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较量:中国“虎妈”赢了美国父母?
2011-05-14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名校才女教授,一双漂亮且优秀的混血女儿,严苛辛辣的育儿经……这一连串符号,令美国华裔虎妈蔡美儿一炮走红,也让“中国妈妈”成为了火爆话题。
早些时候,“中国妈妈”在美国高中生嘴里还只是个贬义词,美国华裔家庭的高中生认为“中国妈妈”总爱比这比那,总是拿别人作为榜样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中国妈妈”成了一句讽刺语,这令不少华裔学生烦恼,不少妈妈感到委屈。
但现在,“虎妈”对女儿实施的严厉家教却在全美掀起一场反思家庭教育的热潮。网站读者投票显示,60.7%的美国读者认同严厉的东方家庭教育方式。在中国妈妈努力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为何中国妈妈会引无数美国人竞折腰?他们又为什么认为中国妈妈更胜一筹?
中国见证:“给力”家教就该狠一点
2011年寒假,上海悄然出现一些推行西式教育的家长培训班,主张温和家教。然而在培训一段时间后,中国妈妈们却不买账,认为“不给力”,还是看好“虎妈”的严厉家教。
35岁的王华是一名8岁孩子的母亲,2011年寒假,她和几个好姐妹一起报了个“家长效能班”。培训班由较有名气的社会培训机构主办,培训班费用并不低,一堂课平均200元。
王华参加的培训班有20名家长学员,大多和她一样是工薪阶层。“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做一名负责、合格的家长。”王华说,有趣的是,这些家长的孩子们成绩并不差,有的在班级里还排在前列。
然而,几堂课下来,很多家长却打起了退堂鼓,王华和她的朋友们也都选择了退出,最主要的理由是“教育理念相冲突”。王华说,培训班的理念太“西式”,似乎不适合中国妈妈。比如专家说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她反驳说:“我的孩子只有8岁,如果让他自己选择,他会永远选电脑游戏。”再如,专家表示不要逼孩子学习太多的东西,王华觉得道理大家都清楚,但没有可操作性,“让孩子轻松,是对他们的未来不负责任的表现。”
王华说,如今在她周围,有很多中国爸爸、中国妈妈都是“虎妈”的粉丝。虎妈的家教虽然严格,但很实用。“教育孩子,家长就得狠一点。”“虎妈”的教育方式虽然在国内外引起争议,但她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还有许许多多严格管教孩子的中国“虎妈”。为了让儿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王华从儿子读幼儿园大班起就当起了“陪读”,每天晚上做完作业才允许儿子玩一会儿,做不完不许睡觉;儿子小学二年级起就开始参加英语口语培训班等。
王华从事的是教育咨询行业,两年前曾随团出访国外,“其实外国家庭也并非都是‘和风细雨般的教育。”她说。国外很多家长在孩子三岁时就让他们在独自的房间睡觉,任凭怎么哭闹也不理不睬:一到寒暑假,以“吃苦锻炼”为目的的夏令营、修学旅行团很快满员。王华还发现,越是普通家庭,就越拥护严厉家教。
“如果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自尊,一味鼓励赞许,很少直指缺点和严厉批评,孩子今后如何能经得起人生中的风风雨雨?”王华坚信,对孩子从小“抓一把…‘狠一点”,是为他的将来负责,“宁可让孩子失去童年,也不能失去前途”。
编后语:中国父母严苛的教育,实质上是掌握孩子人生的最初“选择权”。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舞为其作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但随着孩子逐渐成熟,有了自己作出选择的能力时,家长就应该放手。
西方旁观:家有“虎妈”,教育更有优势
比尔·鲍威尔是一名美国人,与家人在上海生活。他的女儿艾比,今年6岁,在上海读一年级。阅读过《虎妈战歌》的节选后,鲍威尔写下了下面这篇文章:
艾比会说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还学习小提琴和芭蕾舞。周一到周日,她每天晚上都要做2~3小时的家庭作业。除了英语说得很流利外,艾比只是个普通的孩子。她在中国学校的同学,学习生活都跟她差不多。
艾比持有美国护照,但有着典型上海小孩的童年。这并不意味着她的日常生活中只有学习,没有娱乐,她会跟邻居家的孩子们玩耍,有时看看电影。实际上,艾比的英语成绩之所以很优秀,经常看《狮子王》和《玩具总动员》是原因之一。根据《虎妈战歌》的内容判断,艾比比蔡美儿的女儿们自由多了。
就算按照中国的标准,蔡美儿对女儿们的要求也有点极端了。但她教育方式的动机并不极端,在我看来,在这篇节选里她最重要的观点是:“中国父母想让孩子强大,而非脆弱。”
这一点非常正确,在家里,我妻子教育艾比的基本立场就是生活非常艰难,艾比所受的教育必须能让她战胜这些困难。而我们的目标也正是如此,也许艾比现在并不怎么喜欢这种教育方式,但总有一天她会从中获益。
在对艾比的教育上,我妻子乔伊斯担任了主要角色。我负责指导艾比的英语,用英语阅读给她听,帮她纠正单词的拼写错误。乔伊斯的任务就繁重多了,每天晚上,她都坚持不懈地教导艾比数学和中文。有时候,艾比会哭、会生闷气,但每天晚上她都得做功课。如果她把题目做错了,就得反复练习直到做对。我并未觉得,艾比因为这样的教育而成为一个饱受折磨、身心不健康的孩子。
