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泥鳅大产业 投资多少都赚
2011-05-14
泥鳅的养殖前景
泥鳅优点特别多:繁殖率强、产卵量高,尤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是出口创汇的优质水产品。
一、泥鳅的养殖优势
1.适应性强
对水质、气候要求不高,发病率极低,一般只需调优水质,就可以健康快速生长,可在我国各地大面积养殖,风险小。
2.周期短、产量高
如投放6-8厘米幼苗,每亩投放500斤,80-90天亩产泥鳅可达4000斤,单体重量可达50克。一年投放二次,时间安排得当,年产量可达8000斤。
3.饲料来源广
豆粉、米糠、豆饼、牛粪、蚯蚓、黄粉虫都是好饲料,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在水田养殖水蚯蚓,养殖成本更低,保持泥鳅原生态养殖,销售价格更高。
4.饲养管理简单
投放饲料根据泥鳅采食情况因时而定,鳅池在2亩左右可在池周边投放饲料,一天2-3次,早中晚饲料分配合理,吃饱为止,不能过量,避免造成泥鳅消化不良致死。池塘在5亩以上,可以在池塘四周定点做些饲料台,保持泥鳅均匀吃食。下雨天抽几个池检查,调优水质结构,不需投食喂料。
5.繁殖率强、产卵量高
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左右,10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10000粒,体长12厘米的怀卵量12000-14000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5000-18000粒,体长20厘米怀卵量为24000粒左右。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6.5万粒。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60%。
二、泥鳅的经济价值
1.食用价值
“天上斑鸠、地下泥鳅”。泥鳅高蛋白、低脂肪,为膳食珍馐,适宜各类人群,被誉为“水中人参”。泥鳅肉质细嫩,味道极为鲜美,春夏养生吃泥鳅,养肾又补血,可以说泥鳅的营养价值很高。
泥鳅低脂肪,胆固醇更少,高蛋白,糖类、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等含量更高。
若与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搭配,则可排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泥鳅和豆腐同烹,具有很好的进补和食疗功用;与鲜荷叶共煮汤食,可消渴。
泥鳅味美,切勿生食。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吃生泥鳅可进补、泻火。其最大的危险是易导致寄生虫病。
2.药用价值
中医学认为,泥鳅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祛邪除湿、养肾生精、祛毒化痔、消渴利尿、保肝护肝之功能,对四肢乏力、皮肤瘙痒、解渴醒酒等可辅助治疗。泥鳅肉中有一种抵抗人体血管衰老的重要物质,可以抗癌抗衰老。
保护血管:泥鳅中含有尼克酸,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可以调整血脂紊乱,减缓冠脉硬化程度,降低心肌梗死等病发病率,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养肾生精:泥鳅中含有一种特有的氨基酸,具有促进精子形成的作用,成年男子常食泥鳅有养肾生精、滋补强身之效,对调节性功能有较好的帮助。
补钙壮骨:泥鳅富含微量元素钙和磷,经常食用泥鳅可预防小儿软骨病、佝偻病及老年性骨折、骨质疏松症等。将泥鳅烹制成汤,可以更好地吸收钙质。
补血补铁:泥鳅富含多种蛋白质和微量元素铁,对贫血患者十分有益。
抗衰消炎:泥鳅中含有的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抵抗血管衰老,对老人很有益。其体表的滑涎还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三、泥鳅的市场前景
从2000年至今,小泥鳅连续10年走俏市场。
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为60-100万吨,但市场只能供应15-20万吨,主要是野生资源每年以30%至50%的数量剧减,港澳台市场也频频向内地要货,缺口很大,拉动价格连年攀升。例如,1999年为7元/斤,2006年15-18元/斤,近年18-20元/斤,重庆、成都达23元/斤。
国际市场的需求量逐年升温,尤其是日本、韩国,年需十万余吨。
泥鳅养殖效益分析
以养殖2亩水面的泥鳅,投苗2000斤为例。
水面租金:500元/亩/年(各地不同,请自己调节数据)。2亩泥鳅塘,水面租金成本1000元左右。
