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社区的交互式信息服务

2011-05-17司苗苗贾二鹏

现代情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社会性博客

司苗苗 贾二鹏

〔摘 要〕虚拟社区是网络环境下出现的一种网络社会现象,它将不同的用户聚集成为有机的网络共同体。本文先介绍了虚拟社区的形成,然后论述了虚拟社区的信息交互过程、信息组织方式及其特点,最后提出图书馆虚拟社区的构建。

〔关键词〕虚拟社区;交互式信息服务;Web2.0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01.019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01-0074-04

Interactive Information Service of Virtual CommunitySi Miaomiao1 Jia Erpeng2

(1.Library,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2.Library,Xi餫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餫n 710048,China)

〔Abstract〕Virtual community,a kind of network social phenomenon,gathers some different users and becomes an organic network community.Firstly,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formation of virtual community,then discussed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Finally,the authors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virtual community.

〔Keywords〕virtual community;interactive information service;Web2.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信息资源大量涌现,人们更趋向于利用网络进行交易、娱乐、学习及获取各种信息,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网络环境下各种数字化信息以网站、网页、数据库等形式存储和展现,成几何级数大量产生,整个互联网实质上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网络功能的不断完善,互联网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在Web2.0互联网模式下,各种交互式工具、网站平台的广泛应用,突出了社会化网络的特点。虚拟社区,是网络环境 下出现的一种网络社会现象,对虚拟社区信息交流、知识共享、成员社会关系、信息组织等的研究开始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1 虚拟社区的形成

1.1 交互式信息服务需求

网络信息在数量上增长的同时也给用户获取有用信息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信息获取的问题各种网络信息组织工具迅速发展,包括:分类式的搜索引擎(也称网络资源指南),如Yahoo!、搜狐、新浪、雅虎中国等;主题搜索引擎,如Google、Baidu等;以及面向学术信息资源整合的各种学科信息门户、数字图书馆等。对于用户,不断要通过各种检索工具获取信息资源,还有扩展自己人脉、进行信息交流的需求,而前期各种网络信息服务交互性比较差。

1.2 各种社会性软件兴起

网络是虚拟空间,各种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为人们提供了发展人际关系的互动交流平台,我们常用的有各种校园论坛或主题式的BBS;实现文字、音视频交互,拥有文件传输、远程协助等功能的IM(即时通讯工具),如我们熟悉的QQ;将实际社会关系延伸至网络的各种交互性网站,如QQ空间、校友录、校内网(人人网)、开心网等。Web2.0是新一代的互联网模式,它的实质是社会化的网络。Web2.0环境下,各种交互工具发展更加迅速,如博客(Blog)、维基(Wiki)、社会性书签以及各种社会性网站,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通畅。

各种平台通过提供社区化的服务,聚集了一群彼此间相互熟悉的人,或者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或者是相同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士,通过这些平台,用户自发地形成了一个个网络群体,成员之间沟通交流、分享信息,形成比较稳定的群体关系,通过成员间的互动来维系群体的发展,这样的群体我们称之为虚拟社区。

2 虚拟社区的交互式活动

2.1 虚拟社区互动交流的驱动

从信息不对称和知识转移的角度来看,信息交流活动的开展是由于信息交流双方(信息传播者、信息接受者)之间存在着知识信息势能,交流的过程就是知识信息从高势能的一方流向低势能的一方。当然,知识势能的高低是相对的,也是动态、临时性的,在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双方角色在不断地转换,一个用户可能既是信息发布者又是信息消费者。

2.2 虚拟社区互动交流的实现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各种虚拟社区的信息交流就是信息传播的过程。我们分析虚拟社区的信息交流过程,一方面,从微观角度来看,虚拟社区的活动是用户个体之间信息交流传递、分享利用的过程;另一方面,将虚拟社区看作是一个整体,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虚拟社区的活动是成员和社区之间的交互过程,成员将自己的观点、文章发表在社区平台上,通过各种功能模块实现信息的整合,形成社区的信息资源库,而有信息需求的用户个体又从信息资源库里检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1]。虚拟社区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产生大量零散、无序的信息,有些是有一定价值的,尤其是在各种专业学术虚拟社区内部。对虚拟社区中的这些零散信息知识进行分类整合、存储,有利于其他用户的再利用,增强用户的依附型,促进社区健康发展。