蔡美儿《虎妈战歌》的节选中,有些观点并不正确。她宣称:“中国父母认为,只有擅长某件事情,才能体会到它的乐趣。”这不但不正确,还很荒唐。孩子们喜欢各种水平的体育运动,而并非局限于奥林匹克运动会。艾比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跟其他孩子一样,她也是从画简笔画起步的。
对我来说,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的首要区别,就如同蔡美儿在文章里引述的那样:在教导孩子方面,中国父母每天花费的时间约是西方父母的10倍。就算这个时间是3倍而不是10倍,也是相当大的差距。不管蔡美儿的方式是否过分,都别担心,当艾比做错数学题时,我们不会骂她是“废物”。当涉及孩子的教育时,有个中国妈妈是巨大优势,我很庆幸,我女儿有个中国妈妈。
编后语:当孩子回头看时:相信他们一定很理解、也很感激父母的良苦用心。
第三只眼:不是非此即彼。并非厚此薄彼
在许多中国孩子的眼中,妈妈是“如来佛”,做任何事都逃不出她的“五指山”;妈妈是“会计师”,计算好了我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我考了满分她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妈妈们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却变成凶猛的“母老虎”?
一对华裔中年夫妇朋友在德国生活已20多年,两人的大学前期教育均在中国,后期在德国,分获德国文科和工科博士学位。独生子在德国出生,2010年考上德国顶尖的海德堡大学医学专
业。当时,慕尼黑工大、亚琛大学的通知书都来了,都是一流大学,但最终孩子选择了海德堡大学,而且是名额有限的医学专业,这在德国应该算是最有前途的新起点。
孩子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的父母告诉我,“中西结合”。与许多德国家长不同,他们对孩子的业余生活“盯得很紧”,包括不乱交朋友,不多看电视,做家庭作业也比一般同学多。他们认为,中国的“填鸭式”“多作业”教育方式不可取,但不给孩子一定的压力,纯粹欧式“快乐教育”也不行,很可能导致放任。
纽约大学文化发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奈奥比·韦教授在一年多的中美育儿模式研究中发现:“育儿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不是中式就是美式,不是‘虎妈就是‘猫妈。育儿模式也并非‘厚此就要‘薄彼,并非注重创造力就要牺牲学业。”
“最理想的其实是第三种模式:即取中西教育所长,补两者之所短。比如对孩子在社会、情感关系方面进行培养,教孩子如何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掌握社会生活的技能。”
在马里兰大学工作的丽贝卡·麦金尼斯夫妇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他们认为,父母需要在宽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因势利导,从而培养出健康、坚强和自信的下一代。
麦金尼斯夫妇的两个女儿分别为9岁和14岁,他们要求孩子有自制力、有道德标准、尊重他人、讲礼貌,但不会要求她们无休止地背诵功课、做数学习题或每天花3小时练琴。他们反对体罚孩子。因为“体罚让孩子深感羞辱,让他们承受很大压力,而且效果不明显”,但要教会孩子基本的礼节、礼貌,为学习和玩耍的时间设立清晰的界限,在规则方面绝不退让。
此外,麦金尼斯认为,应多与孩子们开诚布公地讨论各种问题,让他们不断有新事物可以探索,使用新方式处理各种问题,并有自己的想法。这样能教会他们合理运用掌握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至于怎样的生活才算成功,麦金尼斯说,她不认为父母应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但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引导他们认识到他们想要追寻怎样的人生之路。她说,很多文化中都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概念,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注意的。
编后语: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现实中,我们都把这个关系摆成了“要么/或”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既/和”的关系,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孩子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那样。
终端发育:是成人,而不是成才
