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街——独具国学特色的线形文化遗产
2011-05-14王琳琳
王琳琳
线形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由文化线路衍生并拓展而来,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
孔庙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祭祀孔子的专门场所和国家的最高学府、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街因街北侧的孔庙、国子监而得名,并以孔庙和国子监为核心衍生出众多遗迹:彩画牌楼、下马碑、方家胡同、公益巷、土地祠、火神庙、箭厂胡同、古槐等。800米长的街道上历史遗迹如此之多,形成了北京独具国学特色的线形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脉的延续和发展。
2009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中,国子监街位居十大名街之首,主持人这样宣读国子监街入选理由:“有700年历史的北京国子监街,延续着两千年的中国文脉。多年来,国子监街因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文化气息,成为国学文化物质载体,并因此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它也是北京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条牌楼街。”来到这条街,大家更多关注孔庙国子监,而对街上的众多遗迹却知之甚少。
崇教四牌坊
孔庙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据记载,明代这条街叫做崇教坊,街上的四座牌坊始建于明代,又被称为“崇教四牌坊”。牌坊是中国建筑的典型代表,曾作为多届世博会中国馆的门面建筑,吸引了世人的目光。《皇明太学志》中记载:“门前为通衢,东西牌坊各一,题曰国子监。尽衢东西牌坊各一,题曰成贤街。”这条街道东西两侧的牌坊是街牌坊,木制横匾,蓝底金字,题匾曰“成贤街”。周敦颐在《通书·志学》中提出了:“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修养理论。读书人要以成圣成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不断进取,提高自身修炼,进入更高的境界。国子监是三代最高学府,无数学子在此苦读,以此为街道名称,时时激励学子成圣成贤!在国子监大门两侧还有两座牌坊,与“成贤街”牌坊式样一致,因专门为最高学府国子监特意修建,木制横匾,蓝底金字,匾曰“国子监”。
街上的四座牌坊原本是木牌坊,两边还有四根斜撑的戗柱支撑,木制牌坊易损,明清两代多有修缮。清末四座牌坊损坏严重,民国年间修缮时,改成了现在的钢筋水泥结构。《钦定国子监志》记载,清代这四座牌坊的题匾都是满汉两种文字,现在只剩下汉字,推测大概是在民国修缮牌坊时去掉了满文。上世纪80年代初,牌坊又被油饰一新。
下马碑
孔庙是祭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场所,自汉武帝起历代帝王对孔子及其学说都推崇有加,清代皇帝对孔子也尊崇备至,清代皇帝祭孔次数创历代皇帝祭孔之最。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敬,在孔庙大门东西两侧路北,立下两座汉白玉的下马碑,碑上用汉、满、蒙、藏、回、托忒六种文字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意思是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
当年,不论多么显赫富贵,凡是经过此条街道,都要毕恭毕敬步行而过。而今,这条街道却是各种车辆川流不息,不仅破坏了国子监街宁静的氛围,对文物也有损坏。2008年2月23日凌晨5时,一辆“斯太尔”大型拖板车撞上了国子监街西侧“国子监”牌楼,造成牌楼钢筋混凝土额枋断裂,上部折柱、花板被撞松动,两侧雀替受损。经鉴定对文物价值造成永久性损伤,修复工程历时3个多月才完成。至今,国子监街夜里还有大货车通过,不时对牌楼有所刮蹭。
方家胡同与交趾胡同
清代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日益增多,雍正九年(1731年)国子监祭酒(校长)孙嘉淦上疏雍正皇帝《请给官房疏》:“查国子监门外方家胡同官房一所……而与国子监甚近,相去不过数步。仰恳圣恩,将此官房赏给国子监衙门。”雍正皇帝同意祭酒孙嘉淦的提议,将国子监南方家胡同辟为学舍,俗称南学。自此,南学为国子监学生学习的场所,路北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称之为北学。民国年间档案记载,民国二十九年(1930年)南学坍塌无物。现在南学早已不在,而国子监路南方家胡同的名字还沿用至今。
国子监街上还有一条胡同也很有来历。国子监街西边路南有条胡同叫做“公益巷”,原名为“交趾胡同”。《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了清代交趾号的情况:“交趾号在监之南,门一座,南北房二连,共二十八间。”交趾号在国子监南,大门一座,房间二十八座。“交趾”是中国古代对越南的称呼。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不仅招收全国各地的学生,而且还是当时全国唯一可以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学校:日本、朝鲜、越南、泰国、俄罗斯等国的学生,都曾在国子监读书。很多越南留学生在国子监学习,国子监专门安排他们在监外西南角单独居住,称为“交趾号”,这条胡同因此得名“交趾胡同”。
土地祠
国子监北有条国学胡同,胡同中有一座国子监土地祠,供奉的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又称昌黎祠。在明代的《皇明太学志》中就有记载,但是具体建造年代书中并未提及。乾隆四十三年编修的《钦定国子监志》,即“四库本”也记载:“祠之始立无考。”可见,土地祠至少在明代就已有。
虽然没有记载土地祠的建造年代,但是《皇明太学志》对土地祠的位置、大小、环境等都有详细的描述:土地祠面阔五间,在馔堂门右侧,庭院内种了两棵松树,四周以墙围绕。除了祭祀孔子外,国子监师生每年腊月二十四日祭祀国子监土地神。祭祀的前一天,准备好祭器;为了显示虔诚,前一天午后,一一审查祭祀用的牲口——省牲。当天国子监祭酒率领全体师生,在土地祠内躬行祭礼,恭敬虔诚地祭拜土地。
清代对土地祠还是很重视的,多次修缮油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孔庙大修,土地祠也随同一起修缮,一同备齐建筑材料,增加新的装饰。土地祠正祠内悬挂着众多赞颂褒扬韩愈的匾联。道光十三年修订的《钦定国子监志》对土地祠也有记载,与《钦定国子监志》乾隆“四库本”记载内容一致,只是祠内的匾额、楹联增多了。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祠曾作为一家工厂的仓库,目前,归国学小学所有,现荒废无人使用。土地祠院子呈长方形,门口一扇红铁门,院内除了三间正祠,其余均为现代建筑。正祠三间,面南,前抱厦一间,这与乾隆和道光的《国子监志》记载:“前抱厦一楹”一致。正祠有被今人改建的痕迹,但是屋内梁柱还未破坏,房檐处隐约能够看到彩绘。土地祠遗迹尚存,亟须保护起来。
箭厂胡同、火神庙和灶君庙
国子监西侧有条胡同称之为箭厂胡同,因原为国子监学生练习射箭的箭圃而得名。街西路南还有两座庙:距离西口不远处是国子监的火神庙,庙内已变成民居,但临街精美的石雕山门还保存完好;从火神庙往东原来是灶君庙,现在几乎找不到遗迹。
国子监街上的遗迹由来历有说法,就连街上浓密的槐树也是有来由的。汉武帝建立太学,后代太学生人数不断扩大,逐渐在太学旁形成一个集市,供学生之间买卖书籍及其他日用品。因集市槐树众多,而得名“槐市”。此后,历代国子监院内和周围都种植槐树,后人也以“槐市”代指国子监或太学。
一阵风吹过,槐树枝叶发出沙沙的响声,衬得古老的街道愈加幽静。浓荫掩映下的古老学府现已成为人们了解古代教育、儒家思想的博物馆。国子监这条老街,也成了北京最具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的街道之一,成了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经典去处。
(作者单位: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责任编辑: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