虚拟社区的信息交流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共享两种方式[2]。(1)信息获取活动。社区成员要从社区中检索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这要以其他成员贡献信息资源为基础。它是一种被动参与交互活动的方式,不是主动贡献信息而是因为需要才进行的。(2)信息共享。Web2.0的发展使得信息发布主体草根化,任何用户都可以生成、发布自己的原创信息,这些信息是以一些微内容(microcontent)的形式表现的,借助于各种工具平台,Web2.0环境下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数量、速度大大增强了。虚拟社区成员通过上传资料、发帖讨论、回答提问等方式在社区中创造信息、共享信息,通过信息交流共享实现了社区成员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信息共享是虚拟社区发展的基础。

20年1月第31卷第1期虚拟社区的交互式信息服务Jan.,20Vol.31 No.13 虚拟社区的信息组织

3.1 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

Web2.0环境下各种社会性软件、社会性网站的应用,为用户构建了一个表达、交流沟通的交互式的信息空间,用户通过Blog、Wiki、社会性书签等生成自己的信息或组织获取的信息,用户既是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又是信息内容的接收者,既是信源又是新宿。用户作为信息生产者,通过各种工具,产生了大量的信息,称之为“用户生成内容”[3]。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User-Created Content(UCC)/Consumer Generated Media)是网络上公开的、具有一定创新性,通过博客、播客、Wiki、RSS等平台发布的文学作品、图片、音视频以及各种标签聚合、评论等。从信息产生来看,创建者是分散的、草根性的,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各种平台产生信息、发布信息;从信息的构成来看,信息主要是由微内容(microcontent)组成的;从信息的活动来看,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活动模式,用户之间具有社会性。每一个虚拟社区内时时都在产生众多的微内容。微内容引发了信息组织、获取、呈现的变革,对其进行规范控制仍是Web2.0环境下信息组织的重要任务。

3.2 虚拟社区信息组织及其特点

3.2.1 社会化信息组织方法——大众分类法

大众分类法实质上是一个内嵌于网络信息系统的社会化标签系统,也是一个基于自然语言的松散的元数据发布共享系统。这里的网络信息系统可以是社区网络、Wiki系统、博客系统等[4]。大众分类法是由用户自定义的标签进行协作分类的工具,众多人使用标签使得自由标签有了社会性,成为社会性标签。从群体用户使用的标签中,会出现对标注目标资源使用最多的、比较适合的标签分类,这些使用频率高的标签的产生是一个“涌现”[5]的过程,是社群使用tag过程中集体智慧创造出的结果。

3.2.2 基于博客、维基的信息组织

Blog是一个简单的内容管理系统(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它的内容主要是基于微内容理念而产生的网络日志。博客以时间为纵轴对知识进行纵向管理,以分类为横轴对知识进行横向管理。对于博客资源的获取,有博客内嵌搜索引擎、专门的博客搜索引擎、综合型搜索引擎的博客搜索功能,以及RSS聚合工具等。

Wiki系统是一个多人协作工具平台,通过词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链接,将知识单元之间构建成知识网络,使得知识网络化。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在Wiki平台上创建新的词条,或者对原有的词条进行修改,系统会保存每一次的版本。系统平台内部不同的词条之间,可以建立内部链接;同时还可以建立词条与外部参考信息的外部链接。Wiki平台有自己的分类体系,将词条根据内容分成不同的类别。Wiki系统具有对词条知识聚合的功能,如互动百科的“知识云”功能模块[6]。Wiki系统内部具有检索功能,可以对词条以及内容进行检索。