培养目的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因为,一旦目的被确立,它就会制约家庭教育的方向,从而决定其总体效果。美国家庭教育,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相比之下,中国家长则更倾向于把孩子培养成“才”,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能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其实,“社会人”并不是一种缥缈的理想,而是一个平实、易操作而又宽泛的要求。而所谓“有出息”“好职业”“顺境”恰恰都不是一般的目的,更难实现。可以想象的是,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功利性更强的后一种期待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势必承受越来越重的身心压力。而且,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单一的、过高的,却忽视孩子发展的独特性、多样性、长期性,不仅容易扼杀他们的天性和创造力,还往往会产生“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效应。
这些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仍然值得警醒的是,我们往往在孩子很小时就将智育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缓冲器”与“平衡器”。但事实上,囿于学校教育的强势地位,家庭教育的空间往往被挤压,更多处于配合者的地位,甚至出现了明显的学校化倾向。如此一来,当下我们真正需要的家庭教育恰恰处于失重状态。比如,现在有些学校里的老师费力地一步步给学生补着扫地课,而家里的父母则忙着请家庭教师给孩子加文化课。在这两者的双重挤压下,孩子们大多仰望着象牙塔苦读,无从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奥妙,或在社会活动中陶冶性情、开阔视野。
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各自的分工与任务不明确,那么双方的教育作用只会被削弱甚至抵消,很难培育出完整的“人”来。我们的家长应该努力地将“成人”而非“成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这才更有利于对孩子潜能、道德、性情的培育,全方位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存的能力。
花边细节:一花一世界,一孩子一模式
“蔡美儿现象”中最有意思、同时也可能是蔡美儿最“招人恨”的一点就是:每每读者认为她的“过度教育”应该要出问题、她的女儿应该要产生强烈反弹、她不应该这么自信满满时,她居然次次都能化险为夷,跟女儿其乐融融。读者的惯性思维模式在她这里多次落空,简直可以充当“父母皆祸害”典型的妈妈竟津津乐道自己的“祸害”行为,而她的小孩竟可以享受到其中乐趣,这些,都只能说明家庭教育的“一对一”属性。
一花一世界,一孩子一模式。外人看着是风姐,但在情人眼里可能就是西施再世。家庭教育也是同样道理,不管是中国式还是美国式,教育的宗旨和理念应该是共通的;不管是对蔡美儿还是其他妈妈,看着顺眼的就学着点,看不顺眼的就翻过去。至于好坏,还是由当事人“虎娃”评说吧。
链接
虎妈育儿观
●当我看到美国的父母试图用一次又一次的表扬,来鼓励孩子完成那些诸如画出一条歪歪扭扭的线条或学会挥舞这类极其简单的任务时,我发现中国父母有两件事超越了美国的父母:①他们在孩子身上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更美的梦想;②他们更在意自己的孩子在人生路上到底能“走”多远、能“跳”多高。
●要想走向卓越,就得坚持不懈地练习、练习、再练习:而美国父母则不欣赏机械的重复。其实,不管是弹奏钢琴还是演算数学,一旦孩子展现了杰出的天赋,就会得到赞扬、钦佩和满足。这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自信的基石,并令艰苦卓绝、了无情趣的活动变得充满乐趣。这样的良性循环,使父母更容易引导孩子们登上更加努力的新台阶。
●为什么索菲娅3岁开始练钢琴,7岁获奖?在千难万难的“开头”,许多西方父母都会选择放弃。然而中国母亲却会在一开始,就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
●在迪士尼的电影里,“好女儿”总是感到精神崩溃,发现生活并不完全需要循规蹈矩、力争上游。然后,她们脱掉衣服奔向大海,或做一些类似的事情来放纵自己。可这只是迪士尼吸引那些从未赢得任何奖项的人的一种方式。获奖使你拥有更多的机会,这意味着你可以自由地进行选择,并不需要你飞身跳进大海。
●“决定采取一种混合的方法,”我说,“孩子在18岁前,按照中国的方法为他们构筑自信,并认识走向卓越的价值:18岁后再采用西方的方法,让每一个个体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路。我想这样可以两全其美。”
我为何深爱我管教严格的妈妈
◎蔡思慧(虎妈大女儿)
你的回忆录自刊出后,遭受众多批评,问题在于有些人无法体会你的幽默,以为你说的一切都是真的,推测我和妹妹受到一位邪恶母亲的压迫,但那绝非事实。不过,外界很难真正了解我们家庭的实况,他们听不到我们彼此的谈笑声,也看不到我们享用炒饭加汉堡的美食,更无法想象一家四口加上两只小狗,挤在一张床上为下载哪些电影争论不休的有趣画面。
我承认我有一位不可违抗的母亲,但现在我18岁了,即将离开老虎笼上大学,我很高兴你和父亲如此教养我们,理由有以下几点:
许多人指控你只会培养不会自我思考的机械化小孩,但我的看法相反,我认为你的严格作风让我们更独立。我记得有一次钢琴比赛,我走上台后非常紧张,你就小声叮咛我:“放轻松,只要全力以赴,不管结果如何。”
我想要让生活有意义的愿望,是一个普世认知。我认为这与成就大小或自我满足没有关系,而是要自己不断努力,把潜能发挥到极致。假如我明天就离世,我会感觉我已把我的生命活出110%。为此,我感谢你,虎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