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宣传都另类小姜糖挣大钱
2011-05-14王黎
湘西的小城凤凰,姜糖是最著名的特产小吃。当地人得了风寒感冒,从来不吃药,就趁热喝下姜糖汤,出一身汗,病就好了。平时取一两粒含在口中,调口干舌燥、苦涩味觉及防范风寒。姜糖店很多,但价格相差很大。一般姜糖一斤8元,但“贾氏姜糖”卖到25元,“有时一小时收七八千块钱,全是零钱。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有三四万!”
坚守传统工艺 做“地道”特色
杨志东的妻子贾婷是苗族人,家里有传了几百年的做姜糖的手艺,2001年凤凰被被批为旅游城市,杨志东与妻子共同创办了贾师傅食品有限公司,专门卖姜糖。杨志东清楚,食品要依靠质量、口碑取胜,他不断改进祖传技艺,让姜糖不粘牙、易融化,区别于同类产品。
做好姜糖可不容易,拉糖工序最难,在姜糖最烫的时候徒手把糖拉成细丝,这活和练铁砂掌差不多。贾婷第一次拉糖,手烫得全是水泡。晚上,把针烧红,把泡逐个挑开,把水放出去,皮就干了。杨志东心痛,找木棍代替一下。但父亲很反对:“用木棍拉糖就失去祖传工艺了,怕苦就不要学!”
吃了不少苦头,贾婷总算把这门手艺学会了。有人说贾师傅姜糖有秘方,秘方其实就是丝毫不差的按照老传统程序来制作姜糖,再苦再累她也坚持。
一般的商家出售白糖和红糖熬制的两种姜糖,但“贾氏”只用红糖,色泽要更深一些。熬糖的火候也有讲究。
“地道”成了的定位差异,使消费者把“贾氏”从众多的姜糖作坊中区别出来。
贾婷还研究现代人的饮食观念和饮食口味。看新疆人到卖糕点,里面放了葡萄、核桃仁、开心果,贾婷受到启发,把大杏仁、开心果、核桃仁等食品加到姜糖里,增加营养、变化口味。
尽管其售价是普通产品的3倍,但购买者又多是游客,经济实力较好,要吃就要吃正宗的,对价格并不十分敏感,顾客们穿越商家们惯用的“新鲜”、“干净”、“便宜”,呼朋唤友,直奔“地道”而来。
包装上细微改动 身价大胜同行
贾婷是苗族,卖姜糖的时候就穿着本民族服饰,加上人长得漂亮,很抢眼。不过杨志东觉得还不够劲,凤凰城中有许多姜糖店,大多采用塑料袋封装,包装上只是简单写着“XX姜糖”,下方标注联系方式。更有一些连单独制作包装的工夫都省了,直接使用印上了“凤凰特产”字样的包装袋。大多数的商店陷入“无差别的竞争市场”,纷纷打价格战,你卖8元,我卖7.5元,利润稀薄。“怎们样区分他们呢,就像做形象代言人,用别人怕有麻烦,最终决定放老婆照片,她外形气质很好,用这个区分别人的包装,更有吸引力。”
2003年,杨志东与广州的一家包装公司合作,把自己的姜糖换成了锡箔纸包装,提高了档次,包装袋上印制了老婆的照片,成为区别其他姜糖作坊的显著特征。
“保质期”一直是顾客最关注的。他的包装上标识“保质期:20℃以下三个月”,显得正规、有品质。一般商家的答复则很含糊:几个月吧。
贾师傅姜糖10粒一袋,用带拉条的小塑料袋封好,外面再用纸袋封装。纸袋上的风景是湘西吊脚楼,古朴淡雅的画面和牛皮纸十分相称,造价不高,却给人以高档的印象。
宣传光碟上大巴 顾客只认姜师傅
没多久,很多同行们开始效仿:同样的苗族服装,包装上也有民族服图片,包装从里到外甚至提袋都模仿,货台也模仿。怎么办?
杨志东突然想起,他在火车上看过介绍安徽风光和特产的宣传片,茶叶配着黄山的美景一出来,人就有购买欲。凤凰不通火车,游客都坐大巴车。“车上有电视,游客来的路上就能看到介绍。”杨志东想拍一个宣传片,就以凤凰古镇的历史和文化为背景,把自家的姜糖店和贾婷也放在片子里,既宣传了凤凰古镇又宣传了姜糖店,两全其美。
贾婷天一亮就起来打扮,挑了几套衣服、头饰,头饰是在苗家服饰里面最漂亮的,一般是新娘戴的。摄制组是杨志东特意花大价钱从长沙请来的,他们选择了最能代表凤凰古镇特色的几个景点开始拍摄——从古城到江边,水车旁边,古城城墙都拍了。一个动作连拍三四张,选中最漂亮的。宣传片拍出来的效果确实不错。因为主要是介绍凤凰风景的,很多旅游公司主动索要光盘。游客们一到凤凰,就直奔贾婷这来,找她合影、签名,顺带还买几包姜糖。
“贾氏姜糖”只是一家小企业,但其营销手法却很值得借鉴。很多人认为,中小企业的质量和服务是成功的正道,其实,适合产品、独具特色的包装,也可以为提升产品价值立下汗马功劳。贾师傅的包装材料很简单,多了张照片,多写了几个字而已,但独特巧妙的包装却把产品明显区分开来,获得“品牌”的价值。
小企业面临的市场同质化的压力可能比大企业更大。特色和个性是生存之道,包装、宣传不用很花哨、高档,只要可以突出特色、符合产品、在最恰当的时机让人们知道你,哪怕是小小的改动都可以让商品脱颖而出。
(责编:王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