3.2.3 虚拟社区信息组织的创新

(1)围绕用户的信息组织模式

以用户为中心是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服务的主要特点。以前的服务模式中,普通用户主要是信息的获取者、消费者,信息的发布主要是通过少数人来完成的。Web2.0调动了普通用户参与信息资源建设的积极性,转变了用户在网络信息服务中的角色,是信息生产者、发布者、消费者的集合体,每一个虚拟社区内,用户是信息交流的主体,每一个用户都有自己的信息空间。

(2)动态的信息组织方法

自由标签是类似于关键词的信息组织方法,相对于关键词,它更加灵活,可以是有关主题的词语,也可以是跟主题无关的词语,从多个角度描述和揭示信息对象的属性。多个人描述同一个信息对象,或者运用相同的标签标注不同的对象,这样自由标签就有了社会性,成为社会性标签。美味书签(Delicious)[7]就是典型的社会性标签系统,与浏览器自带的收藏夹相比,它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动态的信息组织系统。它对网络信息的组织是通过个体用户的协同实现的,当系统中的用户、标签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整个系统的信息就会呈现出有序化的特点。

4 虚拟社区的应用:以高校图书馆为例

4.1 高校图书馆虚拟社区的功能模块

我们一般的图书馆网站,主要是以信息资源建设、检索为主的信息检索平台,用户使用频率比较低,将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理念引入图书馆的网站设计,通过Web2.0各种系统工具的应用,增强网站的交互性、社会性,调动图书馆用户的参与积极性,促进知识交流。司莉、石若瑶[8]对“2”工程院校排名前30位学校图书馆主页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大部分运用了其中个别工具。如图1是设计的图书馆网站功能模块。

图1 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框架

4.1.1 博客系统模块

博客是个性化、开放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用户可以是个人或者团体。在高校里,用户个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博客内容更体现出学术性的特点,从科学网博客内容就能充分显示出来,内容涉及到教学、科研、生活、对社会事件的观察等。团体博客,可用于会议信息发布、课题组人员交流、图书馆发布书评等。上图中的博客模块,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1)外部博客聚合,是对各学科领域分散的博客进行聚合显示,如运用RSS工具订阅博客,使得分散的学术性博客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整合系统除了要具备浏览功能外,还要提供标题、标签、全文的检索途径。目前关于图书情报领域的博客聚合比较多,例如厦门大学的图林网志聚合,E线图情博客聚合等。上海大学图书馆采用Web2.0技术,集成了博客空间、网摘系统、论坛系统的功能,构建了“学科建设服务门户”。博客日志模块划分为“人文类社科类、理化类、工程类、材料科学类、文学世界、法学园地、经济学科、管理学科、影视传媒、图情档案、生物医药、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电脑网、综合类”16个类目,目前只有“图情档案”类目有添加的信息内容,其它类目下基本还没有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图书馆人员比较熟悉本学科的网络资源,要对其他学科博客信息进行整理,还需要有学科馆员或相关学科人员的协助才能完成。

(2)图书馆虚拟社区平台自身的博客功能。图书馆用户通过注册就可以拥有自己的信息空间,提供博客的功能,通过博客间的相互访问、评论回复、留言功能,实现校内用户间的互动交流。博客信息的利用还需要进行质量的评价,学术性的信息对于我们有很大价值,万方数据库已经将博客文章整合到数据库资源中。用户每检索到一篇文献,除了该文献对象的一些元数据资料外,系统自动提供了“相关检索词”、“相关专家”、“相关机构”、“参考文献”、“相似文献”、“引证文献”、“相关博文”的链接,这样使知识点之间关联起来,形成全方位的知识网络。

4.1.2 维基系统模块

Wiki系统是一种社会协作平台,用户可以创建新的条目,对已存在的条目进行编辑修改使其完善,系统具有版本对比的功能,保存每个条目的各个历史版本,具有弹性分类、自动索引的特点。目前图书馆构建的学科知识库存在交互性差、信息更新慢等缺点,知识库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组织过程用户参与度比较低,最后利用率也不高,借助Wiki的特点,有利于学科知识库的构建[9]。将Wiki系统内容按照学校院系进行分类,以院系为单位来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管理维护各自的知识库模块,各分类模块由相应的管理员对创建的内容进行权威性控制。Wiki系统允许在校用户参与词条的编辑、修改,词条编辑实现结构化,通过各学科教师、学生的共同协作,来构建学科知识库。