种苗购买资金:两亩水面,投放泥鳅苗2000斤,以10元/斤计算,需2万元。
饵料成本:泥鳅全价饲料4000元/吨左右。一般情况下泥鳅的肉料比为1∶3(即3斤饲料出1斤泥鳅)。按2000斤苗出产5000斤泥鳅计算,泥鳅增重3000斤,需要投入饲料9000斤。饵料成本1.8万元左右。
渔药、水电等其他开支:2000元左右(保守估计,泥鳅如果患病的话,渔药投入会更大)。
养殖周期:3-5个月。
养殖总成本:约4.1万元。各地的泥鳅苗和饲料价格有差异,所以养殖成本也有区别。
预算未包括池塘建造和人员工资等费用,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计算。
产出:养殖2亩水面的泥鳅,投苗2000斤,产出在5000斤左右(种苗的质量和规格,养殖技术,饲料的优劣,养殖周期的长短等因素均对出产量有影响)。冬季商品泥鳅的批发价格按保守价12元/斤计算,5000斤泥鳅收入为6万元。
利润:(6-4.1)万元=1.9万元。
分析:泥鳅的养殖技术简单易学,容易掌握,病害少。销路基本不愁,只是随市场行情变化,价格有波动。风险较小,值得推广。养殖户可先小规模试养。
泥鳅养殖重要提示:国内泥鳅的规模化繁殖已取得成功。目前市场上有野生和人工两种泥鳅苗,均可用于规模化养殖。泥鳅苗的运输基本不存在“感冒”一说。所以在运输的时候可以在包装内加少量冰,保证泥鳅苗不会因水温过高,发烧而死。但需要注意的是,泥鳅在包装的时候应滴入少量食用油(大豆油、菜子油),以防泥鳅拥挤产生大量泡沫,致泥鳅缺氧而亡。相对而言,泥鳅苗的长途运输比黄鳝苗的长途运输风险小些。
泥鳅的食性
泥鳅是杂食性的底层鱼,适宜生长水温为16-30℃,入冬后钻入淤泥中冬眠,待水温上升到10℃以上又开始活动和觅食。当水枯浅、温度在30℃以上时,便潜入池底,呈越夏状态。
泥鳅多在晚上摄食,人工养殖的白天也可摄食。主要食物有昆虫幼虫、小型甲壳动物、藻类高等植物。在幼苗阶段,体长小于5厘米,主要摄食动物性饲料,如浮游动物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体长5-8厘米时,由摄食动物性饲料转变为杂食性饲料,主要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蚬子、幼螺、蚯蚓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同时摄食丝状藻、硅藻、水陆生植物的碎片及种子。
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有关,25℃至27℃为最适范围,此时摄食量最大,生长最快。水温下降到15℃以下或上升到30℃以上,食欲减退,生长缓慢。水温下降到6℃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泥鳅进入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
泥鳅的摄食方式是半主动方式。动物性饵料缺乏时,可摄食植物性饵料、有机碎屑、活性淤泥。
沼液沼渣养泥鳅 变废为宝环境优
利用沼液沼渣作为培育泥鳅的天然饵料,既经济又环保,其生产技术简介如下:
1.选址建池:选择水源有保障,排灌方便的房前屋后,背风向阳,靠近沼气池出料口的地方建水泥池。池的大小不限,一般面积以10-20平方米为宜,池深1.2米。建立专门的进出水口,进出水口设置铁丝网防逃。池上方应建好遮阴棚,架设好诱虫灯(诱虫喂鳅)。
2.清池消毒及放养:鳅苗每立方米池水用0.22千克生石灰,将生石灰化浆趁热全池均匀泼洒消毒,测验池水的pH值降到7以下,或观察有水蚤活动,或把几十条鳅放入池水中安装好的捆箱内试养,若泥鳅在箱内一昼夜生活正常,即可放养鳅苗。人工繁殖或者野生的鳅苗均可用来饲养,鳅苗应无伤无病,体健活泼。放养前放入3%-4%食盐溶液中浸浴8分钟,每平方米放养3-4厘米的鳅种80-100尾为宜,放养规格不能相差太大,以免出现大吃小的现象。
3.合理投饵及适时换水: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在饲养过程中,除施沼渣、沼液培育天然的浮游生物饵料外,还可适量投喂适口的螺蛳、蚯蚓,以及豆腐渣、米糠、植物嫩茎叶等。日投饵量占泥鳅总体重的比例分别是:3月为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投饵要坚持“四定”:(1)定位。在池内搭建饵料台,把饵料投放在饵料台上;(2)定时。每天早、晚各投料1次;(3)定质。饵料应新鲜、无腐烂发霉;(4)定量。以投饵后2-3小时吃完为宜。沼渣、沼液视池水质轮流投放,沼渣每次每平方米投放250克,沼液每次每平方米投放500克,每周投放一次。在饲养周期中,晚上用诱虫灯诱虫作鳅鱼的补充饲饵。并要经常观察池水水质的变化,一般水质以黄绿色为宜。若发现泥鳅窜上水面,说明池水过肥,水中缺氧,应及时注入新水,放掉老水。特别是在闷热或雷雨天气,更要注意勤注新水及时增氧。有条件的还可安装增氧机增氧,以防死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