有效防控水体污染事件发生。不断完善企业各级应急救援预案,持续抓好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和联合演练,加快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物质和装备的配备及更新,确保充足的应急物资,完善应急救援装备,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处置能力和防护能力等。

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强化宣传教育,增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意识,强化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考核;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提高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开展“三废”综合利用,拓展综合利用项目范围,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鼓励政策;做好炼化企业气体的回收利用,做好炼油企业硫黄回收工作,做好炼化企业余热、余压的回收利用,做好炼厂和石化企业中副产品的优化利用;做好非粮食生物燃料乙醇、生物质柴油和煤制油等替代能源建设和产品营销;做好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湾、中原、沿江和川渝等地区等的区域资源优化工作。

猜你喜欢

生产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用旧的生产新的!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