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看杂文生态

2011-05-14

杂文选刊 2011年7期
关键词:时评弊端杂文

去年,我就当下的杂文现状谈了一点看法:杂文不可能做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在生态系统急剧变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什么鸟都有,什么声音都有,杂文只是这个多元生态系统的物种之一。杂文这个“物种”,之所以没有灭绝,是因为时弊没有灭绝;杂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食物链”。

我在近几年的杂文创作中,尝试了多种样式,既有读书随笔,也有时政评论,甚至还有一些带有杂文味道的诗词。我的创作旨在证明在目前的生态中还存在并需要杂文这一“物种”。杂文的生态系统,既是社会生态,也是文化生态。不同生态系统诞生的杂文作品,往往体现出不同的风貌。

鲁迅时期与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杂文不同;共和国成立初期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杂文也不同;平面媒体一统天下与网络媒体无远弗届的时代,杂文出现了更多的差异性。这种不同与差异,既是思想的、文风的,也是主题的、语言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态与文化生态之中,小说、诗歌、散文的创作,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何况直面人生与社会的杂文了。

我在近几年的创作中,杂文较多,时评较少。目前的言论界,似乎是时评的年代。有时,受朋友之邀,也写过时评栏目,但在写作中,仍然极少“据报载”的“就事论事”,而习惯于从新闻中寻找有意思的社会文化话题。杂文的创作,虽然园地日渐萎缩,但我以为杂文这一“物种”,在短期内尚无“种群灭绝”之虞,仍然存在着生存的环境与条件。前几年,我在杂文集《崎岖中国》的序言中,曾将杂文比作体现了“挣扎之美、抗争之美、顽强之美、悲壮之美”的“黄山松”;杂文所企盼的是“自由的曙光,民主的雨露”。

《杂文选刊》的宗旨强调,“针砭时弊,批评世俗,反思历史,解读人生”。在这样一个矛盾凸现,弊端迭出的社会生态中,杂文作为其中的“物种”,不用担心“食物链”的断裂,不用担心找不到话题。作为有良知、有理性、有责任感的中国公民与知识分子,无论采取文学的形式还是新闻的体裁,无论着眼于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还是着眼于民生艰困、人生多舛的草根关切,无论着眼于权力监督、法治弘扬的体制关注,还是着眼于历史反思、人性解剖的内心自省,杂文作者都可根据专业、特长与爱好,产生自己的“问题意识”,确立自己的切入角度。在创作实践中,人们不再倾巢出动“围殴”某一贪腐案件,人们不再一拥而上“围观”某一负面焦点。有时需要冷静下来深入思考,为什么某种悲剧在历史上会反复出现,为什么某种弊端在社会上会广泛蔓延?对古圣先贤曾经批评过的顽症再批评,对鲁迅先生曾经挞伐过的弊端再挞伐,对于这个古老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幅度来说,毕竟是令人沉重的话题。当然,作为当代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笔墨与网络,继续致力于文字的春秋事业,也可以起立而行,投笔从政,直接实践公民的社会职责。时代毕竟多了一些选择。

杂文作者在既定的社会生态中,并不完全是被动适应的关系。杂文作者在不同背景、不同话题、不同媒体上,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与写作风格,这其中就有主动选择的因素。杂文的生存与发展,并不追求杂文“种群”的繁荣与扩张,只为证明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能够包容“异质思维”、注意倾听“沉没声音”(参看人民日报系列评论)的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

去年,我就当下的杂文现状谈了一点看法:杂文不可能做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在生态系统急剧变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什么鸟都有,什么声音都有,杂文只是这个多元生态系统的物种之一。杂文这个“物种”,之所以没有灭绝,是因为时弊没有灭绝;杂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食物链”。

我在近几年的杂文创作中,尝试了多种样式,既有读书随笔,也有时政评论,甚至还有一些带有杂文味道的诗词。我的创作旨在证明在目前的生态中还存在并需要杂文这一“物种”。杂文的生态系统,既是社会生态,也是文化生态。不同生态系统诞生的杂文作品,往往体现出不同的风貌。

鲁迅時期与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杂文不同;共和国成立初期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杂文也不同;平面媒体一统天下与网络媒体无远弗届的时代,杂文出现了更多的差异性。这种不同与差异,既是思想的、文风的,也是主题的、语言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态与文化生态之中,小说、诗歌、散文的创作,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何况直面人生与社会的杂文了。

我在近几年的创作中,杂文较多,时评较少。目前的言论界,似乎是时评的年代。有时,受朋友之邀,也写过时评栏目,但在写作中,仍然极少“据报载”的“就事论事”,而习惯于从新闻中寻找有意思的社会文化话题。杂文的创作,虽然园地日渐萎缩,但我以为杂文这一“物种”,在短期内尚无“种群灭绝”之虞,仍然存在着生存的环境与条件。前几年,我在杂文集《崎岖中国》的序言中,曾将杂文比作体现了“挣扎之美、抗争之美、顽强之美、悲壮之美”的“黄山松”;杂文所企盼的是“自由的曙光,民主的雨露”。

《杂文选刊》的宗旨强调,“针砭时弊,批评世俗,反思历史,解读人生”。在这样一个矛盾凸现,弊端迭出的社会生态中,杂文作为其中的“物种”,不用担心“食物链”的断裂,不用担心找不到话题。作为有良知、有理性、有责任感的中国公民与知识分子,无论采取文学的形式还是新闻的体裁,无论着眼于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还是着眼于民生艰困、人生多舛的草根关切,无论着眼于权力监督、法治弘扬的体制关注,还是着眼于历史反思、人性解剖的内心自省,杂文作者都可根据专业、特长与爱好,产生自己的“问题意识”,确立自己的切入角度。在创作实践中,人们不再倾巢出动“围殴”某一贪腐案件,人们不再一拥而上“围观”某一负面焦点。有时需要冷静下来深入思考,为什么某种悲剧在历史上会反复出现,为什么某种弊端在社会上会广泛蔓延?对古圣先贤曾经批评过的顽症再批评,对鲁迅先生曾经挞伐过的弊端再挞伐,对于这个古老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幅度来说,毕竟是令人沉重的话题。当然,作为当代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笔墨与网络,继续致力于文字的春秋事业,也可以起立而行,投笔从政,直接实践公民的社会职责。时代毕竟多了一些选择。

杂文作者在既定的社会生态中,并不完全是被动适应的关系。杂文作者在不同背景、不同话题、不同媒体上,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与写作风格,这其中就有主动选择的因素。杂文的生存与发展,并不追求杂文“种群”的繁荣与扩张,只为证明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能够包容“异质思维”、注意倾听“沉没声音”(参看人民日报系列评论)的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时评弊端杂文
张银珍:拓展性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跟踪导练(四)
画与理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探讨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弊端及应对策略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