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尚无模式,改革还需努力
2011-05-14
中国确实还在路上,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尤其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而现在也是积极推进重大改革的时机。整个国家应当形成某种共识,利用这个时机,在各个领域进行一些必要而根本的改革
3月1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对于中国模式给出了迄今为止最为权威的说法。
“中国模式”一词,最初大约形成于海外,由一些欧美观察家提出,随后传入国内。2008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稳定与高速增长与欧美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无力之间,形成明显反差,中国模式论因此而突然升温。不少具有影响力的国内专家、官员以非常肯定的语气谈论中国模式,并认为这种模式已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了制度竞争力。当然,这种过于乐观的看法也引起诸多批评。但高层始终对此没有明确表态。
这一次,温家宝则明确指出:我们选择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三,必须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以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第四,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进一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的改革和建设还在探索当中,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发展是一种模式。
温家宝总理承认,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间摸索了一条发展道路,但这毕竟只是一条路,而不是一个终点。中国还在路上,诸多领域合理而健全的制度还在探索之中。因此,尚不能说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固定的体制,也就是说,尚不存在一个中国模式。
应当说,这个看法是平实而理性的,它对当下中国的现状,给出了比较准确的定位。而惟有准确定位现状,国家才不会沉醉于现有的成就之中,坐失改革良机。
不错,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确实实现了高度增长,到去年年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到世界第二位。但是,仅从经济角度看,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存在各种问题。比如,水利部去年年底发表报告称,目前仍有超过1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干净的饮用水,而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问题又日益加重。
经济领域之外的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体制,同样存在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本次人大会议上宣告,中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这当然是一个事实,各个重要领域确实都已经制定了法律、法规。但是,略加观察就会发现,不少法律法规,还与民众的需求,与市场、法治、民主的原则不相符合。比如,户籍制度人为地制造了城乡人口的不平等,土地法律体系没有给予农民的土地产权以有效的保障。更不要说,法律的执行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
温家宝总理还提出,目前的官员腐败相当严重。同时,社会价值体系的虚无、紊乱,同样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文化问题。两会前,温家宝总理与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提出房地产商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应对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他们的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但是,这样一句诚挚的话语却引来诸多嘲讽。这显示,中国社会已身染虚无主义的沉疴,因而谈论道德才成为一件可笑的事情。
凡此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确实还在路上。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它的经济体系应当以市场机制为主,社会内部的贫富差距被控制在适度的水平。它的法律体系应当是比较健全的,能够相对公平地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它的政治体制也能够给公民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决策过程,包括预算决策过程。它的社会也有一个相对稳定而健全的主流价值体系,人们的心灵也相对安宁。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走向成熟的现代国家,还有较为漫长的道路。
既然如此,中国就不能停止改革,而且改革应当是全方位的。如温家宝所说,不仅应当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也应当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包括稳健地推进民主。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失去的危险。只有进行这方面的改革,才能够有效地实现公平正义,消除腐败,从而把社会稳定建立在合理的制度基础上。
温家宝总理提出,所有这些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温家宝总理也提出,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改革尤其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而现在也是积极推进重大改革的时机。因为,经济增长还保持着活力,社会也比较稳定。整个国家应当形成某种共识,利用这个时机,在各个领域进行一些必要而根本的改革,构建现代国家所必须的核心制度,让整个社会进入一个稳态平衡状态。假以时日,自然就会形成一个中国模式。★