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水泥散装化
2011-05-18陈溪
陈 溪
(作者:镇江市散装水泥办公室主任)
“十一五”期间,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后两年,老城区更新改造和新市镇建设提速,为散装水泥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全市散装水泥系统抢抓机遇,努力拼搏,全面实现了规划的目标,基本实现了散装化。发散工作正在向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三位一体方向发展。
一、散装水泥量、率齐升,社会效益显著
至2010年底,全市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903万吨,比“十五”期末供应量增加380万吨;水泥散装率84%,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2个百分点。各辖市(区)散装水泥快速发展,继丹徒区“十五”期间成为江苏省发散示范县后,“十一五”期间句容、丹阳,扬中三市又成为江苏省发散达标县(市)。其中,句容市散装率达到90.27%,达到全国发散先进地区水平。2006~2010年,全市散装水泥生产总量3970万吨,根据节能减排量化指标计算,共节约标准煤31万吨,减少水泥粉尘排放19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504吨,二氧化碳排放241万吨,综合效益达19.8亿元。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劳动条件,为改善环境,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了较大贡献。
二、依法兴散,用散自觉性增强
“十一五”以来,国家、省、地方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管理使用作了明确规定,特别是《江苏省散装水泥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标志着发散工作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镇江市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法规,并根据本地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方面,为加大城区“禁现”力度,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镇江市发展预拌砂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等文件,对施工工地违规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根据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另一方面,努力拓宽宣传渠道,加快宣传频率,在“十一五”期间,共编制《散装水泥简讯》32期,在国家级刊物和报纸发表文章20余篇,中散网和省散网发布稿件共200余篇,利用移动信息平台共发送宣传信息14 000余条,施工现场悬挂宣传条幅300余条,制作展牌80余块,组织或参与的大型宣传活动20余场次。企业生产和应用散装水泥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发展散装水泥的社会认知度在不断提高,袋装水泥在镇江城区建筑工地基本绝迹,预拌混凝土已在全市广泛使用。
三、科技兴散,发散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认真落实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不断完善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对散装水泥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该市水泥生产企业采取技术进步与淘汰落后并举,通过大规模投入和淘汰落后,实现了水泥行业的产业升级。目前已基本淘汰水泥机立窑,4家大型水泥企业共新建了3条新型干法生产线,水泥熟料年生产能力增加480万吨,另有18家水泥粉磨企业,共计淘汰落后产能约500万吨,水泥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散装水泥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生产企业集中度提高,台泥、鹤林两家水泥生产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水泥生产能力空前倍增,发散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据统计,2010年两家企业水泥生产量约占全市的80%。随着该市水泥散装化的快速发展,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政策进一步落实,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运输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至2010年底,全市新增混凝土搅拌车150辆,泵车20辆,砂浆运输车2辆,砂浆背罐车1辆。
四、紧抓重点,预拌混凝土快速发展
2006年,随着镇江市政府《关于禁止在市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告》的出台,该市城区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工作全面展开。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25家,较“十五”期末增加14家,年使用混凝土方量从2005年底的80万立方米提高到450万立方米,生产能力增加650万立方米。随着该市新市镇建设,在界牌、宝华、辛丰等镇,搅拌车随处可见,商品混凝土应用已经在各乡镇逐步发展。由于“禁现”给力,四个县级城区均通过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省级考核验收。
五、抓紧筹划,预拌砂浆平稳起步
2007年,国家六部委联合下发“禁现”通知,镇江市作为全国第二批“禁现”城市。2007年,镇江市政府六部门联合发布《通知》,禁止现场搅拌砂浆。2009年,镇江市政府七部门联合出台《办法》。截止2010年底,全市已培育3家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和一家真心专业物流企业,年生产能力约60万吨,均已通过省散办备案。市政府正在抓紧出台通告,划定禁止现场搅拌砂浆范围和时限,预拌砂浆开始正式进入全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