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纵青春,欠下一生的债

2011-05-14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张萌青春身体

她从来没想到,年少无知时欠下的债,需要一生来偿还。

张萌带着她永久的青春隐痛,开始懂得作为一个女人的贵重何在。

无知无畏的青春

张萌回忆起往事的时候,几次触摸自己的肚子。她说她在戒烟,但还是忍不住点上了一根。烟雾萦绕在她周围,仿佛无边的空虚,而那些烟灰,闻起来就像青春的味道。她说她还没反应过来自己干过些什么,年轻的身体已经亮起了健康红灯,这让她惊恐。

9年前,18岁的张萌考入了一所美术院校。艺术的狂热永远伴随着肆意挥霍的青春,理想与欲望、真理与混乱、摇滚与香烟、爱与性。张萌就是从这里开始了她无知无畏的青春。

“春天总是要下雨,那是大地和天空在做爱。”这是张萌大学时写的诗。她是个早熟的女孩,摆脱了封闭的高中生活,来到全市最自由的高校,她兴奋得有些失控,有一种“一切有趣的事情就要开始”的感觉。

张萌有个漂亮的脸蛋,身材也不错。进校后不久,她就喜欢上了校园乐队的吉他手王晓鹏,她说她看见他的瞬间,脑子就开始胡思乱想。而他也一直在注视她,炽热的目光没完没了地围绕着她。

“就是一股冲动在暗涌,明白吗?我超爱他的眼神,后来我们在一起了。他是我的初恋,也是第一个向我求欢的男生,天知道我为什么就答应了他。那时候,对性爱的期待模糊,但又充满了诗意的幻想。”

年轻的张萌对男女交合的过于简单感到非常惊奇,她喜欢在迷幻的音乐中一次又一次地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她把这种感受命名为“爱”,爱的感觉一阵一阵涌来,又一阵一阵退去,直到她的身体疲倦,点上一根香烟。

不计后果的疯狂

不计后果的疯狂是会埋下悔恨的种子的。

“第一次发现怀孕是我20岁那年的夏天,晓鹏陪我去的医院,我们都忐忑不安。”张萌还记得给她诊断的医生脸上露出的无奈表情。在大学校园里,人工流产早已悄悄流行在这些“成年的少女”中。有经验的学姐告诉张萌,“不要紧张,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痛。”的确不痛,但她还是觉得流产这事挺“麻烦”。

不过青春还在继续,这次意外,并没有改变张萌的生活。唯一的改变,是她多了一句口头禅“有了孩子怎么办?”张萌在与之后的男友发生性行为时,总要这样问对方。她把他们的回答当作一大乐事。“背在背上,带着奶瓶上大学去呗”,这样的玩笑让他们都如释重负。

张萌没有意识到,自己给身体造成的伤害。

此时的张萌,青春无敌,追求者前仆后继。她喜欢浑身散发颓废气息的文艺青年,也对强健阳光的运动尖子感兴趣,她把和他们之间的瞬间快感当作游戏;而这些男人是出于好奇心还是为发泄而来,或是对她这个人有多少好感,她并没有考察的兴趣。她像一个女王,只负责征服他们。其中相当一部分萍水相逢的人,她不会和他有第二次关系,她永远不会再见他。

22岁,第二次意外怀孕,正碰上张萌四处找实习单位。“当时二话不说就去医院解决了。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觉得没什么好怕的,何况周围好多朋友都这样,没人觉得这事严重。恢复得也挺快,我第二天就去一家公司面试了。”

身体本身会表达一个人对它的消耗。不久后,张萌隐约感觉自己的健康出现了一些问题。她的小腹慢性疼痛,去医院检查发现生殖系统有严重的炎症。这一次,医生告诫她,以后千万注意安全和卫生,不能再做人流手术了,否则很可能导致今后不孕。