4.1.3 社会性标签系统(Social Tagging System)

社会性标签的基本单位是自由标签(tag),是一种新的组织和管理在线信息的方式。社会化标签系统是用户对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通过将不同用户收藏的资源进行汇聚整合,实现其有序化组织、共享,有利于知识积累、知识体系形成。现在有研究将Web2.0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简称OPAC)中,具有提交标签、封面、目录、述评的功能,如重庆大学图书馆OPAC[10]。学科导航库是图书馆建设的一项信息服务,是围绕特定学科,将其相关的重要网络资源的网址进行组织、排列,便于用户利用,但由于其更新缓慢常出现链接错误现象。社会性标签系统可以发挥众多用户的个体力量,通过对个人收藏资源的组织整合实现资源的序化,可以借此来进行学科信息导航库的构建。

4.2 图书馆虚拟社区的空间

图书馆虚拟社区是在图书馆网络基础之上,引入SNS的理念,形成的交流互动空间,整个虚拟社区就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整个互动空间可以划分为三类子空间:个性空间、社交空间、知识空间[]。

4.2.1 个性空间

个性空间是用户个人的一个信息界面或平台,用来展示自我的虚拟形象。比如我们所使用的各种社会性软件或平台一样,通过注册成为其用户,随即用户了一个自己的信息空间,包括自己的个人资料、头像、网络名称、个人心情、空间模块设置、相册、社区活动记录,等等。

4.2.2 社交空间

虚拟社区的运行实质上就是用户之间信息交流互动的过程。社交空间,主要是社区成员互动交流的范围。BBS论坛中,用户发表一个主题帖,其他用户通过跟帖来完成一个完整的对话;博客系统中,其他用户通过对博主日志文章的留言评论实现互动交流;WIKI平台中,不同的用户围绕一个词条或任务来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

4.2.3 知识空间

社区参与者发表的各种日志、或者保存的各种网络信息,以及用户之间的留言评论,都是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存储,有助于其他用户检索利用。如各种学科性的博客、论坛、WIKI,都是重要的信息源。

5 结 语

虚拟社区是网络环境下的一个信息源,社区的运行中实现了信息生产、交流、获取、共享的过程。虚拟社区有多种构建工具,有BBS论坛、QQ工具(如建立QQ群、QQ空间)、Blog工具(如构建博客圈)、Wiki系统平台(共同协作的创作者构建成为一个社群),还有各种提供社会化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的网站。对虚拟社区活动规律、信息组织的研究,能够促使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管理,对整个互联网环境下提高网络服务效率、开展新的服务系统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德超.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10):95-97.

[2]张岌秋.虚拟社区中的信息交流初探[J].图书馆学刊,2009,(10):78-80.

[3]赵庆翔,朱庆华.Web2.0环境下影响用户生成内容的主要动因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9):107-6.

[4]刘春茂,赵彦如.“播客”信息生成模式分析[J].情报科学,2009,():1612-1618.

[5]张树人.从社会性软件、Web2.0到复杂适应信息系统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27-46.

[6]互动百科[EB/OL].http:∥yun.hudong.com,2010-10-19.

[7]Delicious social bookmarking[EB/OL].http:∥www.delicious.com,2010-10-19.

[8]司莉,石若瑶.Web2.0在我国30所“2”高校图书馆应用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5):52-57.

[9]武琳,罗晓涛,刘颉颃,等.基于Wiki写作系统的学科知识库构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3):59-61.

[10]重庆大学图书馆OPAC[EB/OL].http:∥lib.cqu.edu.cn/webopac/queryBookListByStore.htm,2010-09-01.

[]苏建华,苏贵民.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社区构建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0,(7):31-33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社会性博客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虚拟社区人际关系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虚拟社区感对用户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