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儿子的身份“自造”
2011-05-14王勇
王勇
提到彼得·巴菲特,人们首先介绍他为“股神之子”、世界上最著名的“富二代”。而事实上,他却将自己完全投入到了音乐的怀抱,是一名作曲家和音乐人。
很多人问过彼得·巴菲特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有个“股神”老爸,为什么不选择继承父亲“衣钵” 走入华尔街,成为“股神二代”?彼得是这样回答的:“父母希望我和我的兄弟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假使我宣布我生活的乐趣是捡垃圾,我的父母看到我整天呆在垃圾车上,也会一样高兴。”
这个“捡垃圾我爸都高兴”的小孩,从小对音乐非常敏感,也特别钟爱。不过随着学琴难度的加大,彼得·巴菲特渐渐不想学了。但妈妈认为他年纪太小,不清楚自己的放弃意味着什么,不能让小孩就这么退却了。于是,妈妈给他换了一位新的钢琴老师,重新点燃了小彼得的兴趣。
接下来一直到大学,他一共换过4位钢琴老师,每位钢琴老师的风格都不同,传授的内容都不同。彼得·巴菲特从他们那里分别学到了指法、对声音的敏锐、对音乐的激情和作曲。音乐一直没有离开过他的生活,最终,彼得·巴菲特将作曲确定为自己最擅长也是最热爱的领域。
踏上社会后,彼得·巴菲特的身上也没有任何“富二代” “名二代”的光环,他必须自己去谋生,比如要为电台的商业广告谱曲。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他只有很少一笔钱,他必须想尽办法过一种完全独立的生活,不仅要还房贷,还有音乐设备等贷款要还。虽然吃了很多苦,不过他认为“这是人生必经的历练”。
正是依靠这样的信念和执著,彼得·巴菲特后来成长为国际一流的作曲家和音乐人,为奥斯卡获奖影片《与狼共舞》配插曲;并争取到为电视连续短剧《500国家》配乐的机会,因此荣获美国电视界的最高奖项——“艾美奖”。
“股神”老爸亲自声明:“彼得的人生全凭他自己打造。”作为父亲教育理念的最大受益者,彼得·巴菲特表示,自己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做你自己”的人生哲学。
沃伦·巴菲特曾说:“我会给我孩子足够的钱,让他去做他想做的事,而我不会给他太多钱,让他什么都不做。”彼得·巴菲特也认为,教育孩子不是把所有东西都给他们,而是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去成长,让他们“自造”身份。如今,彼得·巴菲特也将这种理念传递给自己的女儿。“我有两个双胞胎女儿,她们都30多岁了,在旧金山的零售店里做售货员,自食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