医生的话还是让张萌紧张了一阵,她想,以后一定要采取措施,免得“麻烦”。

需要一生来还债

2008年,毕业几年的张萌已经成为一家知名品牌服装公司的主任设计师。她有过两任比较固定的男朋友,最终都没进入婚姻。26岁的年纪,对她来说仍然是可以挥霍的青春,她不愿过早终止对新奇的探索。“我想,30岁吧,30岁找个规规矩矩的人,规规矩矩地结婚,一辈子就这样了。”

但2009年初的一次邂逅,差一点打乱了张萌的人生时间表。在一次时装发布会上,她遇见了男模石骏杰。他不是引人注目的美男子,但他的脸型在T台上特别有吸引力。最后一场秋冬SHOW结束后,他们开始约会。

阳春三月的时候,张萌发现,自己怀孕了。她一下子清晰地想起5年前医生对她说过的话。虽然,单身的状态看起来很美好,坚持一辈子的独身主义也没什么,但当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生育天赋面临危机的时候,内心强烈的恐惧油然而生。

石骏杰真心地向她求婚。她坚决拒绝了,“他今年才23岁,难道要我真跟他结婚吗?”

张萌最终怀着忐忑的心,做了危险的选择,赌上了自己的后代。医生冷漠地告诉她,今后,她怀孕的几率很小了。她追悔莫及。她从来没想到,年少无知时欠下的债,需要一生来偿还。

未来的母亲请自爱

成为母亲,对女人来说是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变化,因为生育,娇弱的女孩变成坚强无私的母亲。结婚生子,对这个时代的女性来说,当然不应该成为其生命的全部,但错过哪一道风景,都是值得惋惜的。而因为身体原因“被动”、“非志愿”错过做母亲的机会,更是人生中的一大缺憾。正如人们常说的,女人只有做了母亲生命才完整,不完整终究令人遗憾。

荷兰编辑兼翻译茱蒂斯·耶特林德写过一本名叫《我想要个孩子》的畅销书,讲述她本人因为无法生孩子而带来的种种痛苦:先是流产(而且是双胞胎),随后发现她右侧的输卵管有点问题,然后是一次宫外孕,再接下来是四次失败的人工授精。五年时间里,关于生孩子的所有努力都宣告失败,她最终成为一个为数众多的人群中的一个——“非志愿选择没有孩子的人”。生不了孩子像是她生命中一个巨大的烤炉,周围的一切都被放在上面接受烘烤,痛苦,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主题。这一切的根源,是她年轻时候的放浪生活:“我的输卵管堵塞是因为早期受到感染,而这可能与我当时频繁更换性伴侣有关。”

现代的人们从各种渠道强化这样的观念:性是自由的,性是快乐的;女性也已经从禁锢中走出,拥有性自由,并可以抽烟酗酒和使用各种尖端美容产品。为了掩盖这些信息背后那种父权社会的利己主义倾向,那种对两性心理和身体差异的佯装无视,又推出科技的进步作为后盾,本该属于私密领域的无痛人流的广告,在电视上、在户外,甚至公交车的椅套上都随处可见,并用轻松的语调、护士的笑容、病房的阳光鲜花等等信息,竭力给人这样的印象:这一切是轻松的、轻易的、没有痛苦的、毫无后果的;并且给人这样的暗示:任何麻烦都有科技帮助善后,人们可以大胆行事。松绑了,自由了。但,这种自由显然是没有经过时间考量的,有些已经显示出了弊端,“非志愿选择没有孩子的人”的增加,多数时候,也是透支孕资源的后果。这种后果,只能由女性独立承担,但崇尚自由的人们不会承认这点,似乎稍微谨慎一点,小心一些,就有保守主义的嫌疑,就是因噎废食。

在整个的社会空气都蛊惑着你去大胆行事的时候,宁可保守一点、宿命一些,相信人的快乐都有定数,现在的透支只会为将来的痛楚埋下伏笔,现在获取的欢爱,预支的或许是将来做母亲的幸福。当这种信心变弱的时候,不妨去读读那本《我想要个孩子》,去体味一下她的痛苦。

猜你喜欢

张萌青春身体
燕云十六州地区辽代纪年墓研究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我de身体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The analysis of from class gap angle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